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机械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的疗效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经皮机械吸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急性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MT+CDT组(12例)和CDT组(9例),比较两组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滤器回收成功率以及治疗前后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和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PMT+CDT组的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均低于C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T+CDT组术中吸栓平均出血量为(71.50±13.47)ml。两组治疗后下腔静脉血栓较治疗前均缩小(P<0.05);治疗后PMT+CDT组下腔静脉血栓小于C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MT+CDT组患者均成功回收滤器,滤器回收率为100%;CDT组有5例患者成功回收滤器,滤器回收率为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MT联合CDT是治疗急性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助于缩短溶栓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用量,提高滤器回收率。
- 姜广伟张晓宇董若愚丁殿柱牛帅吕柏楠
- 关键词: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 microRNA参与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
- 2017年
- 目的:通过检测microR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将同期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血样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检测两组microRNA-10a、microRNA-23a、microRNA-17-3p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microRNA-10a、microRNA-23a、microRNA-17-3p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icroRNA-10a、microRNA-23a、microRNA-17-3p参与结直肠癌疾病发展中,可以作为反映患者疾病或早期筛查的观测指标。
- 唐雷周莉吴胜春姜广伟
- 关键词:MICRORNA结直肠癌实时荧光定量PCR
- 导管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早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
- 2022年
- 目的探讨导管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对早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形成(IVCF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过程中发现的25例早期IVCFT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吸栓组(n=15,给予导管吸栓联合CDT治疗)和单纯抗凝组(n=10,仅给予单纯抗凝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滤器取出情况、吸栓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相关并发症[血管鞘周围渗血、肺动脉栓塞(PE)、大出血、重要脏器出血、下腔静脉损伤]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出院后1、3、6、12个月)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结果吸栓组中2例患者经导管吸栓后一期取出滤器,13例患者行导管吸栓联合CDT治疗,滤器取出成功率为100%;单纯抗凝组的滤器取出成功率为20%。吸栓组患者的中位溶栓时间为30(25,50)h,中位尿激酶用量为78(71,150)万U。吸栓组中,5例患者在溶栓过程中发生血管鞘周围渗血;所有患者均无PE、大出血、重要脏器出血、下腔静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出院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的Villalt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2个月,单纯抗凝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PTS发生率高于吸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吸栓联合CDT是治疗早期IVCFT安全、有效的手段,有助于提高滤器回收成功率,降低下肢深静脉PTS的发生率。
- 姜广伟张晓宇牛帅丁殿柱吕柏楠
- 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形成
- 一种止血工具
- 本发明提供一种止血工具,涉及止血工具技术领域,滑块共设有两处,且两处滑块分别固定连接在移动座的前后两侧面位置,解决了现有的由于其多为依靠外部的设备来对病患部位进行按压以进行止血工作,但其在进行止血作业时,缺乏有效的清洁操...
- 董若愚李计宽姜广伟
- 髂静脉闭塞、髂股动静脉瘘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例被引量:1
- 2022年
- 1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主因左下肢间歇水肿伴足部胀痛半年,于2019年4月23日就诊于我院。查体:左下腹可见腹壁浅静脉,左下肢肿胀,以小腿为著,足靴区可见明显色素沉着,皮肤张力高,左侧足背及胫后动脉未触及搏动,左下肢肌力4级,右下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查D-二聚体为:1.22 mg/L FEU,余检验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 丁殿柱董名扬石晓明杨永宾牛帅姜广伟李计宽吕柏楠
- 关键词:动静脉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支架植入
- 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泡沫硬化剂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泡沫硬化剂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100例(采取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参照组100例(采取大隐静脉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8.00%)高于参照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83,P<0.05)。两组治疗后VCSS、CIVIQ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1,P<0.05)。结论对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取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的效果较优,可优化手术指标,减少并发症。
- 丁殿柱姜广伟杨永宾唐偷吴胜春石晓明
- 关键词:泡沫硬化剂下肢静脉曲张大隐静脉剥脱术
- 股总动脉医源性损伤1例被引量:1
- 2020年
- 临床资料患者男,72岁。主因突发右足疼痛、发凉2 d入院。查体:右足皮色苍白,未见青紫发花,双下肢皮温低,以右下肢为甚,左股动脉搏动良好,左腘动脉搏动弱,右股动脉搏动弱,右腘动脉、双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未触及搏动。
- 姜广伟唐雷吕柏楠
- 关键词:股静脉穿刺股总动脉医源性损伤
- 一种可调控的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及其控制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控的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及其控制方法,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手柄、微导管、取栓支架以及微导丝,所述手柄内部滑动连接有卡合套管,且微导管和微导丝由内到外放置在卡合套管的内部。本发明当取栓支架完全对血...
- 董若愚 田芸婕 李计宽姜广伟
- 一种外周血管穿刺用辅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周血管穿刺用辅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涉及医疗用具领域。本发明通过设置有防护框和磁吸表带,防护框用于对穿刺位置进行防护,防止患者穿刺位置被误触,而磁吸表带则方便将防护框安装到患者穿刺的躯干上,有效避免了因误...
- 董若愚 李计宽姜广伟 田芸婕
- 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被引量:17
- 2022年
- 目的:探讨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因左侧IVCS继发DVT入院治疗的26例患者的资料,均采用超声引导下膝下深静脉穿刺、Angiojet导管吸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同期滤器取出的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和导管吸栓时间;观察手术前后左下肢深静脉通畅度评分、健患肢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周径差,以及手术前后1 d血红蛋白量、肌酐、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变化。通过随访,评价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及髂静脉支架通畅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手术时间为(171±35)min,吸栓时间为(263±89)s。与手术治疗前相比,手术治疗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健患肢膝上及膝下周径差均减小(均P<0.01);血红蛋白量减少,肌酐、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上升(均P<0.01)。患者随访时间为1~12个月,其中1例患者7个月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1例患者存在支架内附壁血栓形成,支架内血流无影响;其余患者均支架通畅。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血栓后综合征。结论: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IVCS合并左下肢DVT安全可行,治疗过程中须关注导管吸栓所致的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时给予相应干预,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
- 姜广伟丁殿柱张晓宇牛帅吕柏楠
- 关键词: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支架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