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琳

作品数:18 被引量:82H指数:6
供职机构: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盆地
  • 7篇鄂尔多斯盆地
  • 3篇东南
  • 3篇延长组
  • 3篇裂缝
  • 3篇节理
  • 3篇古应力
  • 3篇古应力场
  • 3篇鄂尔多斯盆地...
  • 3篇鄂尔多斯盆地...
  • 3篇发育
  • 3篇发育特征
  • 3篇北缘
  • 2篇地层
  • 2篇动力学意义
  • 2篇前陆
  • 2篇前陆褶皱冲断...
  • 2篇中生界
  • 2篇褶皱
  • 2篇褶皱冲断带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7篇龙岩学院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陕西延长石油...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17篇姜琳
  • 10篇王清晨
  • 4篇林伟
  • 4篇刘飞
  • 4篇王镇远
  • 4篇陈科
  • 3篇邱振
  • 3篇梁文全
  • 2篇张艳
  • 2篇陶辉飞
  • 2篇吴超凡
  • 2篇薛振华
  • 2篇王香增
  • 1篇陈超
  • 1篇吴志杰
  • 1篇许福美
  • 1篇郭玉森
  • 1篇兰国冠
  • 1篇阳孝法
  • 1篇姜呈馥

传媒

  • 7篇地质科学
  • 2篇肿瘤学杂志
  • 2篇岩石学报
  • 1篇华南地质与矿...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教育界
  • 1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及意义被引量:16
2013年
额尔齐斯断裂是中亚造山带中的一条重要深大断裂,对于额尔齐斯断裂运动性质一直有着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压扭性断层等不同看法。本文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地质学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组成额尔齐斯断裂带。额尔齐斯断裂带在中国境内是一条宽约20~40km,长约400km,经受不同程度构造作用的强应变带,剪切作用影响范围遍布整个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经历了左行走滑和右行走滑两个阶段。结合前人有关韧性剪切带成因型金矿、同构造岩体侵位与变形关系及对变质岩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本文认为额尔齐斯断裂带的左行走滑构造形成于早二叠世(283~275Ma)。早二叠世之后,额尔齐斯断裂带叠加了右行走滑事件,其活动时限可能为晚二叠世(260~245Ma),其规模远远小于前期的左行走滑构造。额尔齐斯断裂带走滑活动性质的确定,为二叠纪北疆及整个中亚造山带造山后调整过程中不同的构造方式提供了佐证。
刘飞王镇远林伟陈科姜琳王清晨
关键词:韧性剪切带左行走滑右行走滑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与构造应力场演化被引量:1
2016年
鄂尔多斯是我国重要的油气盆地,而绝大多数油气储层都会受到天然裂缝的影响。文中通过野外系统观测和室内的统计分析,详细描述了盆地中生代地层中的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和主要控制因素,为裂缝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基础理论支持。通过研究得知,盆内中生代地层中主要发育有6组裂缝:E—W向、ENE-WSW向、NE—SW向、N—S向、NNW—SSE向、NNE-SSW向。其中E-W向、ENE—WSW向和NE-SW向为系统裂缝;N—S向、NNW—SSE向和NNE—SSW向为非系统裂缝。在裂缝组合中,有两组正交裂缝系统(E—W向和N—S向,ENE-WSW向和NNW—SSE向),其中E—W向和N—S向裂缝构成的正交裂缝系统只出露于三叠和侏罗纪地层。同时,还有两组共轭裂缝(ENE—WSW向和NNE—SSW向,ENE-WSW向和ESE-WNW向),其中ENE—WSW向和NNE-SSW向裂缝构成的共轭裂缝出露于整个中生代地层,而另外一组只出露于上三叠统延长组中。此外,裂缝间距分析表明:(1)裂缝间距与力学层厚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低;(2)E—W向和ENE—WSW向两组系统裂缝的发育强度好于N—S向非系统裂缝组;(3)岩层厚度越小,对应裂缝密度则越大。(4)除了岩层厚度,区域应力场对裂缝的发育具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区内裂缝主要形成于两期区域应力场:第一期是晚侏罗世近E—W向的挤压应力场,由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和碰撞作用所致;第二期是新生代NE—SW向的挤压应力场,由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和碰撞作用所致。
姜琳王清晨郭玉森吴超凡吴志杰薛振华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裂缝构造应力场中生代
博格达山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9
2012年
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对于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少有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和卫星照片解析,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识别出中生代以来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内3期不同的构造变形:1)是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所引起的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表现为一系列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2)是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博格达山遭受挤压变形,在山前形成宽缓的褶皱;3)是博格达三叠纪末—侏罗纪初的构造变形,可能对应于博格达山的初始隆起,这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博格达山北麓上二叠统的强烈褶皱变形。这些结果表明博格达山的隆升具有多期次的特点,主要受亚洲板块南缘不同时期小陆块碰撞的控制。
陈科王镇远刘飞姜琳林伟王清晨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界地层节理发育特征与古应力场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代地层中发育有六组节理(E-W、N-S、ENE-WSW、NNW-SSE、WNW-ESE、NNE-SSW),并且构成三期的正交节理系统(E-W与N-S、ENE-WSW与NNW-SSE、WNW-ESE与...
姜琳王清晨王香增姜呈馥张丽霞薛振华褚杨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古应力场
文献传递
博格达山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对于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少有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和卫星照片解析,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识别出中生代以来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
陈科王镇远刘飞姜琳林伟王清晨
关键词:褶皱冲断带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界地层节理发育特征与古应力场被引量:21
2013年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代地层中发育有六组节理(E-W、N-S、ENE-WSW、NNW-SSE、WNW-ESE、NNE-SSW),并且构成三期的正交节理系统(E-W与N-S、ENE-WSW与NNW-SSE、WNW-ESE与NNE-SSW)。三期正交节理系统形成的先后期次为:E-W向和N-S向两组节理最早形成,WNW-ESE向和NNE-SSW向两组节理为第二期形成,ENE-WSW向和NNW-SSE向两组节理则最晚形成。E-W向、N-S向和ENE-WSW向三组节理的节理间距指数(FSI)分析结果表明,节理间距的发育程度除了受岩层厚度控制外,还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E-W向、N-S向和ENE-WSW向三组节理的节理间距率(FSR)值分布范围指示不同组节理在区域上发育程度具有差异性。此外,E-W向的优势节理组的FSR值有超过间距与层厚比值的临界值,而非优势组的SN向节理的FSR值则全部小于临界值,表明E-W向和N-S向两组节理组成最早一期的正交节理系统。盆内中生代地层中的三期正交节理系统,所对应的古应力场分别为:(1)晚侏罗世盆地处在近E-W向的挤压环境下,形成了第一期正交节理系统,为E-W向和N-S向两组节理;应力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NW-SE向的挤压分量。(2)晚白垩世时,来自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NW-SE向挤压应力形成了第二期正交节理系统的WNW-ESE向和NNE-SSW向两组节理。(3)晚白垩世末至新生代,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下的俯冲产生NE-SW向的远程挤压应力,形成第三期正交节理系统的ENE-WSW向和NNW-SSE向两组节理。
姜琳王清晨王香增姜呈馥张丽霞薛振华褚杨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古应力场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情况、临床病理参数、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接受手术治疗患者191例,其中病理学诊断确诊右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4.9%,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率23.6%,右侧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19.9%。单因素分析显示,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与性别(P=0.001)、肿瘤直径(1.0cm为界)(P<0.001)、是否包膜外侵犯(P<0.001)、是否喉返神经浅面淋巴结转移(P<0.001)、是否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01)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05)、肿瘤包膜外侵犯(P=0.020)、喉返神经浅面淋巴结转移(P=0.007)、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47)是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男性、肿瘤有包膜外侵犯、喉返神经浅面淋巴结有转移、侧颈部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在有效保护喉返神经及下极甲状旁腺的同时,建议清扫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
姜琳张艳郑伟慧王可敬韩春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适于声波方程数值模拟的时间-空间域有限差分算子改进线性算法被引量:1
2016年
有限差分法广泛应用于地震波场的数值延拓,确定合适的有限差分算子以减小数值频散是有限差分法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抑制数值频散和增加时间步长,新的有限差分模板得到了应用,对于此,前人使用泰勒展开方法和最小二乘方法确定有限差分算子系数。本文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使用改进的线性方法确定新模板的有限差分系数,并与传统模板线性方法进行对比;通过频散分析和正演模拟验证出新模板线性方法能够更好地保持频散关系,在相同的精度下效率提高了一倍,从而说明了改进的线性方法的有效性。
梁文全赖永明姜琳吴超凡
关键词:有限差分格式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早石炭世南明水组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发育的下石炭统南明水组沉积岩是对晚古生代北疆地区洋壳俯冲消减作用的沉积响应。本次研究在南明水组地层中发现丰富的遗迹化石:Scalarituba,Planolites,Cosmorhaphe,Spirophycus和Helminthoida。岩性组合特征和遗迹化石所代表的遗迹相,反映了南明水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浅海、深海—半深海,从下往上为一个由浅变深再变浅的不对称的完整层序。南明水组的岩性、层序演化以及砂、泥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套地层发育的构造背景为弧后盆地。早石炭世准噶尔盆地东部存在的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是研究区弧后盆地发育的动力机制。
陶辉飞王清晨孙枢阳孝法姜琳
关键词:下石炭统准噶尔盆地遗迹化石弧后盆地
淋巴结阳性腮腺癌16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淋巴结阳性腮腺原发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淋巴结阳性腮腺原发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总结病理类型和淋巴结分期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6例淋巴结阳性(pN+)腮腺癌中,涎腺导管癌8例,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56.3%。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位置主要在同侧腮腺区(88.9%),其次为同侧颈部Ⅱ区(11.1%)。pN+腮腺癌的5年生存率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6.7%和60.0%。涎腺导管癌和非涎腺导管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2.9%和87.5%(χ^2=3.355,P=0.067);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28.6%和87.5%(χ^2=4.604,P=0.032)。8thAJCC pN1、pN2和pN3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66.7%和50.0%(χ^2=1.052,P=0.591),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5.0%、33.3%和50.0%(χ^2=1.469,P=0.480)。[结论]p N+腮腺癌中涎腺导管癌的比例较大。腮腺癌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位置主要位于同侧腮腺区和Ⅱ区。涎腺导管癌是pN+腮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较8thAJCC pN分期能更好地评估pN+腮腺癌预后。
张艳郑伟慧姜琳姜琳陈超
关键词:腮腺肿瘤涎腺导管癌淋巴结阳性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