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志强 作品数:42 被引量:135 H指数:7 供职机构: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肇庆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儿童横纹肌肉瘤的早期诊治与预后 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分析儿童横纹肌肉瘤发病情况、诊断、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1990~2000年间收集的7例儿童横纹肌肉瘤,进行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外科分期、病理类型、手术治疗、化疗、复发或转移、随访情况分析。结果7例儿童横纹肌肉瘤进行了10次广泛或根治手术,并均做病理活检,其中胚胎型3例,多形性3例,腺泡型1例。随访6~42个月,平均27.4个月。仅1例最近3年未见复发或转移,并无瘤生存至今。余6例均有复发或转移,时间为3~24个月,平均8.3个月。本组病例生存率1年为71.42%,2年为42.86%,3年为14.28%。结论儿童横纹肌肉瘤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软组织肿瘤,易复发或转移,死亡率高。要提高儿童横纹肌肉瘤的生存率,必须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定期复查,积极合理、规范手术治疗和辅助治疗。 孔志强关键词:横纹肌肉瘤 儿童 预后 比较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疗效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VCD)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PSO)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09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n=30)采取双节段PSO治疗,观察组(n=30)采取单节段VCD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指标、影像学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31±0.82)h、术中出血量(985.62±65.17)m L与对照组(6.60±1.23)h、(1 353.28±65.28)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85、21.831,P<0.05);观察组各项影像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ODI(5.85±1.42)分、SF-36(70.03±4.08)分与治疗前(33.12±8.85)分、(53.14±4.0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64、16.092,P<0.05);对照组治疗后ODI(5.69±1.51)分、SF-36(69.52±4.15)分与治疗前(33.27±8.96)分、(53.62±4.1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25、14.839,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00%与观察组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8,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经单节段VCD治疗后的矫正效果与双节段PSO相似,但前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值得推荐。 张震乾 孔志强 张福兴 柳旭洲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显微镜下硬膜下穿刺冲洗治疗腰段脊髓损伤的疗效分析 2019年 目的:探讨腰段脊髓损伤采取显微镜下硬膜下穿刺冲洗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5月本院接收的60例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两组均行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显微镜行硬膜下穿刺冲洗损伤部位的脊髓神经,对两组的疗效及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ASIA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FIM及Barthe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运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段脊髓损伤患者,采用显微镜下硬膜下穿刺冲洗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脊柱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冯文杰 邓海棠 孔志强 邹凯 张震乾 苏晓恩关键词:显微镜 两种不同入路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固定修复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对比。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A组(28例)与B组(2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其中B组患者经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患者经后正中入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卧床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纠正率以及椎体塌陷纠正率等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接受不同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后,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卧床时间均少于A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引流量差异亦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显示,B组患者术后72 h VAS评分低于A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至术后第90 d,两组患者Cobb角纠正率与椎体塌陷纠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后正中入路相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修复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创伤更小,出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且两种入路临床效果相近。但对于伴有神经损伤或椎管内占位≥1/3者应慎用。 冯文杰 张震乾 孔志强 邓海棠 彭慧芳 翁国媚关键词:椎旁肌间隙 后正中入路 胸腰椎骨折 神经损伤 对比分析2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和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Open Reduc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2月~2016年1月进行的168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和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患者依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100例,对照组患者68例.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愈合情况及预后Johner-Wruhs评级.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愈合事件共4例,其中延迟愈合3例,畸形愈合1例,2次骨折0例;对照组术后不良愈合事件共16例,其中延迟愈合8例,畸形愈合5例,2次骨折3例,2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Johner-Wruhs分级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具有更好疗效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冯文杰 邓海棠 孔志强 翁国梅关键词: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胫骨中下段骨折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2001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的损伤机制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6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进行临床检查,X光检查、MRI检查以及手术治疗、功能锻炼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在术中麻醉下抽屉试验均阳性.随访时间2个月~2年,平均9.6个月.按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的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正常22例,接近正常4例.其中早期治疗明显优于中后期.结论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疗效取决于早期的确诊,避免漏诊.而早期的手术治疗和恰当步骤的功能锻炼亦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 孔志强 陈友明 龙朝仪关键词:膝关节 交叉韧带 抽屉试验 关节功能 软组织损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采取硬膜下穿刺冲洗的疗效分析 2019年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单纯去椎板减压和去椎板减压并行显微镜下硬膜下穿刺冲洗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5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7例.对照组患者在行神经压迫节段去椎板减压手术过程中,未行硬膜下穿刺冲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手术过程中接受显微镜下硬膜下穿刺冲洗治疗.使用ASIA评分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Bar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运动能力的独立性.结果:接受不同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ASIA评分中运动评分、触觉评分和痛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Barhel指数亦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硬膜下穿刺冲洗,能减少损伤段神经所释放局部的炎症因子,最终帮助损伤的神经恢复,利于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冯文杰 孔志强 邓海棠 邹凯 张震乾 苏晓恩关键词:硬膜下 穿刺 炎症因子 神经损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三术式疗效分析 2001年 目的:探讨椎板间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摘除髓核三术式与近期并发症发生原因.方法:抽取1994-1999年间行椎间开窗术189例、半椎板切除术184例、全椎板切除术2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组患者术前在年龄结构、病变范围、症状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全椎板切除并发症多且严重,开窗术并发症最少,半椎板切除术介于两者之间.结论:三术式中椎间盘摘除术近期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全椎板切除术并发椎间隙感染、椎管内血肿发生率高,开窗术并发症最少. 李海平 陈友明 龙朝仪 孔志强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外科手术 术后并发症 术式 半椎板切除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压缩性骨折效果及对并发症影响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压缩性骨折效果及对并发症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92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研究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手术结果、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中线及前缘高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VAS及活动能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伤椎丢失及增加高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伤椎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椎体中线及前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降低VAS及活动能力评分,降低伤椎后凸Cobb角,减少骨水泥注入量及伤椎丢失与增加高度,缩短手术时间,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所以,在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经皮椎体成形术应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张震乾 孔志强 张福兴 柳旭洲 冯文杰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压缩性骨折 并发症 探究脊柱损伤患者应用三或四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究脊柱损伤患者应用三或四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选在本院接受脊柱损伤治疗的64例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组,即试验组(n=32,三或四对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对照组(n=32,两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Cobb's角、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平均值基本相似,其差异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Cobb's角的平均值显著降低于对照组、而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平均值显著降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38%,而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应值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脊柱损伤患者应用三或四对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安全安全指数高。 吴世寨 龙朝仪 区国集 陈友明 孔志强关键词:脊柱损伤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