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曲兴民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锥形束CT
  • 4篇口腔
  • 3篇电离辐射
  • 3篇咬肌
  • 2篇颌面
  • 2篇细胞
  • 2篇螺旋CT
  • 2篇口腔颌
  • 2篇口腔颌面
  • 2篇活性
  • 1篇电离
  • 1篇影像
  • 1篇釉质
  • 1篇釉质龋
  • 1篇治疗剂
  • 1篇三维影像
  • 1篇糖原
  • 1篇糖原含量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口腔...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吉林大学口腔...

作者

  • 7篇曲兴民
  • 7篇马绪臣
  • 4篇张祖燕
  • 3篇徐寿平
  • 3篇马林
  • 3篇李志民

传媒

  • 3篇中华口腔医学...
  • 2篇现代口腔医学...
  • 2篇全球华人口腔...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ProMax 3D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不同扫描参数设置下的辐射剂量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ne beamCT)可提供颌骨及牙齿的三维影像,与传统医用螺旋CT相比,该技术可在较低成本和辐射剂量下提供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因此,已日益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疾病的诊断。
曲兴民李刚JB Ludlow张祖燕马绪臣
关键词:口腔颌面疾病锥形束CT三维影像空间分辨率螺旋CT
电离辐射对大鼠咬肌细胞超微结构及糖原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观察电离辐射对大鼠咬肌形态学和糖原含量的影响。方法28只雄性SD大鼠,照射组16只,对照组12只。照射组大鼠腹腔注射2%盐酸氯胺酮麻醉后,一次性20GyX射线局部照射咬肌区。对照组只麻醉,但不照射。记录大鼠体重变化,H&E染色、PAS染色、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蒽酮法测定肌糖原含量变化。结果照射组大鼠体重暂时性降低,持续到第11天。照射后第12天,照射组大鼠体重开始同对照组一样增长。照射后大鼠咬肌没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没有明显肌纤维溶解破坏等。照射后部分肌浆网肿胀扩张,部分线粒体空泡性变明显。照射后3天,照射组大鼠咬肌糖原含量减少约25%,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照射后30天,照射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照射后大鼠咬肌形态和代谢发生了变化。
李志民曲兴民徐寿平马林马绪臣
关键词:咬肌糖原
ProMax3D口腔专用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研究
曲兴民李刚张祖燕马绪臣
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与螺旋CT辐射剂量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8
2011年
目的比较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与螺旋CT在扫描口腔颌面部相同部位时的辐射剂量,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使用热释光剂量芯片测量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和一种螺旋CT在扫描头颈部体模上颌、下颌、上颌+下颌时的吸收剂量。按照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2007年推荐的组织权重因子,计算各个扫描程序的有效剂量。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所有扫描程序得到的有效剂量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范围41.8~249.1ixSv。螺旋CT对上颌、下颌及上颌+下颌进行扫描时的有效剂量分别为506.7、829.9和1066.1μSv,螺旋cT辐射剂量显著高于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P〈0.001)。同一机型仅进行上颌或下颌扫描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同时扫描上颌+下颌时的辐射剂量(P值分别为0.003和0.001)。结论在对口腔颌面部相同区域进行扫描时,以上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均比螺旋CT低;而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会因曝光参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曲兴民李刚张祖燕马绪臣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锥形束CT
口腔专用锥形束CT对邻面釉质龋诊断准确度的比较研究
曲兴民李刚张祖燕马绪臣
电离辐射对大鼠咬肌细胞ATP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电离辐射对大鼠咬肌细胞ATP酶活性的影响,为放射性骨骼肌损伤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一次性20 Gy X射线局部照射大鼠咬肌区,化学比色法检测照射后大鼠咬肌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和Ca2+-Mg2+-ATP酶等活性的变化。结果照射后3天大鼠咬肌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和Ca2+-Mg2+-ATP酶等活性分别降低了15.3%、15.1%、31.1%和16.4%,照射后30天分别降低了36.9%、35%、48.8%和36.9%。照射后30天,照射组大鼠咬肌ATP酶活性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TP酶活性降低,肌细胞离子代谢紊乱与放射性骨骼肌损伤有关。
李志民徐寿平马绪臣曲兴民马林
关键词:咬肌ATP酶
电离辐射对大鼠咬肌钙泵活性和表达的短期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电离辐射对大鼠咬肌细胞Ca^2+ - Mg^2+ - ATP酶(钙泵)活性和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内钙调节角度探讨电离辐射引起肌肉损伤的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两组,照射组16只,对照组12只。一次性20Gyx射线局部照射大鼠咬肌区,化学比色法检测照射后大鼠咬肌Ca^2+ - Mg^2+ - ATP酶活性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咬肌Ca^2+ - Mg^2+ - ATP酶表达的变化。结果照射后3d大鼠咬肌Ca^2+ - Mg^2+ - ATP酶活性[(5.61±0.93)μmol(磷)·mg^-1(蛋白)·h^-1]降低约20%;照射后30d[(4.75±0.58)μmol(磷)·mg^-1(蛋白)·h^-1]降低40%;照射后30d,大鼠照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2+ - Mg^2+ - ATP酶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与肌浆网的位置相一致。照射后大鼠咬肌Ca^2+ - Mg^2+ - ATP酶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照射后肌纤维Ca^2+ - Mg^2+ - ATP酶活性下降可能是电离辐射引起肌肉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Ca^2+ - Mg^2+ - ATP酶活性降低不是由于其数量减少所致,而是由于Ca^2+ - Mg^2+ - ATP酶本身功能异常造成的。
李志民马绪臣曲兴民徐寿平马林
关键词:放射治疗剂量电离咬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