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林峰
- 作品数:13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 利用IGS-TEC数据分析中国华南地区电离层赤道异常北驼峰的变化特征被引量:4
- 2015年
- 利用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IGS提供的全球电子浓度总含量(TEC)数据,分析太阳活动上升期华南地区(经度110°E,纬度5°-35°N)上空电离层赤道异常(EIA)北驼峰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电离层赤道异常北驼峰区TEC峰值I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半年变化特征;北驼峰峰值出现的时间T和纬度L的日变化有一个相对较大的变化区间,其季节和半年变化特征并不明显;太阳活动对北驼峰变化影响比较明显,而地磁活动对北驼峰变化影响不明显.
- 黄林峰蒋勇王劲松黄江
- 关键词:电离层赤道异常
- 基于IGS的TEC赤道异常南-北不对称性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利用IGS提供的太阳活动第23-24周期间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GPS TEC数据,分析了东南亚地区经度110°E区域在不同的太阳活动情况下白天电离层赤道异常(EIA)各参数的南-北不对称性变化,以及不对称性随太阳活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太阳活动的强弱与赤道异常双峰强度和双峰差异大小的关系明显,赤道异常双峰在驼峰强度、纬度位置和出现的时间等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有比较明显的南-北不对称性。在太阳活动高时,EIA双峰强度差异明显比太阳活动低时要大,各季节的峰值强度均值表现为北驼峰比南驼峰强,6-8月份北驼峰峰值出现的时间平均比南驼峰出现时间晚约1 h。在太阳活动低时,夏季和秋季节时北驼峰比南驼峰强,秋冬季节南驼峰比北驼峰强,且冬季北驼峰出现的时间要比南驼峰早约1 h,在5-9月份期间北驼峰出现的时间要比南驼峰晚约2 h。随着太阳活动的逐渐升高,冬至期间不对称性指数Ia均值增大的趋势非常明显。
- 黄江邓柏昌黄林峰林果果蔡超军
- 关键词:电离层赤道异常
- 科学研究和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融合的探讨被引量:11
- 2012年
- 以"赤道地区电离层不规则体研究"科研课题为例,对科学研究和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融合做了初步的探讨。主要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考虑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融合的模式,并分析了两者融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 邓柏昌屈晔刘伟峰黄林峰
- 关键词:物理演示实验
- 2011年3月24日缅甸地震期间电离层TEC异常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基于IGS提供的2011年3月全球TEC数据,利用滑动时窗进行异常识别的方法,分析电离层赤道异常区TEC在缅甸地震期间的异常情况。结果表明:在震前10 d内,地震上空电离层TEC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扰动,电离层异常北驼峰在16日至18日期间出现了明显的较大区域负异常现象,且在18日时北驼峰明显向磁赤道漂移,负异常在19日时基本消失;而在地震发生的当天和震后一天出现了小范围的正异常,随后正异常消失。在地震期间地磁活动水平总体都相当平静,且太阳处于一个相对较稳定的中低活动水平,电离层出现的异常很可能与此次缅甸地震有关。
- 黄林峰黄江曹静刘作莲邓柏昌徐杰
- 关键词:地震电离层异常
- 利用单台地磁数据估算Ap和Kp指数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通过分析单台长期地磁场扰动幅度和地磁行星指数Ap和Kp关系,对1小时磁扰幅度r_H的日平均与Ap进行拟合,快速估算Ap指数。对3小时内r_H的平均与Kp进行对数拟合,估算Kp指数。采用肇庆地震台2003—2008年地磁H分量分钟值数据,估算行星Ap和Kp指数,与世界数据中心(WDC)给出的Ap和Kp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根据上述方法,利用肇庆地震台地磁数据估算Ap和Kp指数,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可行。
- 黄林峰黄江邓柏昌刘作莲徐杰全宏俊
- 关键词:地磁
- 不同地磁活动水平下电离层H+上行的半球对比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使用FAST/TEAMS仪器在第23太阳活动周下降相的数据,从地磁活动水平的角度,分别分析在磁静日(Kp≤2+)和磁扰日(Kp≥3+)时南(SH)、北半球(NH)高纬(>50°)电离层H+的上行强度,计算其上行率和净上行积分能通量,以期得到H+上行的长期水平并分析地磁扰动期间南、北半球离子上行强度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磁扰期间上行强度显著加强,平静期南、北半球的平均上行率分别是~15%和~20%,而磁扰期的平均上行率分别增强了1.45倍和1.04倍,磁扰期间南半球上行强度的增长更显著;平静期南半球的上行强度小于北半球,但磁扰期两个半球的上行强度相当;磁午夜和黎明区间受地磁扰动的影响最显著,其磁扰期与平静期上行率的比值(S/Q)最大,同时南半球在各个地方时区间的S/Q值均大于北半球;另外,我们发现磁扰期间的上行率在极光椭圆带下边界附近增幅最明显,而积分通量在上边界附近增加显著.上行源区以平静期的源区为中心从日侧极尖区扩展到磁午夜、且向低磁纬延伸,同时,极尖区上行源区在磁扰期有向晨侧偏移的趋势.
- 赵凯蒋勇门可佩黄林峰傅帅
- 关键词:地磁扰动
- 广州地区地磁与电离层闪烁特征分析及地震期间TEC异常研究
- 本文首先综合介绍了有关地磁场、电离层闪烁与电子浓度总含量(TEC)以及太阳活动的相关背景、理论知识,以及电离层和地震期间电离层异常扰动现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对肇庆地磁台与地磁数据、广州站电离层闪烁监测系统与闪烁数据...
- 黄林峰
- 关键词:地磁扰动地磁指数电离层闪烁太阳活动地震TEC
- 文献传递
- IRI-2007预测TEC在广州地区的适用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利用广州站(23.2°N,113.3°E)GPS双频接收机监测的电离层TEC数据和IRI-2007模型不同电离层输入参数计算得到的TEC预测值,对比分析了太阳活动低年(2008年)广州地区TE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TEC观测值周日变化在16:00 LT左右达到最大值,而IRI-TEC最大值出现时间较GPS-TEC提前1 h左右.TEC季节变化在春秋分较高,两至季节较低,表现出明显的半年特性和季节依赖性,并出现冬季异常现象.IRITEC与GPS-TEC在白天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夜间偏差较大.不同电离层输入参数得到的TEC预测值也相差较大,选用顶部电子密度参数NeQuick、底部厚度参数B0 Table并用URSI系数计算F2层峰值参数时,能较好地反映TEC观测值的变化特征.在对磁暴的响应上,预测值无明显变化,观测值则有比较明显的表现.通过对比,初步分析了利用IRI-2007模型预测TEC在广州地区的适用性,并给出了合理的参数选择方案.
- 蔡超军黄江邓柏昌徐杰黄林峰全宏俊
- 关键词:电离层TEC
- 太阳活动低年广州地区地磁扰动与电离层闪烁的统计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基于肇庆地磁台的地磁监测数据和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建立的华南地区GPS电离层闪烁监测网的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太阳活动低年期间广州地区地磁扰动与电离层闪烁的关系.用肇庆台地磁水平分量H的变化量换算出肇庆地磁指数K,以此来代表广州地区地磁扰动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磁暴/强地磁扰动对广州地区电离层闪烁的发生总体表现为抑制作用,电离层闪烁主要发生在低K值期间,而在K≥4时电离层闪烁的发生呈下降趋势.电离层闪烁发生率随季节和地磁活动的变化规律表现在,春季的弱闪烁发生率、夜间中等以上闪烁发生率和夏季中等以上闪烁的发生率明显与地磁活动指数K相关,即随K指数的增大而减小;在秋季和冬季闪烁发生率与K指数变化无明显关系.同时还综合分析了地磁与太阳活动的变化对电离层活动的影响,广州地区闪烁主要发生在太阳活动较低的磁静日期间.
- 黄林峰邓柏昌黄江徐杰刘伟峰刘作莲全宏俊
- 关键词:地磁扰动电离层闪烁
- 基于GPS的广州地区电离层不规则体纬向漂移速度计算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利用广州站组建的两台短间距GPS电离层闪烁监测仪的观测数据,分别对GPS卫星信号强度用功率谱和短间距台链互相关性两种方法计算了3次闪烁事件电离层不规则体的漂移速度.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不规则体会引起两台站闪烁事件的同时发生,两种方法测量不规则体漂移速度通常在50~160 m/s之间,平均大小均在120 m/s左右,且纬向漂移速度在闪烁初期起伏较明显,速度随闪烁时间有下降的趋势,夜间纬向漂移方向由西向东,广州地区漂移速度特性符合低纬其他地区不规则体漂移速度特征,两种计算方法合理有效.
- 刘伟峰黄江邓柏昌徐杰全宏俊黄林峰刘淼
- 关键词:电离层闪烁功率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