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杰 作品数:23 被引量:80 H指数:6 供职机构: 滨州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济南市科技攻关项目 济南市卫生局科研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青少年正畸治疗早期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毒力因子牙龈蛋白K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毒力因子牙龈蛋白K在青少年正畸治疗早期的变化。方法随机收集青少年正畸牙龈正常者45例,分别取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1、2、3、6个月龈沟液标本,应用16S r DNA PCR技术检测各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毒力因子牙龈蛋白K;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及牙龈蛋白K各组间检出率比较用χ2检验;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蛋白K的检出率与牙龈炎症之间的关系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矫治前与戴入后1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2个月、3个月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戴入后1个月与2个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牙龈蛋白K在矫治器戴入前与戴入后1个月、6个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戴入后2个月、3个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第2个月开始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龈蛋白K的检出率下降,到6个月时检出率已基本接近矫治器戴入前。结论青少年正畸治疗过程中在矫治器戴入早期可引发牙龈卟啉单胞菌及牙龈蛋白K的增加,出现牙龈炎症反应,当增加到一定时间即2个月后开始逐渐下降,到6个月时已基本接近矫治器戴入前。 朱明珍 韩志强 张玉杰 肖水清 张丽关键词:正畸治疗 牙龈卟啉单胞菌 牙龈炎 牙龈卟啉单胞菌致病岛rag基因在青少年正畸早期的变化研究 2019年 目的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致病岛rag基因在青少年正畸早期的的变化,探讨其与牙龈炎性反应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前来正畸的牙龈正常患者45例,分别取矫治器戴入前,矫治器戴入后1、2、3、6、12个月龈沟液标本,应用16S r DNA PCR技术及多重PCR技术检测各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致病岛rag基因。结果矫治器戴入后1个月,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率较戴入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到2个月时最高(P<0.01);2个月后开始下降,戴入后6个月与12个月趋于稳定。致病岛rag基因在戴入矫治器后1个月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到2个月和3个月时最高(P<0.01);3个月后开始下降,戴入后6个月与12个月趋于稳定,但仍高于矫治前。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及致病岛rag基因与正畸牙龈炎性反应关系密切。 孙玉刚 刘助先 韩志强 肖水清 张玉杰关键词:牙龈卟啉单胞菌 具核梭杆菌生物学特性及检测手段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12年 具核梭杆菌是牙周炎主要致病菌之一,在口腔乃至全身感染性疾病中检出率极高,与临床厌氧菌感染的关系十分密切。具核梭杆菌具有明显的毒力或致病性,可通过多种机制干扰宿主防御能力,引发牙周组织破坏。本文描述了具核梭杆菌的一些重要特性,包括其生物学特征、分类和毒性特征以及主要的生物学检测手段,着重描述了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具核梭形杆菌检测中的应用。 郭杨 张玉杰 肖水清关键词:具核梭杆菌 细菌检测 聚合酶链反应 伴放线放线杆菌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1年 伴放线放线杆菌产生一种毒性蛋白成分——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该毒素由3个相邻基因cdtA(669 bp)、cdtB(852 bp)、cdtC(561 bp)编码的蛋白亚基CdtA(28 000 Da)、CdtB(32 000 Da)、CdtC(20 000 Da)组成异源三聚体全毒素。CDT引起细胞膨胀,导致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还能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影响宿主免疫功能,诱导细胞因子分泌等,在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伴放线放线杆菌CDT各亚基及其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张玉杰 郭杨 肖水清关键词:伴放线放线杆菌 牙周病 104例牙周疾病患者口腔Aa感染情况及其与牙龈指数的关系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牙周疾病患者口腔伴放线放线杆菌(Aa)感染情况及其与牙龈指数(GI)的关系。方法选取104例牙周疾病患者,其中牙龈炎55例,牙周炎49例。记录GI。用无菌纸尖法采集龈沟液,用加热裂解法提取标本DNA,用PCR法检测Aa感染情况及其flp分型。结果 39例检出Aa,其中牙龈炎组29例,牙周炎组10例。牙龈炎组flp1型26例,flp2型2例。牙周炎组flp1型1例,flp2型5例。GI为0者13例检出Aa,其中检出flp1型11例、flp2型2例;GI为1者16例检出Aa,其中检出flp1型14例、flp2型1例;GI为2者9例检出Aa,其中检出flp1型2例、flp2型4例;GI为3者1例检出Aa,为flp2型。结论 Aa在牙龈炎和牙周炎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牙龈炎组flp1型较多,牙周炎组flp2型较多。牙周疾病患者GI低者flp1型较多,GI高者flp1型较多。 朱绍平 张玉杰 肖水清关键词:牙周疾病 伴放线放线杆菌 牙龈卟啉单胞菌致病岛基因及其致病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1年 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是定植于牙周袋中的致病菌与宿主免疫和炎症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牙龈卟啉单胞菌是革兰阴性的专性厌氧菌,该菌具有一系列逃避宿主防御机制及破坏宿主组织的毒性因子,如菌毛、多糖夹膜、脂多糖、外膜膜泡和多种蛋白酶[1],是目前公认的慢性牙周炎重要的病原菌,与牙周炎症的发生、发展和复发密切相关[2~4]。 张玉杰 郭杨 肖水清关键词:牙龈卟啉单胞菌 炎症反应 宿主免疫 牙周组织 专性厌氧菌 正畸治疗中牙龈卟啉单胞菌致病岛基因及其致病性的研究 目的在正畸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而导致牙龈炎的发生,以往的研究证明,牙龈卟啉单胞菌及致病岛rag基因与牙周病有密切关系,但对正畸过程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及致病岛rag基因与牙龈炎的研究甚少,本实验通过PCR技术检测正畸牙龈炎患... 张玉杰关键词:牙龈卟啉单胞菌 多重PCR 正畸 文献传递 龈沟液中具核梭杆菌与正畸患者牙龈炎性反应关系分析 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在正畸牙龈炎性反应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固定矫治并伴有不同程度牙龈炎性反应的牙颌畸形患者63例组成正畸治疗组;正畸治疗前未戴用矫治器的牙周健康者30例组成正常对照组;牙周科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35例组成牙周炎组。记录患者牙龈指数(GI),分别采集牙周袋最深处或龈沟液标本,采用16SrDNAPCR技术对Fn进行检测,分析Fn的检出率与GI之间的关系。结果 128例患者临床标本中,共扩增出Fn87例,检出率67.97%。其中正畸治疗组检出率为69.84%(44/63);正常对照组检出率为46.67%(14/30);牙周炎组检出率为82.86%(29/35)。正畸治疗组的Fn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牙周炎组高于正畸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3,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Fn的检出率与牙龈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s=1.000,P<0.01)。结论 Fn与正畸治疗中牙龈炎性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正畸医生应高度重视正畸治疗前与治疗过程中的口腔卫生指导和监督。 杨刚岭 郭杨 张建钢 张玉杰 肖水清关键词:具核梭杆菌 PCR技术 舌向集中牙合全口义齿在牙槽嵴重度吸收患者的临床修复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2012年 牙槽嵴低平患者进行全口义齿修复是临床上常见又困难的病例。低平的牙槽嵴因表面黏膜薄弱,易产生压痛,而且固位不良、义齿不稳定,直接影响到修复的效果。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在义齿制作时,常采用传统的非解剖式人工牙,义齿在功能运动时所受侧向力减少,有益于义齿稳定,但因为无牙尖斜度,咀嚼效率较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应用改良殆型人工牙制作全口义齿,希望提高咀嚼效能。 张丽 韩凉 鲁海鑫 张玉杰关键词:全口义齿 无牙颌 青少年正畸治疗中牙龈蛋白R的变化对牙龈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分析青少年在正畸治疗中牙龈蛋白R(gingipain R,Rgp)变化对牙龈炎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青少年牙龈健康者60名,分别取矫治器戴入前与矫治器戴入后第2个月的龈沟液,应用16S rDNA PCR技术检测各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及Rgp,同时记录牙龈指数,用x2检验比较牙龈卟啉单胞菌、Rgp各组间检出率,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Rgp的检出率与牙龈指数之间相关性.结果 矫治器戴入前与戴入后第2个月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1.67%和56.67%,两者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Rgp检出率分别为15.79%和44.12%,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矫治器戴入后牙龈炎症指数Ⅰ级与戴入前牙龈炎症指数0级检出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青少年在正畸治疗中,矫治器的戴入使得牙龈卟啉单胞菌及Rgp检出率明显增加,易出现牙龈炎性反应,提示口腔卫生宣教的重要性. 殷晓春 韩志强 肖水清 张玉杰 刘丽军关键词:正畸治疗 牙龈卟啉单胞菌 牙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