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剑绚

作品数:48 被引量:148H指数:6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内镜
  • 10篇鼻内
  • 9篇鼻内镜
  • 8篇鼻咽
  • 7篇中耳
  • 7篇中耳炎
  • 7篇细胞
  • 7篇慢性
  • 7篇耳炎
  • 6篇肿瘤
  • 6篇鼻咽癌
  • 5篇黏膜
  • 5篇分泌
  • 5篇鼻炎
  • 4篇下鼻
  • 4篇慢性化脓性
  • 4篇慢性化脓性中...
  • 4篇化脓性中耳炎
  • 4篇鼻黏膜
  • 3篇蛋白

机构

  • 42篇南华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47篇廖剑绚
  • 13篇沈宝茗
  • 12篇唐洪波
  • 9篇苏小磊
  • 7篇江青山
  • 7篇李明
  • 7篇周芝芳
  • 6篇刘洁
  • 5篇龚永谦
  • 5篇唐洪波
  • 4篇许明
  • 4篇刘珺
  • 3篇刘志锋
  • 3篇江青山
  • 3篇谭凤君
  • 3篇陈祖尧
  • 2篇卢永田
  • 2篇刘洁
  • 1篇李晰
  • 1篇秦永

传媒

  • 5篇基层医学论坛
  • 4篇临床耳鼻咽喉...
  • 4篇中南医学科学...
  • 3篇中国耳鼻咽喉...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衡阳医学院学...
  • 2篇美国中华临床...
  • 2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医学与社会
  • 1篇华夏医学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湖南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8篇2014
  • 1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5
  • 1篇1993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鼻咽癌颅神经损害64例分析
2000年
目的 探讨鼻咽癌颅神经损害的特点。方法 对鼻咽癌颅神经损害 6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患者中 ,头痛 51例 ( 79.7% ) ;颅神经受累情况依次是 :第Ⅰ对 0例次 ,第Ⅱ对 7例次 ,第Ⅲ对 17例次 ,第Ⅳ对 8例次 ,第Ⅴ对 2 4例次 ,第Ⅵ对 2 9例次 ,第Ⅶ对 8例次 ,第Ⅷ对 7例次 ,第Ⅸ对 13例次 ,第Ⅹ对 2例次 ,第Ⅺ对 0例次 ,第Ⅻ对 14例次。结论 鼻咽癌神经系统表现主要是头痛和颅神经受损 ,临床上常见前组颅神经损害 ,其次为后组颅神经受损。
廖剑绚沈宝茗
关键词:鼻咽癌颅神经损害
鼻旁牙源性皮肤瘘管的诊断与治疗──附2例报道和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归纳面部牙源性皮肤窦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 报道因上颌侧切牙病变所引起的鼻旁皮肤瘘管2例,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复习。治疗措施包括彻底清理牙髓牙体病变和面部皮肤疹管及肉芽组织切除,必要时拔除病牙。结果 面部皮肤瘘管的鉴别诊断应首先考虑牙髓牙体病变。对于面部皮肤单发的慢性化脓性瘘管,应常规行上颌骨和下颌骨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结论 面部牙源性皮肤瘘管的复发误诊和牙髓牙体疾病治疗不彻底密切相关。
廖剑绚苏小磊熊洁萍
关键词:皮肤瘘管牙齿疾病鼻旁面部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对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MUC5AC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对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MUC5AC的促进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用1、10、100μg/ml SEB孵育细胞0~24 h,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MUC5AC;Western blotting分析p38的磷酸化。最后采用20μmol/L p38抑制剂SB203580处理人鼻黏膜上皮细胞,观察其在介导MUC5AC分泌中的作用。结果 1、10、100μg/L SEB作用鼻黏膜上皮细胞24 h后,MUC5AC含量分别为(62.40±20.12)、(128.45±14.07)、(312.74±30.58)μg/L,未经SEB处理的鼻黏膜上皮细胞MUC5AC量为(22.34±6.32)μg/ml,不同浓度SEB作用的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SEB量均高于未经SEB处理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100μg/L SEB处理细胞30、60 min后,磷酸化p38和总p38比值相比,P均<0.05。1、10、20μmol/L p38抑制剂SB203580预处理后,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MUC5AC显著减少(P均<0.05)。结论 SEB经p38诱导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MUC5AC。
刘珺廖剑绚唐洪波周芝芳
关键词:鼻黏膜上皮细胞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P38
辛夷鼻炎丸在下鼻甲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
2011年
目的观察辛夷鼻炎丸在慢性肥厚性鼻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应用的疗效。方法将11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并接受鼻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术后均在应用抗生素+鼻类固醇激素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口服辛夷鼻炎丸,对照组口服维生素类药物,术后随访1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周、1个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鼻塞的主观感觉,并观察术后鼻腔黏膜肿胀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术前鼻塞VAS评分为(7.36±0.99)分和(7.35±0.75)分,术后2周VAS评分为(4.25±1.04)分和(5.18±1.32)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51±1.25)分和(3.16±1.32)分。术后2周及1个月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夷鼻炎丸是慢性肥厚性鼻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较好的辅助用药。
唐洪波苏小磊廖剑绚许明
关键词:辛夷鼻炎丸鼻内镜低温等离子肥厚性鼻炎
再次鼻中隔矫正术效果评价及方法探讨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再次手术的意义和技术方法。方法对行鼻中隔矫正术失败的28例患者进行失败原因分析,根据鼻中隔偏曲的部位、软骨和骨质的残留状况以及患者年龄,采用三种不同的手术切口(径路)进行矫正:对6例鼻中隔前端偏曲,1例低位偏曲和12例高位偏曲的病人采用鼻中隔前端"U"形切口;对7例鼻中隔后端偏曲的病例,辅助鼻内镜进行偏曲部位的前方作纵向切口;对2例鼻中隔前端低位偏曲的青少年患者采用唇龈沟正中横切口,向上揭翻,辅助鼻科电钻进行手术。结果 28例均获矫正,鼻中隔偏曲引起的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伴发的疾病症状也获得明显改善。结论鼻中隔偏曲的再次矫正术需针对不同的临床特点,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可获满意效果。
苏小磊廖剑绚李明
关键词:鼻中隔手术鼻内镜
63例垂直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疗体会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垂直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垂直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手法复位治疗,并随访3个月。结果 63例垂直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痊愈38例(60.32%),有效23例(36.51%),无效2例(3.17%),总有效率96.83%。结论手法复位是治疗垂直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一种高效、安全的方法。
唐洪波廖剑绚龚永谦沈宝茗
关键词:垂直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法
鼻内镜下高血压患者难治性鼻出血部位分析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高血压患者鼻出血的部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11年5月该院经鼻内镜下诊治的128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部位:蝶腭动脉来源的下鼻道穹窿部48例,鼻腔底部10例,鼻中隔后端12例,蝶窦前壁6例;筛前动脉来源的嗅裂所对应鼻腔顶部及鼻中隔部24例,中鼻道7例;利特尔区血管丛来源的鼻中隔前端6例;部位不明者15例。蝶腭动脉来源的出血患者占高血压鼻出血患者比例59.4%,筛前动脉来源的出血患者所占有比例24.2%,各年龄阶段和不同血压程度的这一比例无明显差异。21例再发鼻出血的高血压患者中,高脂血症比例高达42.9%,与不复发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高血压患者蝶腭动脉来源的鼻出血占绝大部分;所有患者均通过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或蝶腭动脉电凝术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高血脂的患者更易再发高血压引起的鼻出血,这类患者降血压和降血脂对于预防鼻出血再发同样重要。
廖剑绚陈祖尧
关键词:鼻出血鼻内镜高血压高脂血症
哮喘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黏膜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同时患有变应性鼻炎(AR)和哮喘的患者下呼吸变态反应性炎症对鼻腔黏膜功能的影响,以探讨上下呼吸道炎症一致性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患者分为AR组、AR合并哮喘组和正常鼻黏膜组;利用糖精实验检测患者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pH试纸检测患者鼻黏膜pH值,采用前鼻主动测压法测量鼻腔总阻力,使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鼻腔灌洗液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含量。结果:AR组黏液纤毛传输速度平均为13.40mm/min,AR合并哮喘组为15.51mm/min,正常鼻黏膜组为8.03mm/min,三组都存在显著性差异;AR组鼻黏膜pH值平均为6.39,AR合并哮喘组为6.36,正常鼻黏膜组为6.67,AR组和AR合并哮喘组鼻黏膜pH值与正常鼻黏膜组相比均明显降低,但AR组和AR合并哮喘组相比无明显差异;AR组鼻腔总阻力值平均为0.579Pa/(cm3·s),AR合并哮喘组为0.590Pa/(cm3·s),正常鼻黏膜组为0.424Pa/(cm3·s),AR组和AR合并哮喘组鼻腔总阻力值与正常鼻黏膜组相比均明显升高,但AR组和AR合并哮喘组相比无明显差异;AR组鼻腔灌洗液中ECP的含量平均为27.98μg/L,AR合并哮喘组为35.74μg/L,正常鼻黏膜组为4.92μg/L,三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AR患者合并哮喘时,哮喘的反复发病对鼻黏膜的纤毛传输功能产生了一定影响,哮喘促进AR在发病过程中降低鼻黏膜纤毛的功能,同时也促进了AR患者鼻黏膜中嗜酸粒细胞的浸润,从而加重和促进了AR的发病。
廖剑绚陈祖尧
关键词:哮喘鼻黏膜嗜酸粒细胞
甲强龙在呼吸道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甲强龙对呼吸道异物取出术患儿术中血氧饱和度和术后喉水肿的影响。方法 80例呼吸道异物患儿,40例术中应用甲强龙,40例术中应用地塞米松。观察术中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变化及术后喉水肿情况。结果与用地塞米松的患儿相比,用甲强龙的患儿术中血氧饱和度变化幅度较小,术后喉水肿发生率较低,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呼吸道异物取出术中应用甲强龙有利于减轻喉气管痉挛及喉水肿。
唐洪波江青山廖剑绚沈宝茗李明许明
关键词:甲强龙呼吸道异物血氧饱和度喉水肿
鼻内窥镜加柯—陆手术联合进路治疗上颌窦曲菌病
2002年
目的:探讨提高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曲菌病疗效方法。方法:对36例非侵袭性上颌窦风菌病用鼻内窥镜加柯-陆手术联合进路治疗上颌窦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结果:术后随3-10个月(平均7个月),治愈29例(80.56%),好转7例(19.44%),结论:该方法可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恢复上颌窦生理引流通道,弥补柯-陆手术在处理上颌窦病变的局限性。
苏小磊廖剑绚
关键词:鼻内窥镜柯-陆手术上颌窦曲菌病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