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伯友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蛋白
  • 5篇细胞
  • 5篇角质
  • 5篇角质形成
  • 5篇角质形成细胞
  • 4篇蛋白质
  • 4篇白质
  • 3篇蛋白质组
  • 3篇蛋白组
  • 3篇蛋白组学
  • 3篇皮损
  • 3篇皮损角质形成...
  • 3篇狼疮
  • 3篇角质细胞
  • 3篇红斑
  • 3篇红斑狼疮
  • 2篇电泳
  • 2篇电泳技术
  • 2篇人角质形成细...
  • 2篇双向电泳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5篇李伯友
  • 5篇曾凡钦
  • 5篇方圣
  • 5篇郭庆
  • 3篇朱晓浚
  • 2篇谭国珍
  • 1篇陈明春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5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亚急性红斑狼疮皮损角质形成细胞的蛋白组学初步研究
2008年
目的建立亚急性红斑狼疮皮损和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双向电泳图谱,分析二者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及特点。方法运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6例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和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总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比较分析差异蛋白表达。结果皮损和正常组电泳图谱平均蛋白质点分别为(1586±41)和(1601±49),匹配率为78.69%和80.89%。差异蛋白质点共26个,16个在皮损高表达,2个在皮损组低表达,有6个点仅在病例组表达,2个点仅在正常对照组表达。结论获得分辨率高且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蛋白质组图谱,识别重复表达的差异蛋白。
方圣郭庆曾凡钦李伯友朱晓浚谭国珍
关键词:亚急性红斑狼疮角质细胞蛋白质组
盘状红斑狼疮皮损角质形成细胞的蛋白组学初步研究
目的:建立盘状红斑狼疮皮损和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二者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及特点。方法:动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6例盘状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和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总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ImageMa...
郭庆方圣曾凡钦李伯友
文献传递
人角质形成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和优化
目的:建立和优化人角质形成细胞蛋白质组研究样品制备方法和双向电泳技术条件。方法:体外无血清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以裂解液成分、上样量的选择和等电聚焦以数为侧重点,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条件下电泳图谱,建立最佳双向电泳技术条件。结...
方圣郭庆曾凡钦李伯友
文献传递
人角质形成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和优化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建立和优化人角质形成细胞蛋白质组研究样品制备方法和双向电泳技术条件。方法体外无血清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以裂解液成分、上样量的选择和等电聚焦参数为侧重点,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条件下电泳图谱,建立最佳双向电泳技术条件。结果成功建立了人角质形成细胞总蛋白制备方法,优化了人角质形成细胞双相电泳技术,获得了重复性和分辫率都较理想的角质细胞总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结论优化后的双相电泳条件为人角质形成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奠定基础。
郭庆方圣曾凡钦李伯友朱晓浚谭国珍
关键词:角质细胞双向凝胶电泳蛋白质组
盘状红斑狼疮皮损角质形成细胞的蛋白组学初步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建立盘状红斑狼疮皮损和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两者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及特点。【方法】运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6例盘状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及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总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ImageMaster 2D图象软件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蛋白。【结果】盘状红斑狼疮皮损和正常对照电泳图谱平均蛋白点分别为1566±32和1682±38,平均匹配点数为1286±14和1314±21,匹配率为82.12%和78.12%。分辨差异蛋白点共22个,11个在皮损高表达,2个在皮损组低表达,有5个点仅在病例组表达,4个点仅在正常对照组表达。【结论】成功获得分辨率高且重复性较好的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识别重复表达的差异蛋白,为后续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方圣陈明春郭庆曾凡钦李伯友朱晓浚
关键词:盘状红斑狼疮角质细胞蛋白质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