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艳梅

作品数:21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艺术
  • 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越剧
  • 7篇戏改
  • 7篇戏曲
  • 4篇电影
  • 2篇地方戏
  • 2篇新时期电影
  • 2篇遮蔽
  • 2篇人民
  • 2篇社会
  • 2篇左翼
  • 2篇戏剧
  • 2篇话语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化
  • 1篇当代文化语境
  • 1篇当下
  • 1篇都市
  • 1篇都市民间

机构

  • 21篇杭州师范大学
  • 4篇苏州大学
  • 3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21篇张艳梅
  • 3篇王姝
  • 1篇张艳梅

传媒

  • 2篇民族艺术
  • 2篇四川戏剧
  • 2篇社科纵横
  • 2篇艺术百家
  • 2篇艺术教育
  • 1篇戏剧文学
  • 1篇电影文学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戏剧艺术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戏曲研究
  • 1篇艺苑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现代戏曲的神异书写流变与民间信仰显隐——以越剧艺人口述剧本为中心
2022年
中国戏曲的民间文化属性决定了它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联,并围绕神仙、鬼怪、巫术、法术、梦兆、精变等神异现象形成了神异书写传统。而在戏曲文本形成的过程中,艺人口述剧情是一个重要环节,艺人口述的剧本是最原初的戏曲文本形态,其神异书写对民间信仰的表述较之文人创作本更为直接和显露。越剧虽是较早开始聘用专职编剧的剧种,但并未弃用艺人口述这种形式。同时越剧也是借鉴话剧思维极为突出的剧种,加之外在文化环境的影响,其神异书写的流变和民间信仰的消隐也相当显著。
张艳梅
关键词:戏曲民间信仰越剧
“戏改”与十七年戏曲的性别话语
2013年
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性是丑恶的,被严加约束;但在各种文艺样式中,特别是在以民间文化形态存在的戏曲中从不缺少性的存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国家意志对戏曲进行改革,其性别话语发生巨大裂变:两性话语得以纯净化,女性话语由张扬至蜕变,而男性话语则强势凸显。
张艳梅
关键词:戏改性别话语
在“爱美”与职业化间穿行——中国现代演剧社会生存状态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话剧被引入中国,由于中西戏剧分属于不同的演剧体系,承担着"新民"重任的现代话剧不仅需要在舞台美术、表演、观演关系等方面开拓,以建构起现代演剧体系,更需寻觅异于传统演剧的社会生存状态。现代话剧起始于业余演剧,随后便堕入职业化、商业化的陷阱,此后借助爱美演剧运动进行艺术积淀,至20世纪30年代再次走向职业演剧。
张艳梅王姝
关键词:爱美演剧
由乡野到庙堂——论新中国“戏改”中地方戏的勃兴
2018年
清中叶后,花部乱弹诸腔兴起,一般总称之为地方戏,包括日后发展成为"国剧"的京剧。至清末民初后,京剧日渐兴盛,获得全国范围的影响力,甚至被冠以"国剧"之称,遂脱离地方戏的范畴,其他主要以某个地区为辐射领域的剧种被指称为地方戏。在新中国成立前,地方戏被主流价值弃于一隅,以自在状态沉浮于民间。但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改",以"人民新戏曲"为指向改造地方戏,开始其由乡野到庙堂的蜕变之路。
张艳梅
关键词:地方戏
十七年戏曲电影中的“人民”:政治意识与知识分子自我隐喻的博弈场被引量:2
2009年
戏曲电影是十七年电影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类别。一方面,它聚焦于人民,强化主人公的抗争行为,强调政治意识;另一方面,创作者将其作为自己心曲的隐喻式表达,于民间世俗价值中寄托知识分子情怀。双方都以人民为切入点,但各异的追求使得这一概念呈现出迥异的内涵,而十七年戏曲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双方的一个博弈之场。
张艳梅
关键词:人民政治意识隐喻
新中国“戏改”与名角的消亡被引量:10
2012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所进行的大规模戏曲改革工作,概而言之,以改制、改人、改戏为其基本内容。"戏改"的发动自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也取得相当的成就,但其负面效果亦无须讳言,名角的消亡便是其中之一。角儿,是中国戏曲舞台的核心要素,然而在新政权意识形态的规约下,"戏改"运动通过祛魅化,使这一角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人民文艺工作者。名角消亡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悲剧,内中教训引人深思。
张艳梅
关键词:消亡戏曲舞台负面效果戏曲发展
戏曲口述本整理的多元形态及历史悖论——以“戏改”时的越剧为中心
2022年
“戏改”时对艺人口述剧本的整理,一般是先挖掘、校勘,从中择优深入整理后交由剧团演出,形成舞台整理本;部分整理本获得内部出版机会,成为参考本;最后,极少数量的舞台整理本(包括参考本)借助大型剧团的演出得以广泛传播,并正式出版为定本。经过层层筛选,能够被关注到的口述本数量逐级减少,同时也越来越远离其初始形态。更多未能及时挖掘的口述本,则随着老艺人的离去,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张艳梅
关键词:越剧娱人
倡优·摩登女性·文艺工作者——论20世纪女伶的社会形象变迁
2015年
1948年,董每勘曾撰文《说女演员》,认为女演员的进化史有三个阶段,即女巫、女戏子和女剧人,他特别强调"女剧人"这一称呼是这一群体被社会认可的一种体现。董每勘所论女性演员,尤其是女伶的社会形象变迁问题,由最初的倡优到明星化的摩登女性再到文艺工作者,女伶的形象变迁所折射的正是传统与现代交汇、政治话语与私人话语多种力量合围下的女性形象。
张艳梅
关键词:女伶社会形象
新中国“戏改”中“大团圆”与“反大团圆”的纠结——以越剧为个案被引量:1
2014年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大团圆"是一种常见的情节模式,无论男女主人公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身陷多么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最终都可以化险为夷、实现其意愿,使戏剧呈现出欢快喜悦的气氛。对于这种虚幻的光明结局,人们称之为"大团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曾直斥之为"瞒和骗",这一模式也一直遭受诸多新式知识分子的诟病。至新中国"戏改"发动,"大团圆"再次成为引人关注的话题,其间充满了民间世俗伦理和政治意识形态等多种话语的纠结。
张艳梅
关键词:情节模式蔡伯喈赵五娘上海越剧院
十七年电影中的生产、服务意识与人民群体的建构被引量:2
2008年
随着新政权的建立,电影也相应地成为人民主导的银幕世界。工农兵是人民的主体,但人民的属性并非天生具有,他们必须表现出其独特的解放战争主体与国家建设主体的功能。在十七年电影中,前者由革命历史题材片显现,现实题材片则担负起表现其建设功能的重任,通过树立先进的生产者、成长中的服务者形象并批判其阻碍者,建构起银幕上的人民群体形象。
张艳梅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人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