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航
- 作品数:89 被引量:460H指数:1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激光光凝治疗前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增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被引量:19
- 2014年
-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激光光凝治疗前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3-5期DR且符合激光光凝治疗指征的23例患者4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5.48±5.43)岁.所有患眼均行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周,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部成像技术对所有患眼黄斑区脉络膜进行水平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距中心凹1、3、6 mm的鼻侧脉络膜厚度(NCT)和颞侧脉络膜厚度(TCT).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不同测量位点脉络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1周,患眼SFCT、NCT1mm、NCT3 mm、TCT1 mm、TCT3 mm、TCT6 mm较治疗前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28、4.422、3.759、3.743、5.713、2.502,P<0.05).治疗后2周,患眼SFCT、NCT1 mm、NCT3 mm、TCT1mm、TCT3 mm较治疗后1周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89、2.122、2.742、2.196、2.076,P<0.05).治疗后2、3、4周和治疗前比较,患眼各测量位点脉络膜厚度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眼NCT6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光光凝治疗后1周内DR患眼脉络膜厚度明显增厚,随着治疗后时间的延长其厚度逐渐降低.
- 张磊刘大川吴航
- 曲安奈德辅助玻璃体切割及常规玻璃体切割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对比
- 吴航刘大川杨惠清郭丽
- 以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为例对全院级医疗设备集中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建立全院级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集中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提高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水平。方法 以我院为主体,选取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3类设备,从运行模式、绩效分析两个方面建立运行制度,成立医疗设备集中管理中心,实施全院级集中管理。选取2021年7—10月数据作为对照组,选取2022年7—10月数据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数据中3类设备的使用效率,以及两组数据中监护仪的维修周期。结果 实施集中管理后,输注泵使用效率提升9.37%(P﹤0.05),监护仪使用效率提升15.07%(P﹤0.05),监护仪平均维修周期缩短55.93%(P﹤0.05)。结论 医疗设备的集中管理模式可以提升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降低管理难度,各医疗机构应不断优化管理措施,促进医疗设备的精细化管理。
- 谢峰吴航王晓龙郭米嘉郑吉锋白玫
- 关键词:集中管理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早期眼动脉溶栓治疗前后视力改变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 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早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的临床研究.方法 收集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经确诊并在发病12h内进行溶栓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所有患者均记录年龄、性别、全身病史、发病至溶栓时间、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术后48 h复查视力、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后1月复查,记录视力及眼底检查,并进行对比.结果 24例患者发病至溶栓的平均时间(8.39±3.24)h,溶栓治疗前臂一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明显延长,平均(29.34±7.83)s,治疗48 h后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臂一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平均(15.48±4.33)s,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月,复查荧光血管造影,臂一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平均为(15.76±3.12)s,与治疗48 h对比无差异.发病时视力低于0.05患者20例占83.3%,0.05~0.1者4例占16.7%,治疗48 h后视力低于0.05患者7例29.2%,0.05~0.1,6例占25%,高于0.1者11例占45.8%,其中2例高于0.5,占8.3%;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患眼视力获得提高的病人数量对比变化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月视力低于0.05患者5例占20.8%,0.05~0.1者6例占25%,超过0.1患者13例占54.2%,与治疗前患者视力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及时有效恢复早期阻塞的视网膜神经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善早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视力,但此研究缺乏与传统治疗方法对照研究,同时该治疗方法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对比.
- 吴航刘大川张旭香杨慧清宫丽萍李勇
-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力
- CT方舱的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研究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应急使用的CT方舱辐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保证CT方舱安全运行,为放射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辐射安全提供保障。方法依据GBZ 130-2020等国家标准,在CT方舱安装完成后使用ATOMTEX AT1123型辐射剂量监测仪对集成式方舱与组装型方舱的散漏放射线进行放射性防护检测,检测部位包括工作人员操作位、电缆沟、铅玻璃观察窗、工作人员防护门、受检者防护门和四周墙体,对超标部位使用铅板增强屏蔽能力。根据检测结果分析疫情期间CT方舱辐射防护的可行性管理办法,从而建立、健全医院的放射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结果经检测,组装型方舱的屏蔽体外辐射剂量水平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当量率不大于2.5μSv/h),集成式方舱在整改后亦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但是集成式方舱受检者防护门外最大辐射剂量当量是组装型方舱的10.2倍,在防护门的下缝位置;集成式方舱四周墙体外最大辐射剂量当量是组装型方舱的4.6倍,主要位于墙体的搭接处。结论CT方舱机房防护能够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但由于方舱结构的特殊性,需加强辐射防护监测和安全管理,保证辐射防护最优化和限制个人当量剂量,有效提升应急放射设备的辐射防护和安全管理水平。
- 张文龙董硕黄岗吴航白玫
- PET/CT设备在使用阶段的可靠性量化评价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设备在投入临床使用中的可靠性,分析影响质控通过率的关键参数,探索设备在使用中可靠性评价的具体实践方法。方法回顾分析PET/CT设备维修维护记录,统计PET/CT设备的可用度、维修、维护相关参数。分析PET探测器矩阵晶体位置校准(LUT漂移系数)、能量漂移、飞行时间技术的数据校准(TOF漂移通过率),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固有可用度Ainh和可达可用度Aa在98%以上,两者变化趋势一致,Aa略低;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峰值出现在第4年,高于启用前3年平均水平;LUT漂移系数质控通过率100%,与系统湿度呈显著性负相关(r=-0.133,P=0.025);能量漂移系数质控通过率78.32%,其与外环温度存在显著性相关(r=0.162,P=0.006),需关注机房温湿度。结论PET/CT设备在启用的第4年由初期阶段转入正常期阶段。PET探测器的能量漂移系数易超出范围,其与环境因素相关。研究总结出临床使用中PET/CT可靠性评价的实践方法,为提高设备可靠性提供了参考信息,为设备之间可靠性对比提供了参考方案。
- 李东董硕张文龙花城吴天棋吴航白玫
- 关键词:PET/CT可靠性可用度
- 基于Minitab的磁共振成像设备性能长期稳定性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运用Minitab对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设备性能的长期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Minitab17.0软件分析3台MRI设备(MRI-1、MRI-2和MRI-3)性能的长期稳定性,分析项目包括影像均匀性、信噪比、层厚和纵横比;使用时间轴序列法对性能指标中的空间分辨力进行研究。结果 性能检测多数项目的长期质量控制过程为Ⅰ级,过程性能指数Pp>1.67;MRI-1和MRI-2设备所有检测项目过程性能均为Ⅱ级及以上;MRI-3设备的影像均匀性处于Ⅳ级,应查找原因并增加检测频次。结论 通过使用Minitab对磁共振成像设备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可以客观地判断MRI设备生命周期内的性能稳定性,有助于了解设备运行状态,确定质量控制检测频率;通过过程性能分析结果可以判断设备保养情况和关键部件更换周期,保障设备性能处于良好状态,为诊疗服务提供可靠的保障。
- 张文龙董硕李东柳渊花城吴航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设备
- 飞行时间技术对PET发射数据校正的探讨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飞行时间(TOF)技术对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衰减信息和湮灭事件的影响。方法:根据美国电器制造商协会(NEMA)制定的NU2-2007标准中衰减和散射校正精度的评估方法,利用模体专有模板,通过研究TOF信息对PET发射数据引起伪影的改善,以及衰减和散射校正精度的提高,确定TOF技术对衰减信息的补偿作用。结果:应用TOF技术后因PET发射数据不一致引起的伪影得到消除,图像质量得到改善,对衰减和散射校正精度得到极大的提高。结论:TOF信息能够提高图像对比度,补偿不准确的衰减信息,并可相应重新分配湮没事件。
- 田德峰白玫吴航庄静文严汉民
- 关键词:飞行时间
-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细菌性眼内炎治疗的临床观察
- 2009年
-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细菌性眼内炎治疗的方法。设计回颐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宣武医院2002-2008年治疗的IOL植入术后眼内炎患者15例15眼。方法所有患者先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治疗,如果炎症不能被控制注药后24小时行玻璃体切除术。主要指标眼内感染情况,视力,病原学检查结果。结果13例(86.6%)在术后72小时后发病。均进行了前房水或玻璃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6例培养阳性,4例为表皮葡萄球菌。经玻璃体注入万古霉素等治疗,12例(80%)炎症被控制,其中10例视力恢复到0.1以上。3例炎症不能控制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术。结论表皮葡萄球菌可能是亚急性IOL术后眼内炎的主要原因,及时的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治疗能控制大部分IOL植入术后的眼内炎。
- 刘大川吴航蒋慧中董莹
- 我国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体系研究(一)被引量:27
- 2020年
- 目的:研究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构建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胜任力模型及指标体系,服务于行业能力建设。方法:从国家政府部门网站、公共数据平台、国际国内行业机构网站等数据源提取样本文献,经文献复习及访谈信息资料收集,挖掘与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功能定位、职能、任务及能力相关高频要素词数据,进行文献计量、聚类分析;进行国内外数据综合对比分析,梳理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聚集指标,运用逻辑树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及其层级指标体系。结果:文献计量表明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能力是一个较活跃的研究领域,我国政府部门有关文件、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一些国家行业机构有不同程度的工作职能与任务要求,并开展教育与培训、资质认证辅以推进。我国中文期刊文献计量与国家文件解读分析结果比较以及与国际文献分析结果比较表明,在岗位工作职能与任务要求上互为趋同、互为存异,但我国与WHO及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职能范围和任务指标的广度、深度及开展工作成熟度上的差距,需要引起业内关注。根据岗位职能与任务要求关联要素词聚类、逻辑树分析结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初步生成我国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模型,由"理论与方法学运用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社会责任能力、科技创新与教学指导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5个一级指标构成,在此基础上延拓至二、三级指标。结论:在国家有关文件解析及国内中文期刊文献计量的基础上,对标国际行业组织的论点与部分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我国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模型及指标体系,反映了国家政府部门有关要求与行业发展趋向及研究聚焦点。通过继续研究不断完善,服务于我国医学装备行业
- 李志勇孙晓伟钟银保吴航严汉民李鹏伟曾凯赵自林崔泽实
-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文献计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