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
-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延安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老年晚期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老年晚期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消化外科住院部老年晚期肝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化疗,研究组采用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ic Transaminase,AST)与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amino Transferase,ALT)等肝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DBil、TBil、AST与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上述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研究组上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副反应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老年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满意,有助于明显改善肝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刘莹
-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老年晚期肝癌肝功能
- CT与MRI增强扫描在软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鉴别价值
- 2014年
- 目的:探究对软骨肉瘤进行CT与MRI增强扫描的临床诊断意义与鉴别价值。方法选自2010~2012年经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患者共50例,对其进行CT与MRI增强扫描诊断,归纳其应用方法与临床意义。结果 CT表现如下:14例患者表现为高分化普通髓腔型、2例患者表现为透明细胞型、余下34例患者则表现有骨质破坏伴分叶状软组织肿块;MRI表现如下:20例患者表现为高分化普通髓腔型,且呈现出长T1和T2为主的混杂信号、表现出不均匀分隔状强化患者有10例、6例患者为黏液型,表现出主要为长T1长T2的混杂信号、2例患者为透明细胞型,表现出主要为长T1长T2的混杂信号、表现为间质型以及不均匀分隔状强化患者各有2例;在其软组织肿块里面能够见到长T1和短T2信号分隔状况。结论对软骨肉瘤应用CT和MRI增强扫描能够准确的推断出其病理学类型,能够让临床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 张恒刘莹
- 关键词:CTMRI增强扫描软骨肉瘤
- 血管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本院神经外科住院部颅内动脉瘤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介入栓塞术不同时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早期介入组(n=67)治疗时间距发病时间≤72小时,延期介入组(n=67)治疗时间距发病时间>72 h。参照神经功能缺损(NFI)量表、改良Rankin量表与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标准分别评定神经功能、预后状况与生活质量。结果术后早期介入组完全栓塞率与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延期介入组,部分栓塞率与预后不良率明显低于延期介入组(P<0.05)。术前两组NFI评分与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NFI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SF-36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介入组NFI评分明显低于延期介入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延期介入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疗效满意,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和预后状况,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刘莹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 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将本院经临床检查并作B超或普CT扫描后拟诊为肝脏有占位性病变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行平扫,后由肘静脉团注射造影剂(优维显75~100ml)作三期动态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0~30s为动脉期,60~70s为静脉期,3~15min为延迟期。结果:61例患者被确诊为肝内有占位性病变,检出病灶143个。其中原发性肝癌37例;转移性肝癌7例;肝血管瘤9例;肝内胆管癌2例;肝囊肿6例。另外15例经增强后被确诊为正常肝脏或仅有轻度肝脂肪浸润。结论:采用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可以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的正确治疗提供了依据。
- 任向前李志东张恒张海燕申占文薛成伟杨文峰刘莹
- 关键词:肝脏占位性病变
- 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在UA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分析
- 2019年
- 目的分析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至2018年4月收治的需进行PCI术治疗的UA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术前2 d予以80 mg阿托伐他汀片,术后40 mg/次,1次/d维持治疗,连续6个月;对照组术前2 d予以40 mg阿托伐他汀片,术后20 mg/次,1次/d维持治疗,连续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TnI、CK-MB水平均升高,hs-CRP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水平、CD4^+/CD8^+均低于治疗前,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患者PCI术前进行阿托伐他汀的强化治疗效果显著,其可有效调节外周血T细胞亚群,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信赖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 刘莹李洋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