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庆武

作品数:15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汕头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管
  • 5篇CT
  • 4篇CT诊断
  • 3篇血管侵犯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侵犯
  • 3篇肺癌
  • 3篇X线
  • 2篇造影
  • 2篇肾癌
  • 2篇中央型
  • 2篇中央型肺癌
  • 2篇肿瘤
  • 2篇霉菌
  • 2篇霉菌性
  • 2篇霉菌性鼻窦炎
  • 2篇结核
  • 2篇肺门
  • 2篇鼻窦

机构

  • 15篇汕头市中心医...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作者

  • 15篇张庆武
  • 4篇林黛英
  • 4篇黄宝泉
  • 3篇吴先衡
  • 3篇郑悦
  • 2篇曾向廷
  • 2篇林惠如
  • 1篇林楚藩
  • 1篇蔡秀吟
  • 1篇杨江爽
  • 1篇林时勖
  • 1篇林少帆
  • 1篇巫晓平
  • 1篇柳楚强
  • 1篇郑忠生
  • 1篇曾维英
  • 1篇杜光舟
  • 1篇魏永新
  • 1篇林志
  • 1篇郑旭峰

传媒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河北医学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江苏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中医药咨...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9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质指数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汕头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6例,按照北美肥胖研究学会关于BMI的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消瘦(A组19例):BMI<18.5 kg/m^(2);正常(B组31例):18.5~24.9 kg/m^(2);超重(C组21例):25.0~27.9 kg/m^(2);肥胖(D组15例):≥28.0 kg/m^(2)。4组患者均接受DSCTA检查,评估图像质量、感兴趣区域[右冠状动脉(RCA)、后降支(PDA)、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及左回旋支(LCA)]的CT值;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评估不同BMI对DSCTA诊断效能的影响。结果A组、B组图像质量优于C组及D组;C组图像质量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冠状动脉血管RCA、PDA、LM、LAD及LCA节段CT值高于D组,A组冠状动脉血管PDA节段CT值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AG诊断结果为金标准,A组、B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高于C组及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诊断特异度及准确度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相关变量的前提下,BMI<25.0 kg/m^(2)的冠心病患者经DSCTA检查后图像质量高,可满足诊断需求;BMI≥25.0 kg/m^(2)的冠心病患者,DSCTA图像质量不足以满足诊断需求。
吴国林赟张庆武罗元烨
关键词:体质指数冠状动脉狭窄图像质量
64排螺旋CT评价中央型肺癌气管、支气管及肺门血管侵犯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中央型肺癌(CLC)气管、支气管及肺门血管侵犯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43例临床确诊的CLC患者64排螺旋CT检查结果,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标准判断其准确性.结果 43例患者气管、支气管受侵,CT诊断气管、主支气管、叶支气管、近端段支气管的准确性分别为100%、97.67%、96.74%、88.37%.38例患者肺门血管受侵,CT诊断肺门血管受侵和可疑受侵的准确性分别为88.23%、75.00%.结论 64排螺旋CT能比较准确地显示CLC气管、支气管、肺门气管侵犯的情况.
黄宝泉郑悦张庆武曾向廷林惠如
关键词:中央型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侵犯
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表现。结果CT平扫中1例病灶呈稍高密度,10例为等密度,4例为略低密度,1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12例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2例强化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1例强化程度等于肾髓质,1例囊实性病例囊壁明显强化。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对小肾癌是可靠有价值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
黄宝泉张庆武曾维英
关键词:小肾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3例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鼻窦病变的部位、密度以及窦壁的骨质改变等。结果①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软组织块影内可见线团状、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影。③霉菌性鼻窦炎受累鼻窦窦口多数明显扩大,邻近正常结构受压移位或消失。④受累鼻窦窦壁骨质增厚硬化,可见骨质吸收或破坏。结论鼻窦窦腔软组织影内线团状、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是霉菌性鼻窦炎的较具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诊断霉菌性鼻窦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王宋浩张庆武魏永新
关键词:霉菌鼻窦炎CT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复杂多生埋伏牙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牙科成像技术对复杂多生、埋伏牙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怀疑复杂多生、埋伏牙的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将获得的数据在GE AW4.4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后处理成像,由2位资深影像医生根据原始图像及各种三维重建成像结果进行影像学诊断,并与临床专科检查及术中实际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6例复杂多生、埋伏牙,64排螺旋CT均能准确反映埋伏牙的数目、形态、大小、方向,在颌骨中的位置,埋伏牙与邻牙及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 64排螺旋CT牙科成像技术对复杂多生、埋伏牙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张庆武林志巫晓平吴先衡林黛英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阻生成像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与其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鼻窦病变的部位、密度以及窦壁的骨质改变等。结果:①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软组织块影内可见线团状、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影。③霉菌性鼻窦炎受累鼻窦窦口多数明显扩大,邻近正常结构受压移位或消失,④受累鼻窦窦壁骨质增厚硬化,可见骨质吸收或破坏。结论:鼻窦窦腔软组织影内线团状、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是霉菌性鼻窦炎的较具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诊断霉菌性鼻窦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王宋浩张庆武魏永新
关键词:霉菌鼻窦炎CT
MSCT在判断中央型肺癌对气管、支气管及肺门血管侵犯中的价值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判断中央型肺癌(CLC)对气管、支气管及肺门血管侵犯中的价值。方法:75例经纤支镜或病理确诊的CLC患者行64排螺旋CT扫描,运用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与气管、支气管及肺门血管的关系。结果:肿瘤对气管、支气管的侵犯表现为管外压迫型38例(50.7%),CT表现为肿瘤压迫并侵犯支气管,管腔内呈不均匀狭窄;管壁浸润型(28例,37.3%)CT表现为管壁不规则增厚,呈向心性狭窄;管内增生型(9例,12.0%)CT表现为肿块突入管腔,支气管管腔呈偏心性狭窄。肿瘤共侵犯117支肺门血管,其中95支(81.2%)CT可见血管明显狭窄或闭塞;12支(10.3%)CT可见肿瘤环绕血管生长;10支(8.5%)CT可见瘤栓形成。结论: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气管、支气管、肺门血管的解剖结构及其与中央型肺癌肿块的空间关系,对判断中央型肺癌侵犯气管、支气管、肺门血管有重要价值。
黄宝泉郑悦张庆武曾向廷林惠如
关键词:肺肿瘤
卵巢肿瘤的CT诊断
1999年
目的:提高对卵巢肿瘤CT表现的认识,总结其诊断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6例各种卵巢肿瘤的CT表现。结果:(1)肿物内含有脂肪成份及结节状钙化是囊性畸胎瘤的特征性表现;(2)非赘生性囊肿和囊腺瘤的特征性表现为薄壁的囊性肿物,其壁及间隔薄且规则;(3)囊腺癌的特征性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其囊壁与间隔不规则增厚,可见乳头状突起或不规则块状实性成份。结论:CT是诊断卵巢肿瘤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多数卵巢肿瘤,术前一般能做出准确的定性诊断。
张庆武林时勖柳楚强
关键词:卵巢癌囊性畸胎瘤囊腺瘤CT
双源CT双能量头颅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颅脑血管造影(DE-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脑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E-CTA检查诊断脑动脉瘤,其中,19例DE-CTA诊断后经开颅手术夹闭治疗,65例经DSA介入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均有治疗后复查DE-CTA资料。DE-CTA处理完成后,由2位资深放射医师评价图像质量及进行诊断,统计并比较DE-CTA检查与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果 84例动脉瘤患者均行DE-CT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99个。19例患者行DE-CTA检查诊断后经开颅手术夹闭治疗证实,均为单发较大动脉瘤破裂出血,手术所见与DE-CTA检查结果相符;65例患者经DSA介入栓塞治疗。DE-CTA检查结果与手术及DSA所见相近。结论 DE-CTA作为一种快捷、简便、无创而又能准确诊断脑动脉瘤的技术,在临床诊断脑动脉瘤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张庆武吴先衡林志畑林黛英杜光舟
64排螺旋CT对胰腺癌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
2010年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对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做出准确评价。方法:分析了42例行64排螺旋cT检查的胰腺癌患者的资料,评价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情况。结果:利用64排螺旋CT技准确的显示胰腺的血管侵犯情况,其诊断的总敏感性为81.03%,特异性为88.16%,准确性达86.19%。结论:64排螺旋CT能够准确地评价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对肿瘤可切除性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很高价值。
郑悦蔡秀吟张庆武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胰腺癌血管侵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