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庆标

作品数:58 被引量:779H指数:16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2篇人工林
  • 12篇物量
  • 11篇生物量
  • 10篇生态系统
  • 10篇碳储量
  • 9篇土壤
  • 6篇营养元素
  • 6篇有机碳
  • 6篇秃杉
  • 5篇植被
  • 5篇生态系统碳储...
  • 4篇土壤有机
  • 4篇土壤有机碳
  • 4篇桉树
  • 3篇顶果木
  • 3篇亚热带
  • 3篇岩溶
  • 3篇岩溶区
  • 3篇营养元素含量
  • 3篇森林生态

机构

  • 48篇广西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广西林业科学...
  • 1篇滨州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山东省黄河三...
  • 1篇北京市崇文区...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58篇吴庆标
  • 11篇王效科
  • 7篇温远光
  • 6篇莫德祥
  • 5篇郭然
  • 5篇何斌
  • 4篇罗应华
  • 4篇庄嘉
  • 4篇黄承标
  • 3篇招礼军
  • 3篇李元强
  • 3篇覃静
  • 3篇邓力
  • 3篇刘京涛
  • 2篇李宁
  • 2篇刘康
  • 2篇周永娟
  • 2篇李况
  • 2篇覃德文
  • 2篇冯宗炜

传媒

  • 8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生态学报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3篇广东农业科学
  • 3篇南方农业学报
  • 2篇广西科学
  • 2篇福建林业科技
  • 2篇生态环境
  • 2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村科学实验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土壤
  • 1篇湖北林业科技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广东林业科技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臭氧浓度升高对盆栽小麦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8
2007年
模拟研究了臭氧浓度升高(日变化熏蒸方式)对小麦根系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实验分3个处理,即空气对照(CF,臭氧浓度约4~10nl·L-1),臭氧浓度Ⅰ(OⅠ,8h平均75n·lL-1),臭氧浓度Ⅱ(OⅡ,8h平均110nl·L-1)。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升高后小麦茎叶、根系生物量以及根冠比都会降低,根系活力更是显著低于空气对照,可见臭氧对植物地下部分的影响是显著的。与对照相比,低浓度O3(75nl·L-1)对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没有什么影响;而较高的O3浓度(110n·lL-1)会造成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降低9.3%,非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降低5.3%,说明高浓度臭氧抑制土壤微生物的量。臭氧浓度升高后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的能力(AWCD)都明显低于对照;低浓度的臭氧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都没有显著影响,而浓度较高的臭氧则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而对丰富度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且也没有发现O3浓度升高对非根际土微生物的影响。可见,臭氧主要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而对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影响不大,且只有在高浓度的臭氧处理下才会显著降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
陈展王效科段晓男冯兆忠吴庆标
关键词:臭氧根系土壤微生物微生物碳丰富度指数BIOLOG
不同年龄阶段秃杉人工林微量元素分布及其生物循环特征被引量:7
2023年
为了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秃杉人工林微量元素的生物循环特征,以广西南丹县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观测和室内样品分析,对不同年龄阶段(9、17、25和37年生)秃杉人工林的5种微量元素(Fe、Mn、Zn、Cu和B)分布及其生物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种微量元素在乔木层中平均质量分数为w(Mn)>w(Fe)>w(Zn)>w(B)>w(Cu);各微量元素在秃杉不同器官的质量分数存在差异且随林龄变化而变化。(2)9、17、25和37年生的秃杉人工林微量元素总贮存量分别为15.828、29.675、35.428和48.379 kg·hm^(-2),其中乔木层微量元素贮存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减少,分别占总贮存量的91.32%、88.00%、84.53%和83.59%;灌草层微量元素贮存量分别占总贮存量的2.41%、2.76%、3.94%、3.62%;凋落物层微量元素贮存量分别占总贮存量的6.27%、9.24%、11.52%、12.79%;各微量元素中Mn或Fe的贮存量最高,其次是Zn和B,Cu的贮存量最低。(3)乔木层中微量元素贮存量的分配随林龄的增加发生变化,树干(干材和干皮)和树根的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冠(树叶和树枝)所占比例则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4)林分微量元素年积累量分别为1.606、1.536、1.218和1.041 kg·hm^(-2)·a^(-1),随林龄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微量元素中Mn的年净积累量最高,其次是Fe、B和Zn,Cu的年净积累量最低。(5)微量元素年吸收量分别为2.800、3.344、4.527和4.630 kg·hm^(-2)·a^(-1),年归还量分别为1.164、2.651、3.309和3.589 kg·hm^(-2)·a^(-1),微量元素的利用系数分别为0.194、0.128、0.149和0.117 a,循环系数分别为0.416、0.793、0.731和0.775;周转期分别为12.417、9.851、9.203和11.014 a。因此,秃杉人工林生长9年生时微量元素的积累较快,但归还速率慢,周转期较长,会较多消耗林地微量元素的有效养分;9年生后微量元素积累速率逐渐减慢,归还速率加快,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微量元素生物循环,维
何斌吴庆标莫少壮李嘉方
关键词:秃杉人工林年龄阶段微量元素生物循环
南亚热带中山区铁坚油杉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分析了南亚热带中山区的铁坚油杉天然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分配格局,为提高该地区碳储量提供参考依据。在天然铁坚油杉林内设定标准样地,采用标准样方收获法和标准木法测定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1)铁坚油杉天然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239.61 t/hm^2,乔木层为237.65 t/hm^2,灌草层为0.18 t/hm^2,凋落物层为1.78 t/hm^2,生物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2)植被层各组分有机碳含量相差不大,为介于465.22~512.17 g/kg之间;各组份间的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0~20 cm层土壤层碳含量高达12.55 g/kg,土壤层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深度增加碳含量降低程度变小。(3)生态系统总碳为134.55 t/hm^2,其中植被层为68.45 t/hm^2,乔木层为67.54t/hm^2,碳储量相对高,植被层的碳储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所占比例高达98.70%;土壤层碳储量为66.10 t/hm^2,该生态系统碳储量集中在土壤层和乔木层,且两者所占比例接近,分别为50.20%、49.13%。铁坚油杉天然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相对较高,土壤固碳能力较强,应进行合理保护利用。
李加博韦秋思吴庆标白卫国
关键词:生物量碳储量
10年生珍贵树种人工林凋落物归还动态及持水能力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10年生珍贵树种人工林凋落物归还动态及其持水能力。[方法]对广西观光木、香梓楠、灰木莲红椎混交林、西南桦、火力楠及黑木相思6种10年生珍贵树种人工林凋落物归还动态进行了为期1 a的定位研究,并分析了凋落物的持水特性。[结果]6种人工林凋落物归还均主要是叶子,观光木和黑木相思林归还动态呈双峰型季节变化;西南桦和香梓楠林为单峰型;灰木莲红椎混交林林为3峰型;火力楠则呈不规则型。其中最大峰值都出现在7月,1月份均出现最小值。6种林分凋落物持水率在30 min内迅速增大,0~8 h,林分凋落物持水率有较明显的增长趋势,之后逐渐趋于饱和。[结论]观光木林、香梓楠林、灰木莲红椎混交林、西南桦林、火力楠及黑木相思林凋落物年归还量分别为7.17、7.78、10.42、6.04、7.59、6.78 t/(hm2.a)。6种不同人工林凋落物吸水速率为观光木>香梓楠>灰木莲红椎混交林>西南桦>火力楠>黑木相思。观光木、香梓楠、灰木莲红椎混交林、西南桦、火力楠及黑木相思林地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分别为470.10%、433.95%、405.86%、332.89%、304.50%及222.88%;最大持水量分别为2.53、1.92、2.21、0.77、1.23、0.46 mm。
邓力李元强吴庆标
关键词:珍贵树种凋落物归还动态持水特性
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植被是地球上最为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为植被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对已发表记载有广西植被类型以及作者近60年来对广西植被的调查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按照《中国植被》一书的植被类型的划分原则、单位和系统,编制成广西天然植被类型分类系统和广西人工植被类型分类系统。【结果】广西天然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纲,26个植被型组,722个群系;广西人工植被分为5个植被型,20个植被亚型,298个群系(组合)。在722个天然植被类型中,森林植被类型占63%,竹林4%,灌丛10%,草丛6%,水生植被17%;在298个人工植被类型中,用材林占28%,经济果木林20%,城市园林植被29%,农作物植被17%,人工沼泽和水生植被6%。【结论】广西植被共有1020个类型(群系),是我国植被类型最丰富的省区,在全国植被保护、研究和利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温远光李治基李信贤朱宏光梁宏温和太平庄嘉罗应华吴庆标严理
关键词:植被
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现状与策略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全面了解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现状、受威胁原因及保护空缺,为制定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策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面收集广西植被资源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空缺分析,揭示植被资源保护现状及受威胁原因。【结果】植被保护成效显著:建立了较完善的植被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8个,面积达145.90万hm2,占广西国土面积的6.17%;这些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广西40大片原生性最好的天然阔叶林,保护了广西90%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森林植被类型,保护了全区19.8%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植被保护现状:天然植被退化的严重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一些特有、珍稀植被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天然植被保护的约束压力加大,天然植被缩小、人工植被扩大,植被的生态功能下降。植被受威胁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过快增长、城市化和土地开发、森林火灾、病虫害、气候灾害、桉树人工林的无序发展、湿地开垦与污染等。植被保护空缺仍然较大,有66种森林、17种竹林、72种灌丛、45种草丛、120种水生植被尚未得到有效保护。提出了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保护类型。【结论】广西植被资源基本得到保护,但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尖锐,构筑国土生态屏障和经营优质生态资产的任务任重道远。
叶铎吴溪玭罗应华吴庆标严理温远光
关键词:植被资源
11年生香梓楠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2016年
对11 a生香梓楠(Michelia hedyosperm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香梓楠各植物器官碳素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在450.98~514.45 g/kg之间,各器官碳含量的排列次序为:干材>根蔸>粗根>枝>中根>细根>叶>皮。(2)香梓楠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82.32 t/hm^2,其中土壤层所占比例最高,达77.62%,灌草层所占比例最少,仅占0.30%,各生物层次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3)香梓楠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81.68 t/hm^2,乔木层、灌草层和凋落物层分别占95.68%、1.45%和2.87%,表现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4)香梓楠人工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和净固碳量分别为7.10和3.56 t/(hm^2·a),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
史雅楠吴庆标吴敏
关键词:生物量碳含量碳储量
呼伦贝尔草原土壤粘粉粒组分对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4
2004年
土壤在维持全球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土壤粒级分组的方法,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阳离子交换量,并探讨其空间差异与成因.结果表明,(1)在呼伦贝尔草原,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在不同地质发育的土壤类型中变异较大,而土壤粘粉粒组分中的有机碳(SOC clay-silt)、全氮(TNclay-silt)质量分数变异较小.在土壤表层(0~20 cm),SOC、TN质量分数分别介于0.24%~3.70%、0.0316~0.3403 mg/kg,而SOCclay-silt、TNclay-silt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61%±0.50%、0.3440%±0.0251%.在土壤下层(20~40 cm),SOC、TN质量分数分别介于0.13%~2.91%、0.0175~0.2511 mg/kg,而SOCclay-silt、TNclay-silt平均值分别为2.65%±0.63%、0.2622%±0.0923%.(2)土壤有机碳、全氮与土壤粘粉粒比例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土壤粘粉粒比例愈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土壤中稳定性就愈强.
吴庆标王效科张德平郭然
关键词:温带草原成土过程土壤质地土壤碳库
36年生顶果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格局被引量:1
2015年
对广西来宾市维都林场36年生顶果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密度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不同器官平均碳含量为501.7g/kg,介于483.40~516.95g/kg之间,表现为:树叶〉树干〉根兜〉粗根〉枯枝〉中根〉鲜枝〉细根〉树皮;生态系统碳密度为554.89t·c/hm^2,其中乔木层和土壤层为主要的碳库,分别为406.60t·c/hm^2、143.72t·c/hm^2;不同层次表现为乔木层(占总量73.28%)〉土壤层(25.90%)〉灌木层(0.55%)〉凋落物层(0.25%)〉草本层(0.02%)。顶果木年净固碳量为32.18t·c/(hm^2·a),净碳素累积量为11.29t·c/(hm^2·a),具有很高的固碳能力。
卢志锋杜佩莲李元强吴庆标吕曼芳
关键词:顶果木人工林碳含量碳密度
中国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与效果
本文对中国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与效果进行了阐述。中国岩溶地貌发育,面积达344万km<'2>,其中严重石漠化的面积4.63万km<'2>,短期内有潜在石漠化趋势的土地8.76万km<'2>,并呈逐年扩大趋势。石漠化的扩展...
温远光陈放吴庆标刘京涛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生态模式水土保持生物技术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