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九龙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4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传统广式米醋中醋酸菌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7
- 2012年
- 从表面发酵法生产的广式米醋发酵醪中分离出8株自然驯化的醋酸菌,经分离纯化及产酸试验,筛选出一株醋酸及细菌纤维素高产菌株RF4,发酵醋酸浓度可达4.80g/dL,细菌纤维素产量达8.0g/L,产酸最适酒精度为5%(v/v)。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DNA鉴定证实为葡糖醋杆菌属的木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
- 傅亮易九龙陈思谦吴炳鸿
- 关键词:米醋醋酸菌
- 木醋杆菌分批补料发酵法生产广式米醋被引量:7
- 2013年
- 研究分批补料发酵法提高广式米醋总酸度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包括发酵过程中木醋杆菌RF4在发酵液及细菌纤维素膜内的菌体数分布比较、单批和分批补料发酵法总酸的变化规律、原料最适酒精度及分批补料发酵法对总酸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纤维素膜内的菌体数是发酵液中的300倍左右,最适原料初始酒精度为5%(V/V),分批补料发酵法有利于显著提高总酸度。通过正交优化,分批补料发酵最优工艺为发酵第6天每隔2d补加2%(酒精体积/发酵液体积)的酒精,补加3次,最终酸度可达7.29g/100mL,较单批发酵的4.2g/100mL提高73.6%。
- 傅亮易九龙陈思谦吴炳鸿
- 关键词:木醋杆菌分批补料发酵总酸
- 传统广式米醋中醋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分批补料发酵法制备米醋工艺研究
- 传统广式米醋以米酒及食用酒精为原料,采用静置表面发酵法生产,产品风味好,深受市场欢迎。其发酵缸中的菌种由自然驯化的10年上野生菌构成,生产周期一般在40天左右,发酵总酸为3.5g/100mL--4.5g/100mL。目前...
- 易九龙
- 关键词:醋酸菌分批补料总酸
- 文献传递
- 细菌纤维素膜对木醋杆菌发酵生产广式米醋的影响被引量:7
- 2012年
- 以分离自广式米醋生产车间的木醋杆菌RF4(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为菌种进行表面发酵。研究了发酵过程中细菌纤维素膜对总酸度的影响,纤维素膜内与发酵液中乙醇脱氢酶活性差异,讨论了3种不同接种培养方式对总酸度、黏度及浑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素膜完整性对发酵总酸度有重要影响,纤维素膜内乙醇脱氢酶活性是发酵液中的8倍,达2.26×10-2U/g。含木醋杆菌纤维素膜接种并中途取出的接种培养方式总酸度最高,发酵12天后可达4.86 g/100 mL,且黏度及浑浊度都较低。
- 傅亮陈思谦易九龙吴炳鸿
- 关键词:木醋杆菌米醋
- 影响木醋杆菌RF4产酸因素研究
- 2012年
- 以总酸为指标,研究了基础发酵培养基各组分、磷酸盐、铵盐、有机酸、氨基酸及多肽、培养方式对木醋杆菌RF4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培养基中,葡萄糖、酵母膏及乙醇最适浓度分别为7.0%(m/v)、1.5%(m/v)和5.0%(v/v);基础培养基中分别添加Na2HPO4、(NH4)2SO4、半胱氨酸的最适用量分别为0.7%(m/v)、0.9%(m/v)、0.1%(m/v),产酸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1.2%,15.5%和14.9%;在0.6%~1.0%(m/v)添加范围内,柠檬酸可促进产酸,产酸量比对照组最高提高13.9%;不同培养方式对木醋杆菌RF4的产酸影响较大,静置培养组产酸量显著高于摇床培养,其中静置培养500mL三角瓶200mL装液量产酸量较大。乳酸、组氨酸、红豆多肽对产酸无明显影响。
- 傅亮易九龙陈思谦黄汉聪吴炳鸿
- 关键词:木醋杆菌总酸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