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6篇免疫
  • 3篇肿瘤
  • 3篇组织化学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瘤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基因
  • 3篇急性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预后
  • 2篇增生
  • 2篇增生症
  • 2篇组织细胞
  • 2篇组织细胞增生...
  • 2篇细胞增生
  • 2篇细胞增生症
  • 2篇细胞组

机构

  • 14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包钢集团第三...
  • 1篇包头市蒙医中...

作者

  • 14篇张彦芳
  • 4篇严怀秀
  • 3篇刘晓伟
  • 3篇包萃华
  • 2篇刘雪梅
  • 2篇李青
  • 2篇陈亮
  • 2篇严智昌
  • 2篇乌云
  • 1篇任晓云
  • 1篇陈文新
  • 1篇韩泽
  • 1篇牛小青
  • 1篇侯美仙
  • 1篇冀文茹
  • 1篇王丹彤
  • 1篇包翠华
  • 1篇刘小伟
  • 1篇张彦华
  • 1篇刘艳

传媒

  • 7篇中国冶金工业...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内蒙古医学杂...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肿瘤预防与治...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系统性硬化症伴发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
2003年
1病例报告 患者,女,32岁,主因关节疼痛,指端皮肤肿胀变硬1.5年,突发性下肢瘫痪2日而入院.患者自1999年11月无任何诱因出现四肢关节对称性疼痛,伴有晨僵,活动后可减轻,双手遇冷或激动后剧烈疼痛,皮肤颜色苍白,保温20~30 min后可缓解,渐出现紫绀,继而发红、肿胀.
包萃华张彦芳
关键词:系统性硬化症下肢瘫痪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理
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2004年
严怀秀张彦芳包萃华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菌素A
垂体瘤转化基因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2007年
刘晓伟张彦芳
关键词:垂体瘤转化基因肿瘤细胞抑癌基因恶性转化调控网络病理过程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肿瘤10例报告
2001年
我院于1990~1999年对10例恶性肿瘤进行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ABMT)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任晓云牛小青刘雪梅包翠华张彦芳陈文新严怀秀李青乌云刘小伟
关键词:恶性肿瘤
p16、CD44V6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p16、CD44V6在淋巴瘤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疗效、生存率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霍奇金淋巴瘤(H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p16、CD44V6表达无差异。p16低表达组完全缓解(CR)率低于p16高表达组,CD44V6低表达组CR率高于高表达组。p16高表达组与p16低表达组生存率无差异,CD44V6低表达组生存率高于CD44V6高表达组(P<0.01)。结论:p16、CD44V6表达水平可作为淋巴瘤的预后指标。
张彦芳包萃华张彦华
关键词:淋巴瘤P16CD44V6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As_2O_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被引量:1
2004年
张彦芳王丹彤严怀秀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AS2O3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三氧化二砷
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2008年
张彦芳刘艳
关键词:组织细胞增生症X郎格汉斯细胞文献复习CELL细胞增殖
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合并抑郁症1例
2009年
张彦芳刘晓伟
关键词:组织细胞增生症郎格汉斯细胞抑郁症LCH
骨髓活检在血液病诊断治疗的应用
刘雪梅张彦芳李青乌云
该课题系我院血液科和病理科合作项目,在血液病诊断、治疗时,遇到骨髓干抽和或混入外周血时、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和判断白血病化疗后的增生程度时、骨髓活检明显优于骨髓穿刺。在决定骨髓全面增生程度、判断血细胞、脂肪细胞、...
关键词:
关键词:骨髓检查骨髓活检穿刺术
p16、nm 23H1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p16、nm 23H 1在淋巴瘤组织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疗效、生存率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1.霍奇金淋巴瘤(H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p16、nm 23H 1表达差异无显著性。2.随淋巴瘤恶性程度的升高,p16表达减弱,nm 23H 1表达增强(P<0.01)。3.p16低表达组完全缓解(CR)率低于p16高表达组,nm 23H 1低表达组CR率高于高表达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4.p16高表达组与p16低表达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nm 23H 1低表达组生存率高于nm 23H 1高表达组(P<0.01)。结论:p16、nm 23H 1表达水平不仅可反映淋巴瘤的恶性程度,而且可作为淋巴瘤的预后指标。
张彦芳冀文茹张君付钦莉
关键词:淋巴瘤P16NM23H1免疫组织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