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继霞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线粒体
  • 5篇线粒体DNA
  • 3篇小鼠
  • 2篇细胞
  • 1篇致病
  • 1篇融合细胞
  • 1篇鼠骨
  • 1篇髓细胞
  • 1篇突变
  • 1篇细胞模型
  • 1篇显微注射
  • 1篇线粒体基因
  • 1篇线粒体基因组
  • 1篇小鼠骨髓
  • 1篇小鼠骨髓细胞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组
  • 1篇骨髓
  • 1篇骨髓细胞
  • 1篇发育过程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职业病...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广州市医药工...

作者

  • 5篇李继霞
  • 5篇刘一农
  • 4篇王钜
  • 1篇蔡婷峰
  • 1篇唐小江
  • 1篇陈振文
  • 1篇孟霞
  • 1篇高彩凤
  • 1篇刘运忠
  • 1篇李胜利

传媒

  • 2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职业医学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苯引起小鼠骨髓细胞线粒体DNA D-环区突变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苯对小鼠骨髓细胞线粒体DNA(mtDNA)D-环(Displancement loop,D-Loop)区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雌性昆明种小鼠按白细胞(WBC)水平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其中染苯组以2000mg/kg苯-花生油混悬液灌胃,每天1次,每周6d,连续2周;对照组灌胃给予花生油。染苯2周后,从中选取WBC降至4.0×109/L以下的10只作为苯中毒性WBC减少小鼠模型,进行骨髓细胞mtDNAD-Loop区突变检测。结果苯(2000mg/kg)灌胃小鼠2周后可使WBC降至4.0×109/L以下的小鼠骨髓细胞mtDNAD-Loop区碱基发生点突变、单碱基插入和缺失等突变,其中16020bp为C缺失突变多发位点,突变率达40%。结论苯可诱导小鼠骨髓细胞mtDNAD-Loop区发生突变。
蔡婷峰高彩凤李继霞刘运忠刘一农唐小江
关键词:白细胞线粒体DNAD-LOOP区突变
在小鼠发育过程中线粒体基因组新型R环的表达
2007年
本实验室在成年小鼠线粒体DNA(mtDNA)D环上发现了一个新颖的轻链RNA转录本,这个RNA能够同DNA双链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DNA-RNA杂合结构(R环)。在此基础上,利用RT-PCR和Northern印迹法检测了小鼠线粒体基因组中R环的时空表达的特点。发现R环在小鼠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水平有差异,其表达模式具有分化的位相性和时序性,提示R环有可能作为参与调控线粒体基因表达的分子,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李继霞李胜利孟霞刘一农王钜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DNA
转线粒体细胞模型被引量:1
2006年
转线粒体细胞模型是由无线粒体DNA(mtDNA)细胞与mtDNA供体通过融合的方法而形成的融合细胞。随着转线粒体技术的发展,制备该细胞模型的方法也多种多样。现今,转线粒体模型的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可应用于线粒体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而且在线粒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融合细胞具有一致的核背景,可以消除核基因的作用,因而有助于判断mtDNA突变的致病作用及机制和线粒体缺陷的致病作用及机制。此外,利用该模型还可作为探讨线粒体相关疾病基因治疗和筛选疾病治疗药物的有效模型。
李继霞刘一农王钜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DNA细胞模型融合细胞
mtDNA A3243G点突变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致病机制探讨被引量:1
2008年
利用显微注射线粒体技术建立转人线粒体小鼠模型,研究外源突变mtDNA在不同组织的分布及遗传规律,探讨mtDNA A3243G点突变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从健康成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携带mtDNA 3243A-G突变)血液标本中分离有活性的线粒体,将其显微注射至小鼠受精卵,胚胎移植,产出仔鼠后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人mtDNA及mtDNA A3243G点突变.获得嵌合体小鼠后,对其空腹血糖和全血乳酸进行测定,并使用荧光法和比色法分析A3243G点突变小鼠重要脏器组织细胞活性氧生成量(ROS)、线粒体复合酶Ⅰ和Ⅳ活力及线粒体ATP合成活力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1只雌性(转健康人线粒体)和2只雄性小鼠(转患者线粒体)中检测到人mtDNA,其中2只雄性小鼠携带mtDNA 3243A-G突变;将嵌和体雌鼠与野生型C57BL/6J雄鼠交配后,在1只后代仔鼠中检测到人mtDNA;人mtDNA仅在嵌合小鼠的部分组织中表达.在含有mtDNA A3243G突变的组织中发现,线粒体复合酶Ⅰ、Ⅳ活力降低,ATP合成速率下降,ROS水平升高,说明A3243G点突变能损伤线粒体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显微注射法成功建立了嵌和小鼠,引入了致病性的点突变,为线粒体疾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李继霞王钜刘一农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DNA显微注射
转线粒体小鼠的研究进展
2006年
线粒体转移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使得我们业已成功的建立了转线粒体小鼠动物模型。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直接应用显微注射技术将活的线粒体转入小鼠胚胎;二是通过脱核胞质体与胚胎干细胞融合,再将胚胎干细胞显微注入小鼠囊胚,从而形成嵌和鼠;三是将脱核胞质体与小鼠胚胎直接融合而产生的转线粒体小鼠。随着越来越多线粒体相关疾病的发现,各种不同线粒体疾病的转线粒体小鼠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
李继霞陈振文王钜刘一农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D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