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镇华
- 作品数:60 被引量:439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东北黑土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和网络结构对长期施用化肥的响应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明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对东北黑土农田土壤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和网络结构的影响,为更加合理的肥料配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农业农村部黑龙江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平台,选取不施肥(NoF)、氮肥(N)、磷肥(P)、钾肥(K)、氮钾肥(NK)、氮磷肥(NP)、磷钾肥(PK)、氮磷钾肥(NPK)8个施肥处理,借助荧光定量PCR、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分子生态网络技术,分析东北黑土nirS型反硝化细菌丰度、群落及网络结构,及影响反硝化细菌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1)长期施用氮肥均在显著增加nirS基因拷贝数的同时,降低了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群落多样性,而磷、钾肥对其影响并不显著。2)Proteobacteria是所有处理中的优势反硝化细菌门,相对丰度为16.96%~27.34%,且氮肥的施用促进了隶属于该菌门中Bradyrhizobium的生长。3)PCoA分析结果显示,8个施肥处理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主要分成施氮肥和不施氮肥两组,说明长期氮肥的施用显著改变了东北黑土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结合Mantel test的结果可知,土壤pH是影响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改变的主要因素。4)分别构建施氮肥和不施氮肥的反硝化细菌分子生态网络,发现施氮肥和不施氮肥网络结构存在很大差异,长期施用氮肥明显简化了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网络结构,同时使其网络结构稳定性降低,易受外界环境扰动。【结论】尽管施用化学氮肥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增加,但其土壤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及网络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而磷、钾肥的施用对反硝化细菌群落无显著影响。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反硝化微生物对不同施肥管理的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 胡晓婧刘俊杰于镇华魏丹周宝库周宝库陈雪丽
- 关键词:黑土
- 长期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玉米生物量及根际磷组分的影响被引量:4
- 2022年
- 在农业系统中,作物通过刺激根系生长和调节根际生化特征从土壤中获取更多磷(P)以满足产量增长需求,根际有效磷的吸收势必影响土壤磷转化。然而,长期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作物生长、土壤磷组分以及相关微生物机制的影响鲜有研究。本研究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TC)重点探究了气候变化对黑土区玉米根际土壤磷组分和相关磷转化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4年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使玉米生物量增加10%~40%,磷吸收增加20%~80%。另外,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使玉米根际NaHCO_(3)可提取无机磷(NaHCO_(3)-Pi)下降了24%,而NaHCO_(3)可提取有机磷(NaHCO_(3)-Po)增加了22%。然而,大气CO_(2)浓度、温度以及两者同时升高使NaOH可提取有机磷(NaOH-Po)分别降低了27%、74%和20%。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显著增加了酸性磷酸酶活性(P<0.05),并且玉米根际磷酸酶活性与NaOH-Po呈负相关关系。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增加了根际土壤phoC(酸性磷酸酶合成基因)、phoD(碱性磷酸酶合成基因)和pstS(磷转运因子)基因拷贝数。长期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能够促进玉米生长,并通过刺激根际微生物磷矿化基因丰度和相关酶活性影响土壤磷组分,气候变化可能改变根际磷转化的微生物生态功能,进而影响黑土磷循环。
- 郭丽丽房蕊李彦生于镇华王光华刘晓冰刘俊杰刘居东金剑
- 关键词:气候变化磷组分磷酸酶活性
- 一种耕地土壤硬度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
- 本发明涉及测量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耕地土壤硬度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土壤硬度检测数据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并且一次检测能够得到多个方向的数据的耕地土壤硬度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一种耕地土壤硬度测量方法和测...
- 李彦生于镇华李宝民张锋殷志杰姜佰文胡晓婧刘长锴刘俊杰金剑王光华刘晓冰
- 一种田间原位标记C3作物光合碳的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田间原位标记C3作物光合碳的装置,包括用于放置待标记植物体的长方体罩,所述长方体罩一面直接接地;用于提供生成和释放二氧化碳场所的可拆卸圆柱体,位于所述长方体罩顶盖中间;以及风扇,设置于所述长方体罩内部...
- 于镇华李彦生叶海波金剑王光华房蕊谢志煌
- 文献传递
- 植物光合碳在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转化与SIP技术被引量:7
- 2013年
- 光合碳是"大气-植物-土壤"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根际土壤微生物在植物光合碳转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由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 isotope probing,SIP),可确定参与碳转化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以及复杂群落中微生物相互关系,在研究有机碳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简要概述了光合碳在植物地下部的分配,总结了根系分泌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利用PLFA-SIP、RNA-SIP和DNA-SIP技术研究碳转化相关微生物的优势,提出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其在微生物生态研究上的应用。
- 连腾祥王光华于镇华刘居东金剑刘晓冰
- 关键词:光合碳微生物根际
- 东北农田黑土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6
- 2015年
- 黑土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最重要的土壤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为了调查我国黑土区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及两者间相互关系,我们从黑土区不同纬度农田采集了26个土壤样品,分析其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SMBC)及其它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发现,黑龙江北安黑土土壤全碳、全氮、全磷、碱解氮、SMBC、过氧化氢酶、脲酶及转化酶活性最大;简单相关分析发现,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及转化酶均与土壤全氮、全碳及SMBC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全氮是影响该土壤区土壤酶活性的主导因子,pH值是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另一主导理化因子,全氮是脲酶活性的主导因子,碱解氮、全碳、全氮是磷酸酶活性的主导因子,全氮和pH值是影响转化酶的两大主导理化因子。
- 荆瑞勇曹焜刘俊杰于镇华刘居东隋跃宇金剑刘晓冰王光华
- 关键词:黑土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状
- 农田土壤酸化:原理、危害及缓解措施
- 2025年
- 土壤酸化是农田土壤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影响作物生产。自然条件下,土壤酸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酸沉降,尤其是化肥过量施用和不合理耕作等因素,农田土壤酸化趋势正在加速。本文阐述了造成土壤酸化的基本原理,综述了不同国家及地区长期定位试验针对土壤酸化的研究结果,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酸化趋势;总结了不同类型农田土壤酸化对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危害;梳理了不同控制类实验的研究结果,讨论了施用碱性土壤改良剂、生物炭和有机肥对缓解土壤酸化的作用;最后展望了农田土壤酸化研究需要加强的可能方向。
- 苏亚飞包文彬李彦生于镇华刘晓冰
- 关键词:土壤酸化作物生产
- 一株具有分泌IAA能力的内生细菌及其应用
- 一株具有分泌IAA能力的内生细菌及其应用,它涉及一株内生细菌及其应用。该菌为Lysinibacillus endophyticus C9,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
- 王光华喻江于镇华刘俊杰李彦生金剑刘晓冰
- 文献传递
- 马铃薯种薯催芽、切块和包衣对其立枯丝核菌病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立枯丝核菌病(Rhizoctonia solani)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本研究中通过设置马铃薯原种种薯催芽、切块及种薯质量大小处理,原原种包衣等处理探讨其对立枯丝核菌病害防控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17日原种催芽、整薯和大薯处理与不催芽、切块和小薯处理各发病等级占比差异不显著;原原种包衣处理的病害发病等级差异不显著。然而,6月21日原种催芽、整薯和大薯处理3级病害发病率显著降低,且原原种包衣大薯处理的病害等级显著低于包衣小薯处理。种薯包衣、催芽、整薯和大种薯处理方式能有效降低生长早期立枯丝核菌病害危害程度,间接证实了种薯芽况良好和出苗速度快对降低立枯丝核菌危害的有效性。因此,在马铃薯生产中采取适当的质量管控技术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害,提升种薯质量。
- 范国权喻江高艳玲李庆全张抒于镇华
- 关键词:马铃薯种薯处理立枯丝核菌病情分级
- 侵染3株模式豆科根瘤菌的噬菌体生物学特性
- 2019年
- 豆科作物根瘤菌被噬菌体浸染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根瘤菌数目和结瘤量的降低,进而导致共生固氮作用弱化和作物产量的显著下降.然而,目前关于根瘤菌噬菌体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3株模式根瘤菌,即慢生型大豆根瘤菌、中华大豆根瘤菌和中华苜蓿根瘤菌为宿主,于黑土农田土壤中采用双层平板培养法从每个宿主细菌分离3株噬菌体,共分离获得9株根瘤菌噬菌体,对其形态结构及生物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侵染苜蓿根瘤菌噬菌体(SMM)和慢生型根瘤菌噬菌体(BDM)属于肌尾噬菌体科,而侵染中华根瘤菌噬菌体(SSS)隶属于长尾噬菌体科.9株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均在0.001~1.0的变化范围内.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BDM的潜伏期和爆发期明显长于SMM和SSS,但获得的裂解量最小.根瘤菌噬菌体在30~40℃和中性pH条件下侵染活性最大.对比发现,侵染同一宿主的噬菌体生物学特征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分异度远小于不同宿主噬菌体间的差异.
- 刘俊杰刘株秀于浩姚钦于镇华王光华
- 关键词:根瘤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