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仙珍

作品数:6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4篇2型糖尿
  • 4篇2型糖尿病
  • 2篇沙坦
  • 2篇肾病
  • 2篇糖尿病肾病
  • 2篇厄贝沙坦
  • 1篇蛋白尿
  • 1篇低分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量
  • 1篇血压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胰岛素类
  • 1篇胰岛素类似物
  • 1篇乙醇
  • 1篇预混人胰岛素
  • 1篇原发性

机构

  • 5篇武汉市普爱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伊利诺伊大学

作者

  • 6篇彭仙珍
  • 3篇宋小红
  • 3篇沈三英
  • 2篇肖政
  • 1篇李文华
  • 1篇彭金兰
  • 1篇李承旭
  • 1篇徐标
  • 1篇邓春地
  • 1篇邓红艳

传媒

  • 3篇医药导报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厄贝沙坦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6
2009年
彭仙珍徐标肖政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厄贝沙坦肝素低分子量
双相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比较每日2次注射预混双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与预混人胰岛素(BHI)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副作用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需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 BI-Asp30治疗组(52例)和 BHI 治疗组(68例),观察12周,比较二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7点血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的发生频率、空腹 C 肽、餐后2 h C 肽的变化。结果 BIAsp30和 BHI 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作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IAsp30组的早餐、晚餐后血糖得到明显改善,低血糖的发生率减少一半,夜间低血糖发作频率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需胰岛素量较少,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严重副作用。结论每日2次注射 BI-Asp30较 BHI 能更好的控制餐后血糖,降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宋小红彭仙珍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类似物预混人胰岛素
纳洛酮抢救急性中毒142例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观察纳洛酮抢救急性中毒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 1共 12 5例 ,对照组 10 6例 ,均为急性乙醇中毒和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 ,治疗组 2为 17例急性海洛因中毒患者。 3组患者均先给予吸氧 ,洗胃 ,利尿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 1:昏睡者按 0 .4~ 0 .8mg·h 1 ,浅昏迷者按 0 .8~ 1.2mg·h 1 ,深昏迷者和 (或 )呼吸抑制者按 1.2~ 2 .0mg·h 1 静脉注射纳洛酮 ,或将纳洛酮按 0 .0 1~ 0 .0 4mg·kg 1 ·min 1 加入 10 %葡萄糖注射液或 0 .9%氯化钠注射液中持续静脉滴注 ,直至清醒、恢复自主呼吸为止。治疗组 2 :昏睡者给予 0 .4~ 0 .8mg纳洛酮静脉注射 ,无效者 5min后同一剂量重复 1次 ;浅昏迷者给予 0 .8~ 1.2mg纳洛酮静脉注射 ,无效者可每隔 5min后重复同一剂量 1次 ;深昏迷和 (或 )呼吸抑制者给予 1.2~ 2 .0mg纳洛酮静脉注射 ,无效者可每隔 5min后重复同一剂量 1次 ,直至清醒 ,恢复自主呼吸。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呼吸兴奋药。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血压、心率、心电图及不适症状 ,准确记录患者的清醒时间。结果 治疗组 1清醒及呼吸改善平均所需时间比对照组短 ,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治疗组 2治愈率 94.1%。治疗组 1和治疗组 2有 4例患者出现血压升高。
沈三英李承旭彭仙珍
关键词:纳洛酮
缬沙坦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糖尿病肾病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缬沙坦80 mg.d-1;治疗组加用缬沙坦(80 mg.d-1)和通心络胶囊(4粒,tid),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液流变学指标、肌酐(Gr)、尿素氮(BUN)、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UAER、TC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下降,SOD明显上升(P<0.05);Gr,BUN,FPG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能显著降低UAER、TC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升高SOD,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疗效显著,且安全。
彭仙珍沈三英宋小红肖政李文华
关键词:通心络胶囊糖尿病肾病清蛋白尿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踝肱指数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7
2014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踝肱指数(ABI)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76例,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ABI并分为3组,正常ABI组(0.9≤ABI<1.3)141例、低ABI组(ABI<0.9)24例和高ABI组(ABI≥1.3)11例,收集患者相关病史资料,并检测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BI的相关因素。结果 176例患者中ABI异常35例,异常率为19.89%,其中ABI<0.9 24例(13.64%)、ABI≥1.3 11例(6.25%)。3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吸烟率、高血脂患病率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HbA1c水平及冠心病、脑梗死、颈动脉硬化、下肢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吸烟史、HbA1c、脑梗死、下肢动脉硬化、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与ABI降低有关(P<0.05);性别与ABI升高有关(P<0.05)。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ABI组相比,年龄、病程、HbA1c、脑梗死、下肢动脉硬化、大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与ABI降低有回归关系(P<0.05);性别、病程与ABI升高有回归关系(P<0.05)。与高ABI组相比,性别、年龄与ABI降低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有较高的ABI异常率,低ABI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ABI检测是筛查和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有效办法,具有预测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价值。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吸烟,加强血脂和血糖的监控,特别是高龄、长病程和高HbA1c水平患者。
彭金兰邓春地丁伊玲彭仙珍邓红艳
关键词:踝肱指数LOGISTIC模型
厄贝沙坦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30例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在常规降血糖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厄贝沙坦组25例,口服厄贝沙坦0.15 g,qd;罗格列酮组25例口服罗格列酮4 mg,qd;联合用药组30例,口服厄贝沙坦0.15 g,qd;合用罗格列酮4 mg,qd。疗程均为6周。治疗第2周和第4周分别测坐位血压和空腹及餐后2 h手指血糖,检查肝、肾功能,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后厄贝沙坦组降血压总有效率72.0%,罗格列酮组降血压总有效率68.0%,联合用药组降血压总有效率93.0%;空腹及餐后2h手指血糖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均P<0.01)。厄贝沙坦组与罗格列酮组降血压降血糖效果差异无显著性,联合用药组血压和血糖下降幅度均大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疗效显著,既可加强降压作用,也可加强降血糖作用,作用明显优于单用任一药物。
彭仙珍沈三英宋小红
关键词:厄贝沙坦罗格列酮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