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卫
- 作品数:26 被引量:128H指数:6
- 供职机构: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银杏酮酯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清网膜素-1和Hcy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9年
- 目的:观察银杏酮酯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伴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清网膜素-1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酮酯滴丸治疗),各60例,两组均在健康教育、饮食、运动等干预基础上给予不同药物。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清网膜素-1、Hcy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压、血脂(除HDL-C显著升高外)、血清ET-1、Hcy水平均显著降低,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血清NO、网膜素-1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且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血压、血脂(除HDL-C显著升高外)、血清ET-1[(136.42±15.57)μg/ml比(116.57±13.28)μg/ml]、Hcy[(15.46±3.25)μmol/L比(10.58±3.11)μmol/L]水平均显著降低,IMT[(1.43±0.21)mm比(1.26±0.19)mm]、斑块面积[(22.53±1.28)mm2比(20.67±1.14)mm2]显著减小,血清NO[(102.43±12.37)μmol/L比(129.84±13.36)μmol/L]、网膜素-1[(176.57±45.20)μg/ml比(198.73±45.38)μg/ml]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0.01)。结论: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采用银杏酮酯滴丸并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压、降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硬化程度。
- 廖锐倪卫林德智
-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疾病阿托伐他汀
- 超声观察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
- 1997年
- 超声观察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641000)蒋华勤郑远明倪卫韩正军有学者报告,长期随访观察约10%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可演变成酷似扩张型心肌病(DCM)〔1〕,我院近年来共收治3例较典型的扩张期的肥厚型心肌病(d-HCM),现...
- 蒋华勤郑远明倪卫韩正军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病超声波诊断扩张期
- 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价值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以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114例ACS患者和57例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观察AC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事件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1114例ACS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65例,血清ALB水平分别为(27.87±3.19)g/L和(36.01±4.01)g/L,与对照组ALB水平(46.97±5.73)g/L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AMI组和UAP组之间的ALB水平也有差异,AMI组低于UAP组(P〈0.05)。2根据血清ALB水平将114例ACS患者分为三组:ALB≤28g/L组,28.1-35g/L组,〉35g/L组。随着血清ALB水平的降低,各组的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也呈现增高趋势。所有ACS患者血清ALB水平与病死率及MACE发生率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0.137,0.241,P分别=0.001,0.004)。结论:血清ALB水平与ACS病情密切相关,ACS病情越严重ALB水平越低。而且ALB水平和ACS患者的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对预测ACS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刘兰林德智倪卫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白蛋白预后
-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治疗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中度返流的临床研究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评价二尖瓣狭窄 (MS)并中度返流 (MR)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近、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简化改良 lnoue法对 2 5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中度返流者行 PBMV治疗 ,并进行术后随访 ,包括临床症状、心尖部舒张期杂音、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测二尖瓣口面积判断近、远期疗效。结果 超声心动图 (UCG)二尖瓣瓣膜评分≤ 8分 ,PBMV术后二尖瓣瓣口面积由 0 .83± 0 .2 1cm2 增至 1.98± 0 .2 6 cm2 (P<0 .0 1) ;心功能由 2 .80± 0 .2 4级增至1.5 0± 0 .4 0级 (P<0 .0 1)。 UCG二尖瓣瓣膜评分 >8分 ,PBMV术后二尖瓣瓣口面积由 0 .80± 0 .2 2 cm2 增至 1.98±0 .2 6 cm2 (P<0 .0 1) ;心功能由 2 .82± 0 .2 4级增至 2 .30± 0 .4 0级 (P<0 .0 1)。结论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中度返流、瓣膜条件好者 ,PBMV近、远期疗效满意 ,未见严重并发症。
- 林德智张晓东郑远明倪卫粟惠君李华英
- 关键词: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球囊成形术PBMV
- 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长期被误诊为癫痫1例
- 2016年
-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6岁,反复心悸15年,复发2年,加重3d就诊。患者15年前首次无诱因出现头晕、心悸、晕倒在地,伴双眼凝视、四肢抽搐,数分钟后自行缓解。遂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MRI、头颅CT、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均正常;脑电图提示轻度异常,当时诊断为癫痫,给予丙戊酸、卡马西平、氯硝西泮等治疗仍有发作。
- 刘兰林德智倪卫
- 关键词:遗传性心脏病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
-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速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速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 2 3例顽固性室速(VT)病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 ,观察心律失常的改善。结果 :VT转为窦性心律 2 0例 (86 9% ) ,1 5例患者(65 2 % )在 2 4小时内转复窦性心律 ,72小时累计 86 9%。 3例发生血压降低、窦性停搏的不良反应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 :在持续心电监护和严密观察下应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是一种治疗顽固性室速的安全、快速、有效的方法。
- 林德智张晓东倪卫杜林送远明
- 关键词:静脉注射胺碘酮顽固性室速疗效安全性
- 老年心力衰竭临床分析被引量:1
- 1997年
- 随着人口老龄比,老年医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60岁以上老年人的血管系统在形态与功能上已较中青年有显著的不同,因而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病因、诱因、临床特征、治疗、预后较中青年有一定的差异,为此笔者对我院近年来资料完整的64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与同期72例60岁以下的CH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老年CHF的特点及治疗要点。
- 何真倪卫
- 关键词:心力衰竭老年人
- 17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冠心病(CHD)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有发生,不同年龄段患者临床特点各不相同。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们共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174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 倪卫张晓东林德智
-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年龄
- 替米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人体内低程度的慢性炎症反应。替米沙坦具有降血压、保护靶器官和抑制炎症的作用,还可部分激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受体,增加内皮祖细胞数量,抑制粥样斑块血管壁细胞的炎症反应。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替米沙坦治疗组,每组100例。统计每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测定治疗前、治疗4,8周后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与结论:治疗4,8周后,替米沙坦治疗组的内皮祖细胞数量百分比均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有明显升高(P<0.05)。外周血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表明,治疗4,8周后,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降低,且替米沙坦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果证实,替米沙坦具有动员内皮祖细胞,促进血管内皮修复,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 倪卫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替米沙坦内皮祖细胞高敏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
- 胺碘酮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Q-Tc离散度的影响
- 2003年
-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观察采用胺碘酮治疗DCM心力衰竭并发室性早搏的17例患者(治疗组)的Q-Tcd变化,并与14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对照组)作治疗前后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前Q-Tcd为(69.57±24.23)ms,对照组为(35.21±3.30)ms,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Q-Tcd为(53.90±12.75)ms,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Q-Tcd为(32.45±10.31)ms,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可减小Q-Tc离散度,作用大小与心肌细胞复极差异程度相关。
- 张晓东倪卫林德智郑远明
- 关键词:胺碘酮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Q-TC离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