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素军

作品数:29 被引量:207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核科学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造影
  • 6篇血管
  • 5篇动脉
  • 5篇肿瘤
  • 4篇血管造影
  • 3篇导管
  • 3篇动脉造影
  • 3篇血管造影术
  • 3篇造影术
  • 3篇数字减影
  • 3篇介入
  • 3篇静脉
  • 3篇X线
  • 2篇对置
  • 2篇胸腺
  • 2篇置入
  • 2篇术后
  • 2篇数字减影血管...
  • 2篇图像
  • 2篇图像质量

机构

  • 26篇武汉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第...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湖北医科大学...
  • 1篇武汉亚洲心脏...
  • 1篇襄阳市中心医...

作者

  • 27篇周素军
  • 8篇乐涛
  • 6篇龙清云
  • 5篇胡金香
  • 5篇王亚勋
  • 5篇周军
  • 4篇冯毕龙
  • 4篇刘骏方
  • 3篇覃慧敏
  • 3篇彭碧荣
  • 2篇李辉
  • 2篇王旭飞
  • 2篇刘新献
  • 2篇徐忠建
  • 2篇屈艳娟
  • 2篇徐国斌
  • 2篇杨桂芳
  • 2篇胡慧娟
  • 1篇陈德良
  • 1篇李甫贤

传媒

  • 3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医学新知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护理学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中外医用放射...
  • 1篇护理研究(中...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临床营养...
  • 1篇第七次全国放...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3
  • 5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9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48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分析及质量控制方法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形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不良因素的原因及相关图像质控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DSA诊疗的480例患者,共计2 639个造影序列,随机分为对照组(240名患者1 317个造影序列)和质控组(240名患者1 322个造影序列),分析判断各组图像是否存在图像不良因素并对不良因素分类,按照不良因素的多少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共443个序列中存在不良因素,质控组中共258个序列存在不良因素,通过质量控制,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P<0.05);质控组腹部、胸部及四肢不良因素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质控组(优80.42%,良15.00%,差4.58%)图像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优66.67%,良27.08%,差6.25%)(P<0.05)。结论:DSA图像质量的不良因素主要是呼吸运动伪影,在腹部出现的不良因素的比例最高,有效合理的质控措施可以明显改善图像质量,提高图像优良率。
周素军王亚勋周军龙清云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
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对比剂剂量探讨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对比剂流量,提高门脉显示率和清晰度,尽量降低对比剂用量,减少对比剂毒副反应发生的几率。
周素军
文献传递
经左、右侧上肢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置管结局的影响:458例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比较经左、右侧上肢床旁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置管结局的影响。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行PICC的患者458例,按随机表分为经左侧置入组(n=230)和右侧置入组(n=228)两组,于置管后即刻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并随访至导管停止使用时为止。结果右侧置入组出现送管困难的比率明显低于左侧置入组(14.9%比24.8%,P=0.003),导管头端大于40°成角的比率也明显低于左侧置入组(2.2%比23.4%,P=0.000)。两组患者导管头端位于中心静脉部位的到位率差异尤统计学意义(54.4%比53.0%,P=0.538),右侧置入组头端位于上腔静脉近心段的比率明显高于左侧置入组(21.0%比6.6%,P=0.001);右侧置入组导管头端异位于头臂静脉的比牢明显低于左侧置入组(48.1%比66.7%,P=0.008),异伉于颈内静脉(P=0.859)和锁骨下静脉(P=0.696)的比率与左侧置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导管留置时间(P=0.617)、穿刺血管局部静脉炎发生率(P=0.561)、导管堵塞率(P=0.774)及导管相关感染率(P=0.854)方面差异尤统计学意义,右侧置入组的上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左侧置入组(4.4%比8.3%,P=0.043)。结论经右侧上肢置入PICC的效果优于经左侧上肢,建议临床中置入PICC时优先选择经右侧上肢置管。
冯毕龙谭晓辉童莉王蓓周素军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一种附带提示功能的防电离辐射铅门控制装置
王亚勋孙文博黄凯周素军
PICC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的变化及其对置管操作的指导作用被引量:123
2010年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其对置管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因各种临床情况需置入PICC的62例患者。置入操作在X线透视下完成,同时以PICC导丝为探测电极,监测导管头端位于不同血管部位时的腔内心电图。结果所有患者通过导丝介导均能获得腔内心电图。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为(1.11±0.36)mm,导管头端位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的上、中、下段,右房交界处及右房中、下部时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分别为(1.11±0.36)mm、(1.12±0.28)mm、(1.56±0.45)mm、(4.03±1.87)mm、(5.90±2.45)mm、(7.90±2.95)mm、(9.87±2.77)mm、(5.00±1.76)mm、(2.50±1.73)mm。10例患者最初导管头端异位于颈内静脉,此时P波振幅为(1.14±0.34)mm。结论以PICC导丝作为探测电极可引出腔内心电图,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与PICC头端位置有关,最大P波振幅可指导导管头端的定位。
冯毕龙姚述远周素军覃慧敏
关键词: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生理学静脉心电描记术
影像技师日常工作中标准投照的重要性
目的:阐述影像技师在日常工作中投照体位的标准化,减少和杜绝影像医师在诊断中所出现的差错事故。方法:组织本科室2010年1月CR,DR各部位照片300张,其中投照体位标准片243张(占81%),投照体位不
乐涛李辉周素军王亚勋
文献传递
盆腔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技术因素探讨
2007年
目的:探讨影响盆腔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各项技术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盆腔动脉DSA,重点探讨体位设计、各项造影技术参数的选择应用。结果:32例患者,子宫肌瘤13例、恶性肿瘤7例、肿瘤出血3例、产后大出血5例、不明原因出血4例,共行DSA175例次,157例次清晰显示病变,18例次造影失败。31例患者成功进行介入治疗,1例产后大出血栓塞不全。结论:盆腔动脉DSA技术因素的正确运用有助于病变的显示、诊断与介入治疗。
周素军乐涛徐国斌龙清云胡金香刘骏方
关键词:盆腔动脉
胸腺瘤术前CT分期与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胸腺瘤术前CT分期与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比较105例胸腺瘤患者术前CT特征、临床特点及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结果病变CT分期与Masaoka临床分期有明显关系,包括病灶大小(P=0.028)、形态(P<0.001)、密度(P=0.002)、包膜完整性(P<0.001)以及周边组织受累情况(P<0.001)。通过CT发现34.78% MasaokaⅠ期病灶<5cm,而仅有8.70% MasaokaⅠ期病灶≥10cm;相反,仅有16.67%的MasaokaⅣ期病灶<5cm,而有37.50% MasaokaⅣ期病灶≥10cm。MasaokaⅠ期和Ⅱ期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MasaokaⅢ期和Ⅳ期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包膜不完整;Ⅲ期(80.00%)和Ⅳ期(87.50%)侵袭性肿块明显多于Ⅰ期(0%)和Ⅱ期(40.00%)。MasaokaⅠ期与CTⅠ期病灶的一致性明显高于其他分期(Kappa=0.884)。重症肌无力发生率在各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无差异。结论胸腺瘤术前CT分期与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一致性较高,有利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及对远期疗效的评估。
刘国兵屈艳娟胡慧娟周素军袁玉峰杨桂芳
关键词:胸腺瘤肿瘤分期重症肌无力
胸腺上皮肿瘤CT表现与WHO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肿瘤CT表现与WHO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5例胸腺上皮肿瘤采用2004年WHO分类法进行病理分型。利用CT资料统计肿瘤大小、形状、钙化、坏死或囊变、包膜完整性、邻近组织侵犯、淋巴结肿大及有无胸水,对不同病理类型胸腺瘤的CT表现进行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检验,分析其CT表现间的差异性,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105例中男性52例,女性53例;年龄18-75岁,平均(47.98±12.54)岁。不同病理类型胸腺肿瘤中大小、形状、坏死或囊变、包膜完整性、邻近组织侵犯、淋巴结肿大及有无胸水差异有显著性(P<0.05)。B2型、B3型及胸腺癌较其它型瘤体大,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超过50%瘤体大于10cm。A、AB及B1型多为圆形或类圆形,B3型胸腺瘤75%及胸腺癌85%瘤体不规则。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出现坏死或囊变分别为67%、57%。B3型胸腺瘤83%、胸腺癌100%包膜破坏。随着恶性程度增高瘤周组织侵犯率升高,B2型为33%、B3型为75%、胸腺癌为81%。B3型50%、胸腺癌48%出现胸水。钙化多见于B型胸腺瘤。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胸腺上皮肿瘤有不同的CT表现,CT表现能反映胸腺肿瘤病理特点。
屈艳娟陈鑫廖美焱胡慧娟周素军杨桂芳
关键词:胸腺胸腺上皮肿瘤胸腺癌病理
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技术的探讨
目的:探讨影响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的技术因素方法:我院2004年4月至2006年3月45例行子宫动脉造影患者,年龄22岁~63岁,平均年龄42岁。采用PHILIPS INTEGRIS V5000 血管机, Angioma...
胡金香周素军彭碧荣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