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莉
- 作品数:82 被引量:917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对判前羁押制度的三维思考
- 本文对我国判前羁押制度进行了分析。文章围绕我国判前超期羁押现象、判前羁押司法控制的域外考察情况、构建我国判前羁押制度的路径安排等进行了论述。
- 姚莉詹建红
- 关键词:司法控制羁押制度超期羁押
- 文献传递
-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新价值与法学“三大体系”建设被引量:1
- 2021年
-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过程和鲜明特色(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过程1.战略规划设计阶段(2012—2014年)。习近平同志善于运用战略性思维推行法治工作。他在地方工作期间对法治建设的重视和实践探索,为其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规划的制定奠定了经验基础和理论准备。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 姚莉
- 关键词:密切联系群众规划设计阶段战略性思维法治建设
- 美国证据排除规则的衰变及其启示——以Herring v. United States案为主线的考察被引量:12
- 2012年
- 2009年1月的Herring v.United States案判决是近年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关于证据排除规则方面影响最大的判决,它确立了"过失行为所得非法证据不适用证据排除"的新规则。该判决以其不同以往任何案例的特殊性引发了关于证据排除的存在必要性、适用范围、审查模式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务争议。以该判决前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态度转变和学界回应为鉴,我国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应定位于阻吓违法行为,以过错原则为判断标准,并配合职务监督方式施行。
- 姚莉
- 关键词:证据排除规则过错原则
- 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发展与强化——以刑事检察为视角被引量:2
- 2022年
- 新时代,检察机关优化传统监督方式,发挥能动检察的社会治理效能,使法律监督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受制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指引意义。未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体系改革可通过进一步加强侦查监督工作、审判监督工作和刑事执行监督工作,构建与监督需求相匹配的配套机制,进而系统完善法律监督中国模式。
- 姚莉张威
- 关键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
- 习近平公正司法理念的内在逻辑及实践遵循被引量:5
- 2021年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公正司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公正司法理念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构成。司法能力建设是贯穿习近平公正司法理念的逻辑主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司法权定位、司法理念更新、司法职权配置、司法运行保障等维度,系统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理论体系,如何更好地促进公平正义"这一时代主题所作出的科学解答。习近平公正司法理念坚持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主题,以司法为民为指引,以"遵循司法规律"和"化解重大难题"两个方面为要义展开,形成了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洞见深刻的思想体系,是我们推进新时代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实践遵循。
- 姚莉
- 关键词:公正司法司法能力内在逻辑
-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能动司法”界说被引量:31
- 2011年
- 当代中国法院系统倡导和践行的能动司法,是指司法主体为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积极行使司法权,主动采取多种手段解决法律纠纷的一系列司法活动的总称。能动司法具有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法院及代表其行使权力的法官是能动司法的主体,能动立法、积极司法、主动司法和有效司法则构成能动司法的内容。能动司法的客体是指能动司法适用的案件范围,主要包括疑难案件、社会广泛关注案件和普通案件。为避免出现在实践操作上不统一的状况,应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语境下能动司法基本含义的前提下,从构成要素上探寻能动司法得以实现的理想路径。
- 姚莉
- 关键词:能动司法客体
- 美国判例法中不受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及其相关规则被引量:10
- 2001年
- 米兰达规则:不受非法程序强制的权利;施跃伯规则:限制强迫证明活动的权利;参尔利-强莱彻规则:允许从逮捕前的沉默中作出不利推断;格尔芬规则:禁止从被告人拒绝在法庭上作出证明得出不利推断;巴尔西斯规则:特权的同等效力限制。
- 姚莉
- 关键词:判例法米兰达规则刑事诉讼
- 中国陪审制度的理论反思和制度重构被引量:26
- 2003年
- 陪审制度有助于使审判获得正当性,也是诉讼当事人基于其公民权利而获得的一种救济手段,并且在诉讼证明标准体系中构成一种判断手段。我国陪审制度应当按照从扩大陪审员在参审制中的决定权到具备条件时建立陪审团制度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实行改革与完善。
- 姚莉
- 关键词:陪审制度司法民主化参审制诉讼制度诉讼模式
- 犯罪控制模式下的法官决策被引量:1
- 2010年
- 诉讼模式是影响法官决策活动的显著因素。在犯罪控制模式下,法官决策在目的、思维、制度等方面都具有偏重秩序和安全的特征。我国当前的刑事诉讼大致属于均衡型的犯罪控制模式,但是我国法官决策思维模式、职权分配、制度设计的发展方向是建立程序主义化、职权合理化和制度科学化的决策机制,该目的的实现有赖于法官职权配置、程序规制和物质保障等方面的完善。
- 姚莉冯喜恒
- 关键词:犯罪控制诉讼模式
- 未成年人司法模式转型下的制度变革与措施优化被引量:17
- 2016年
- 在特殊保护的理念下,各国形成各具特色的未成年人司法模式,而我国依附于成年人刑事司法体系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处理方式难以实现惩罚与教育的双重目标。基于现实国情,我国应当建立兼顾国家、社会、个人利益的恢复性司法模式。独立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以及衍生于恢复性司法之下的转处理念是各国少年司法的共通思路,成立少年法院是区分未成年人司法和成人刑事司法的重要标志;以平等对话和恢复和谐为特征的未成年人VOM模式能帮助引导刑事和解走出"刑事一元化"的窠臼;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和犯罪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姚莉
-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司法模式少年法院非监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