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燕
- 作品数:23 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抗菌肽2IQ3及其突变体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 2015年
- 目的将抗菌肽2IQ3及其突变体基因进行原核表达,经纯化获得目的蛋白。方法根据2IQ3氨基酸序列及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原则设计并合成2IQ3基因编码的核苷酸片段,采用重叠延伸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抗菌肽2IQ3及突变体基因,克隆至载体p 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形式,纯化重组蛋白。结果构建的抗菌肽2IQ3及其突变体基因所表达的重组蛋白,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有特异性目的条带出现,纯化的重组蛋白纯度达97%左右,浓度为0.502 mg/m L。结论成功构建了抗菌肽2IQ3及其突变体基因的原核表达体系,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纯化,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活性奠定了基础。
- 马驰王玉平谢俊秋张雪燕徐攀杜振亚倪天治马如超韩跃武
- 关键词:抗菌肽突变体大肠杆菌纯化
- OBE视角下分子医学实验课程整合与教学模式探索
- 2025年
- 在当今医学教育领域,交叉融合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教学团队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为脉络,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遗传学实验进行系统梳理与有机整合,构建出架构明晰、衔接紧密且协同一致的全新课程——分子医学实验。与此同时,秉持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借鉴BOPPPS[引入(bridge-in,B)、目标(objective,O)、前测(pre-assessment,P)、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P)、后测(post-assessment,P)、总结(summary,S)]教学模式,推动分子医学实验课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进程。本文围绕课程内容整合、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优化以及评价体系完善等要点,深入探究并审慎思考分子医学实验课程的构建与实践路径,核心目标在于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为创新性高素质新医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 张雪燕景玉宏张哲文郝春燕王媛姚海燕
- 关键词:课程整合
- 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方法此实验在已经筛选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K562细胞5个特异性、结合率较高的核酸适体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检测方法:采用两种纳米金属材料分别标记5个适体,将标记后的10个适体,两两组合与CML K562同时结合,一个作为捕获分子,一个作为测定分子与CML K562结合后,经氧化还原反应将测定分子上的金属转化成离子状态,利用电化学工作站检测对应的电流。结果筛选出了最佳组合(P2-S3-P1-S5)实现对CML K562的检测,得到了检测细胞数目与DPV电流值的拟合曲线方程。结论得到一种检测下限可达到50个细胞的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 刘文伟张雪燕习静韩跃武
- 关键词:核酸适体纳米材料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 牛乳铁蛋白十肽的基因改造、克隆及表达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克隆并表达牛乳铁蛋白十肽及其突变体M1和M2基因。方法参照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分别针对牛乳铁蛋白十肽及其突变体M1和M2基因,设计并合成两个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DNA片段,同时在其基因前后分别加上天冬酰胺和甘氨酸的密码子,构成羟胺裂解位点,通过连接获得其二拷贝基因同向串联体。分别将该串联体克隆至载体pUC18上,经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后,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用凝血酶切割及羟胺裂解。结果获得了牛乳铁蛋白十肽及其突变体M1和M2二拷贝基因,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约29000的目的蛋白条带,纯化后的蛋白经凝血酶切割后,相对分子质量约29000的目的蛋白条带消失。结论已成功克隆并表达了牛乳铁蛋白十肽及其突变体M1和M2基因,为基因工程抗真菌肽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 姚海燕韩跃武张雪燕谢俊秋
- 关键词:抗真菌肽基因改造基因克隆
- 早期胃癌中原代细胞ssDNA适配子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中原代细胞ssDNA适配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个标志物应用适配子-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磁珠分离系统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筛选出特异性、灵敏度高的肿瘤标志物,并对其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标准对其检测方法进行临床评价,并参考《临床检验方法学评价》对其诊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胃癌中原代细胞ssDNA适配子的检测敏感性为49.13%,特异性为91.44%,阳性似然比为5.74,阴性似然比为0.56 g,干扰实验51.8%,验前比65.7%,验后比197.2%。与金标准相比,在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和精确度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胃癌中原代细胞ssDNA适配子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为早期胃癌的发现提供依据,可考虑作为早期胃癌的辅助诊断标准之一。
- 徐攀马驰张雪燕杨晓娟蒋丹聂登梅刘昕韩跃武
- 关键词:胃腺癌原代细胞适配子
- 人颗粒溶素活性片段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及其突变体的构建
- 目的:获得正常人asGNLY cDNA序列,寻找合适的突变位点,采用PcR法对其进行定点突变,并将天然型与突变型分别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人GNLY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奠定基础。
方法:根据Geneba...
- 张雪燕
- 关键词:突变体大肠杆菌基因克隆
- 文献传递
- 早期胃腺癌原代细胞适配子的筛选与鉴定被引量:2
- 2013年
- 胃腺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没有针对早期胃腺癌有效的诊断方法,目前胃腺癌手术治疗还主要针对中晚期患者,预后差.本文应用cell-SELEX技术,筛选早期胃腺癌原代细胞的适配子,为早期胃腺癌的诊断提供新的思路.从早期胃腺癌组织中分离得到早期胃腺癌原代细胞,应用体外合成全长88 bp中间含52 bp随机序列的单链DNA文库,通过对PCR扩增条件的优化,借助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磁珠系统,经cell-SELEX反复筛选,可获得针对早期胃腺癌原代细胞的特异性适配子.经12轮cell-SELEX筛选,ssDNA文库与早期胃腺癌原代细胞的亲和力由1 560上升到4 336,表明亲和力较高的适配子得到逐步富集.经克隆和测序,应用软件分析可知,30个克隆子中编号为C17和C27的2个序列完全一致,具同源性,二级结构预测可知单链DNA形成不同的茎环结构可能是适配子与早期胃腺癌原代细胞作用的结构基础.特异性分析显示,胃腺癌原代细胞组与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空白对照组之间荧光强度值差异非常显著(P<0.01);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经亲和力测定,各适配子与早期胃腺癌原代细胞的解离系数达到nmol/L,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利用cell-SELEX技术成功筛选到早期胃腺癌原代细胞的适配子,为胃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药物靶点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 郭鹏习静张雪燕姚海燕马驰马鑫杨敏冯慧婷侯纯荣徐先云韩跃武
- 关键词:胃肿瘤腺癌适配子
-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中PBL+CBL教学案例的编写被引量:12
- 2020年
- “问题”结合“案例”的教学方法(PBL+CBL)具有研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优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践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案例质量是PBL+CBL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案例的编写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统筹学生已有知识架构,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及学多深设计多深的原则。
- 张雪燕姚海燕郝春燕陈卫
- 关键词:PBLCBL教案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ssDNA适配子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 2013年
- 目的优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ssDNA适配子的PCR扩增条件。方法以合成的核苷酸适配子为模板并设计引物,根据引物解链温度(Tm值)设置不同的退火温度(38.0、39.2、41.2、44.2、48.3、51.5、53.6、55.0℃)、循环次数(12、16、20、24、28、30、35、38、40)及非限制性与限制性引物比例(1∶1、30∶1、50∶1、70∶1、80∶1、100∶1),进行PCR扩增,优化CML ssDNA适配子对称PCR及间接不对称PCR扩增条件,并验证优化的PCR条件的重复性。结果对称PCR扩增的最佳退火温度为44.2℃,最佳循环次数为30次;间接不对称PCR的最佳循环次数为38次,非限制性引物与限制性引物浓度比例为50∶1时,可获得理想的ssDNA和较少的dsDNA;优化的PCR条件重复性较好。结论优化了CML ssDNA适配子的PCR扩增条件,为筛选到特异性的ssDNA适配子提供了参考,也为后续试验奠定了基础。
- 习静郭鹏韩跃武刘文伟张雪燕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聚合酶链反应
- 医学整合课程——《分子医学》的建设和实践被引量:1
- 2024年
-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整合课程团队以"分子与细胞"为核心,围绕生命分子的传递规律,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整合《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构建新的《分子医学》整合课程。课程团队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积极探索和实践医学整合模式。在建立线上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究适应于《分子医学》模块的多元化授课方法和评价体系,并对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 苏刚张雪燕李培强郝春燕李炯程菊景玉宏
- 关键词:课程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