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亮

作品数:13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腰椎
  • 3篇手术
  • 3篇内固定
  • 3篇内固定术
  • 3篇固定术
  • 2篇胸腰椎
  • 2篇胸腰椎骨折
  • 2篇腰椎骨折
  • 2篇诱发电位
  • 2篇神经根
  • 2篇神经修复
  • 2篇手术治疗
  • 2篇椎弓
  • 2篇椎弓根
  • 2篇椎弓根内固定
  • 2篇椎弓根内固定...
  • 2篇椎骨
  • 2篇椎间盘
  • 2篇慢性
  • 2篇脊柱

机构

  • 5篇暨南大学附属...
  • 4篇深圳市人民医...
  • 4篇暨南大学第二...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3篇徐亮
  • 11篇刘洪涛
  • 6篇镇万新
  • 6篇杨大志
  • 3篇王多
  • 2篇段贤斌
  • 2篇高国勇
  • 2篇王巨
  • 2篇马乐群
  • 1篇于志勇
  • 1篇林二虎
  • 1篇汪代东
  • 1篇代成浦
  • 1篇代成甫
  • 1篇刘芳
  • 1篇段肾斌
  • 1篇朱杰诚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咸宁学院学报...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实用手外科杂...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2014广东...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6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变化与慢性神经根受损程度的对应特征(英文)
2005年
背景:对于慢性神经根损伤程度的评估,主要依赖影像学资料进行间接判断。目的:研究慢性嵌压性神经根损伤后,不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改变与运动诱发电位表现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自身对照的重复测量观察。单位:一所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对象:实验于2001-10/2003-05由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脊柱外科完成。健康家猫30只,体质量3~5kg,雌雄不限。干预:将右侧C7,C8和T1椎间孔内嵌压“V”形骨块行造模术。左侧做正常对照。术后2,4,8,12周CT显示神经根管均较对侧狭窄。术后第2,4,8,12,24周,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每次随机选6只。以周围神经损伤病理分类标准确定神经根损伤程度,并与运动诱发电位波形改变相对应。主要观察指标:神经病理损伤程度分类与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的对应性。结果:30只家猫均进入结果分析。神经根Ⅰ度损伤时各点运动诱发电位指标均未表现出异常。Ⅱ度损伤运动诱发电位改变形式有:①潜伏期延长,达(3.9±0.21)ms。②F波可延长至1.3~1.9ms。③各点的波幅正常。Ⅲ度损伤运动诱发电位表现为:①潜伏期延长达4.3~5.1ms。②波幅下降和波形分化不清。Ⅳ度损伤运动诱发电位特征为:①Erb's点延长范围:3.0~3.8ms;C8,T1点延长达5.0~5.3ms。②C8,T1刺激点?
刘洪涛杨大志镇万新王多徐亮
关键词:电磁场
诱发电位量化监护在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英文)
2005年
背景:临床大量病例证实,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中满意的复位、融合及内固定,与患者术后症状体征及功能恢复程度并非一致。目的:研究体感诱发电位(SEP)在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中监护的应用,对改善患者术后症状及提高脊柱功能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脊柱外科病房。对象:2000-06/2003-12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下腰椎滑脱症患者52例,男23例,女29例,年龄18~6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监测组32例。方法:对照组利用节段性皮神经刺激体感诱发电位(SEP)技术对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前,术中监测和术后远期随访,对术后功能改善优良患者的术中电位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确定术中有效的监护指标,从而为监测组手术监护提供参考。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脊柱功能评定结果。②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检测结果。结果:以患者术前麻醉后SEP指标值为基础,术中监测电位指标变化表现形式:①滑脱复位后,若潜伏期缩短10%~15%或波幅增加>40%,提示愈后良好。②监测电位指标平稳,或潜伏期缩短<10%,或波幅增加<30%,可继续完成复位,术后可有部分神经根功能恢复和症状改善。③复位过程中,监测电位指标出现暂时性波动,可在15~20min内恢复到基础电位,应在电位出现?
徐亮杨大志刘洪涛段贤斌镇万新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诱发电位躯体感觉手术中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术中取活检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经皮椎体穿刺活检是目前常用的活检方法,但受到脊柱解剖、活检组织量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穿刺活检的应用。近几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椎体转移瘤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2007年4月~12月我们在应用经皮球囊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17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时术中取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林二虎镇万新杨大志高国勇徐亮刘洪涛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脊柱转移瘤活检方法经皮椎体成形术穿刺活检椎体转移瘤
胶原酶化学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8例追踪观察被引量:8
2000年
目的 评价胶原酶化学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胶原酶化学溶核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3 0 8例 ,并进行了为期 2 4周的追踪观察 ,其中 112例还进行了术前后CT或MRI的检查对照。结果 术后 2周内部分患者有临床症状的反跳 ,4周后临床优良率渐增 ,至 2 4周时临床优良率升至 81.8% ,术中无过敏反应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本法对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保守疗法无效 ,又摒除了有关禁忌证的患者 ,不失为一良好的治疗方法。
刘洪涛徐亮王多马乐群镇万新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胶原酶化学溶核术疗效
骶骨脊索瘤手术切除及并发症的防治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骶骨脊索瘤的诊治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本组 1 2例骶骨脊索瘤患者 ,术中 5例行腹主动脉暂时套扎 ,7例行球囊导管腹主动脉血流阻断后 ,再将骶骨肿瘤切除。初次手术患者 1 1例 ,第二次手术患者 1例。结果  1 2例患者中 ,2例发生术后切口部分感染、坏死 ;1例出现局部巨大血肿 ;2例患者术后肿瘤复发。随访 3个月至 7年 ,平均 3 2年。术中无一例死亡。结论 骶骨脊索瘤的手术切除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地控制术中失血。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阻断血流安全、可靠 ,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术前准备工作在保证手术的安全方面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马乐群徐亮代成浦段肾斌刘洪涛
关键词:骶骨脊索瘤手术治疗并发症失血
椎动脉型颈椎病X线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X线片的特征与临床关系。方法对4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X线片进行测量和临床分析。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椎不稳、钩椎关节增生。结论颈椎曲度改变及颈椎不稳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徐亮刘洪涛刘芳
关键词:X线片颈椎生理弧度钩椎关节增生颈椎不稳颈椎曲度
NG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慢性神经嵌压伤后的神经修复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慢性神经嵌压伤后神经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嵌压伤的动物模型;体外培养、纯化MSCs并转染NGF基因,检测基因表达后种植于神经慢性嵌...
杨大志刘洪涛徐亮王多汪代东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生长因子神经修复
腰椎椎管内原发性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手术治疗腰椎椎管内原发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在精确的定位下,采用单侧惟板开窗、中央开窗和全椎板切除等手术方式,在显微镜下操作切除肿瘤23例。结果肿瘤完全切除21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17例腰部及下肢疼痛症状消失,6例疼痛症状减轻。所有病例术后3d可坐起,7d后带腰围下地活动。术后随访6个月~4年3个月,平均2.6年。21例病例无复发,可正常生活和工作;2例仍存在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生活基本自理。结论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恢复脊髓功能的最有效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能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脊髓损伤的发生。
马乐群镇万新段贤斌徐亮
关键词:腰椎显微手术
膝关节镜下修复胫骨端前交叉韧带损伤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介绍一种关节镜下修复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手术方法。方法关节镜探查膝关节、修整ACL残端,使用自制钩针和缝合针,双向“U”形缝合ACL断端,缝线经胫骨结节前骨隧道固定ACL于胫骨端止点。结果本组平均随访35个月,优良率为79%;平均康复时间8周。结论本手术方法使用器械简单、操作简便、省时有效,是一种损伤小、便于推广的ACL损伤修复方法。
徐亮杨大志代成甫刘洪涛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膝关节镜
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4年5月,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不稳定胸腰椎骨折32例。其中T128例,L116例,L26例,L32例。患者全部使用丹历.枢法模公司生产的CDH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骨折节段上、下相邻椎弓根皮肤处做4个1.5cm长的纵形切口,透视下,钻入椎弓根螺钉,从一端切口纵形将固定棒置入肌纤维间隙内,初步固定钉棒,撑开复位并矫正屈曲畸形。并以同期32例采用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的类似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经皮组32例患者术后获24~52个月(平均36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平均为42.06min,手术出血量平均为83.69mL,住院时间平均为11.75d,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平均为12周,术后2年后凸Cobb角轻度丢失。与对照组比较,经皮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恢复快。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效果好,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创伤轻、痛苦小,患者康复快。
镇万新高国勇王巨刘洪涛徐亮
关键词:脊柱骨折胸椎腰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