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明庆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文献复习
  • 2篇梗死
  • 2篇复习
  • 1篇带状疱疹
  • 1篇带状疱疹后
  • 1篇带状疱疹后遗
  • 1篇带状疱疹后遗...
  • 1篇代谢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痛经
  • 1篇针灸
  • 1篇针灸治疗
  • 1篇针药
  • 1篇针药结合
  • 1篇中风
  • 1篇中风先兆
  • 1篇神经痛
  • 1篇嗜酸
  • 1篇嗜酸性
  • 1篇嗜酸性粒细胞

机构

  • 7篇山东中医药大...

作者

  • 7篇张明庆
  • 5篇姬琳
  • 4篇王兴臣
  • 3篇孟庆芳
  • 2篇赵婧
  • 2篇李霞
  • 2篇王蕾
  • 2篇张征
  • 1篇李雅慧
  • 1篇马玉侠
  • 1篇孙玉国
  • 1篇陈晟
  • 1篇王志磊
  • 1篇于岩瀑
  • 1篇高树中
  • 1篇衣华强
  • 1篇王学斌

传媒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8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针药结合从虚瘀论治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从虚瘀论治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将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诊治的80例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片和甲钴胺口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药结合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前列腺素E_(2)(PGE_(2))、β-内啡肽(β-EP)水平和生活质量DLQI评分,统计2组治疗4周后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后VAS评分、血清PGE_(2)水平及DLQI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BDNF、β-EP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36/40)和72.5%(29/4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从虚瘀论治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确切,能减轻疼痛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可能与调节BDNF、PGE_(2)、β-EP水平有关。
张明庆姬琳孟庆芳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药前列腺素E2Β-内啡肽
延髓外侧梗死致尿潴留1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延髓外侧梗死是常见的脑干梗死综合征之一,但在临床上其导致尿潴留的病例并不多见。本文回顾性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延髓外侧梗死致尿潴留的患者1例,患者以头晕、行走不稳为主要症状,同时发现存在急性尿潴留的临床表现,完善影像学检查后诊断为延髓外侧梗死;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及时予以患者静脉溶栓、导尿及其他对症治疗,约1个月后其自主排尿功能完全恢复。尽管延髓外侧梗死导致尿潴留的病例不常见,但应充分了解并提高对此类情况的认知,做到全面预判,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尿潴留的可能性及其预后,反之,在颅脑CT显示不佳、MRI完善不及时的情况下,对于眩晕症状明显而其他定位体征较少,同时又合并急性尿潴留的患者,也能给予脑干-延髓外侧部分-可能受损的提示,提高对后循环梗死的警惕和重视,给予及时、适当的处理,避免延治失治。
孟庆芳张征李霞王蕾张明庆姬琳赵婧王兴臣
对中风先兆和复中防治钩沉
中风为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中经络患者如失治误治,或虽经治疗病情未能控制,可向中脏腑转化,预后极差。并且有明显的复发倾向,中风后再发又名复中,复中时病情往往较重。只有在先兆期或小中风时早期治疗或对已有中风的患者,发挥中医...
王兴臣姬琳张明庆李雅慧
关键词:中风先兆
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应用规律及操作规范研究
目的:归纳脐疗应用操作方法与所治疗疾病之间的一般规律,总结出脐疗各种方法适用的病症;通过对脐疗方法的总结,对脐疗具体操作方法做规范性及可行性研究。以求为现代科研及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全面且较准确的文献资料,使科研方法有据可循...
张明庆
关键词:脐疗法中医文献
文献传递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取穴现状分析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总结原发性痛经针灸腧穴的运用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取穴方案的优化和制订提供依据。方法:查阅1989~2008年中国医用信息资源系统(维普)数据库中所有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对穴位选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取穴主要分布于任脉与足太阴脾经,部位主要集中在腹部、下肢及腰背部;交会穴占很大优势;对于单穴的使用,次髎、三阴交、神阙、十七椎、地机具有初步的研究意义。结论:应用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配伍组方对原发性痛经取穴方案的优化和制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马玉侠衣华强孙玉国王志磊陈晟张明庆于岩瀑高树中
关键词:针灸原发性痛经配伍规律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致反复脑梗死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1病例报告患者男,54岁。因“发作性左侧面部和肢体麻木2周”于2021-8-25首次入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侧面部和肢体麻木,共发作3次,每次持续10~30 min不等。既往偶在情绪激动时血压偏高,最高达154/90 mmHg(1 mmHg=0.133 kPa),未服用降压药。无特殊家族史。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孟庆芳张征王蕾李霞姬琳赵婧张明庆王兴臣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脑梗死肺栓塞抗凝糖皮质激素类
AMPK信号通路与2型糖尿病合并帕金森病的相关性及中药干预作用
2025年
随着大脑中胰岛素异常信号与神经退行性病变关系的发现,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之间共同致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既往研究表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在T2DM和PD之间起到关键的作用。AMPK通过调节线粒体稳态、糖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代谢、胰岛素抵抗、星形胶质细胞和血管损伤等直接或间接参与T2DM和PD发病。AMPK激动剂可以降低外周血中的血糖、血脂水平,缓解胰岛素抵抗从而减轻T2DM症状;它还通过保护神经元、清除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预防PD发病和控制PD病情。近年来,中药调控AMPK信号通路治疗PD的国内外研究日渐丰富,中药复方及中药有效成分通过干预和调节AMPK磷酸化、细胞能量代谢和线粒体稳态等方面有效改善了PD大脑神经退行性变,为P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策略。
刘宗州姬琳张明庆王学斌王缓缓刘小琳王兴臣
关键词:AMPK2型糖尿病帕金森病能量代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