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梅
- 作品数:4 被引量:72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四川首例裴氏着色真菌病被引量:4
- 2000年
- 冉玉平王晓霞代亚林王琳杜晓萍周光平张杰彭雪梅
- 从一例甲真菌病患者病甲中分离出糠秕孢子菌临床和实验研究被引量:17
- 1998年
- 从一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标本中分离出糠秕孢子菌 ,并进行了培养、组织病理、扫描电镜、溶甲等研究。患者为 6 4岁女性 ,因指趾甲变色、增厚、粗糙 2 0余年就诊。体检见各指、趾甲增厚变色 ,表面粗糙不平 ,指甲前端甲板与甲床分离。指甲培养结果发现在沙堡培养基有红色毛癣菌生长 ,在含菜子油培养基有卵形糠秕孢子菌生长。病理检查发现甲组织裂隙中有卵形出芽孢子 ,扫描电镜观察见大量有颈圈样结构的卵形出芽孢子镶嵌于甲组织中。 2 0 %KOH、5 6℃处理 1小时的甲沉淀物涂片经Parker墨水染色后镜下可见与卵形糠秕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形态一致的孢子和菌丝。患者接受伊曲康唑间歇冲击治疗 ,第四疗程结束后 1~ 2月时甲颜色明显光亮 ,以后未见进一步好转。治疗结束后 6个月时再剪病甲培养又有红色毛癣菌和卵形糠秕孢子菌生长。结论 此为国内首次报道卵形糠秕孢子菌与甲真菌病有关。复习文献 ,对红色毛癣菌和卵形糠秕孢子菌在发病中的地位进行了讨论。
- 冉玉平周光平李薇彭雪梅杜晓平刘德操
- 关键词:甲真菌病电镜
- 中药复方“清下1号”对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局部微循环损伤的作用被引量:13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AEP)动物模型的早期微循环改变及中药复方清下 1号 (MCP 1)对AEP胰腺微循环的作用。方法 用异硫氰酸荧光素 荧光标记红细胞 (FITC RBC)胰腺活体微循环技术、微血管树脂 /墨汁灌注光镜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 ,用蛙皮缩胆囊肽诱发大鼠急性胰腺炎 (AP)动物模型 ,观察 36只Wistar大鼠的早期微循环改变、MCP 1应用后胰腺局部微循环的反应。结果 与AEP自然病程组比较 ,MCP 1治疗组血清淀粉酶由 ( 2 997.7±80 1.4)IU/L降至 ( 190 9.7± 2 95 .5 )IU /L(P <0 .0 1) ;胰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减少 ;腺泡细胞胞浆内空泡减少 ;毛细血管密度由 ( 5 2 .8± 6.1) %增至 ( 63.2± 5 .5 ) % (P <0 .0 1) ;微血管管径由( 4.5± 0 .4) μm增至 ( 5 .9± 0 .6) μm ( P <0 .0 5 ) ;FITC RBC显示胰腺微循环流速、流量增加 ,灌流稳定 ( 0 .87± 0 .0 6)nl/min( P <0 .0 1)。结论 MCP 1具有显著改善AP胰腺微循环的作用 ,抗AP胰腺局部微循环损伤是实现MCP 1疗效的重要机制。
- 周总光程中孙炜舒晔陈友岱王蓉彭雪梅张肇达
- 关键词:胰腺炎微循环中药微循环损伤
-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被引量:40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 (1 )用酶免疫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的HIV抗体 ;(2 )骨髓涂片及活检观察真菌形态 ;(3)取皮损做真菌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 ,在 2 5℃和 37℃培养中从大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真菌特征。结果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贫血、丘疹性皮肤损害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在 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型 ;在组织细胞外真菌较长 ,常弯曲 ,有横隔 ,似腊肠状 ;在 2 5℃培养中呈菌丝型 ,并产生红色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结论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南部艾滋病患者最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 ;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 ,常易误诊。确诊需作真菌培养。此真菌特征为温度双相性 ;可产生红色色素 ;可见有横隔的腊肠状细胞。
- 廖小梅孟文彤向兵邓承祺冉玉平熊琳李志瑜庄杰陈卉娇李甘地刘卫平康梅彭雪梅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青霉属艾滋病合并症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真菌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