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广勇
- 作品数:30 被引量:2,552H指数:16
- 供职机构:卫生部更多>>
-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医学科学院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体重指数与不同亚型高血压的关系被引量:19
- 2006年
-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与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2000-2001年,对年龄35~74岁的中国成年人群中的代表性抽样样本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了资料完整并且未服用降压药的14124名研究对象的数据。比较男性和女性不同BMI分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比数比(OR值)和归因危险。结果随着BMI水平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逐渐增高。男、女性在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和OR值基本上也呈升高趋势。男性超重和肥胖(BMI≥24kg/m2)时患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的OR值分别为1.3、2.9和2.4,女性则各为1.6、2.4和2.3(P<0.05)。与非超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男性中20%的ISH、65.4%的IDH和57.5%的SDH应归因于BMI≥24kg/m2,而女性相应有37.9%的ISH、59.0%的IDH和55.8%的SDH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结论体重指数与各亚型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有显著正相关。减重和控制肥胖对于预防IDH和SDH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 陈纪春段秀芳黄广勇曹杰刘冬华李建新吴锡桂顾东风
- 关键词:体重指数高血压患病率
- 中国人群血压分类与高血压患病率研究-1991年血压抽样调查资料的进一步分析被引量:78
- 2002年
- 目的 进一步分析我国人群血压水平分类、高血压患病率和正常高值的比例 ,为进一步调查提供可比性资料。方法 使用 1991年高血压抽样调查资料 ,依照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国际高血压联盟对血压水平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资料中组间率的检验使用 χ2检验。 结果 1991年调查正常血压者 (包括理想血压 )在 15岁及以上人群中占 77.2 1% ,其中理想血压在正常血压中占 75 .0 7%和在人群中占 5 7.96 %。血压在正常高值的人数占 9.5 9%。 1级 (轻度 )、2级 (中度 )和 3级 (重度 )高血压总患病率是 13.19% ,其中 1级是 8.4 7%、2级和 3级分别是 3.1%和 1.6 2 %。 1级高血压中亚组患病率是 7.4 8% ,其占 1级高血压患者的 88.32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ISH)的患病率是 5 .17% ,其中亚组占 5 2 .0 3%。 1级高血压和 2级高血压合计患病率是 11.5 7% ,占高血压总患病率的 87.7%。女性正常血压所占百分率高于男性 (P <0 0 1) ,而正常高值和 1级高血压百分率则低于男性 (P <0 0 1)。人群中女性ISH的患病率也较男性偏高 (P <0 0 1)。结论 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中轻、中度高血压最常见 ,占高血压患者的 87.7%。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是卫生健康事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 段秀芳吴锡桂顾东风方渭清黄广勇
- 关键词:血压分类高血压患病率流行病学
- 北京郊区农村心血管病人群防治结果分析被引量:8
- 1998年
- 为研究心血管病的社区综合防治效果,自1991年起,对北京近郊房山区10余万农民进行了设有平行对照的心血管病社区综合防治研究,防治措施以健康教育和控制高血压为主。对该区1992~1995年心血管病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和潜在寿命损失年数进行分析。结果:(1)干预区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由1992~1993年的258.87/10万和184.10/10万下降为1994~1995年的236.08/10万和160.24/10万;对照区心血管病发病率由1992~1993年的278.27/10万上升至1994~1995年的326.46/10万,死亡率变化不明显。1994~1995年干预区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对照区低,其中发病率差别显著(P<0.01)。(2)1994~1995年干预区心血管病YPLL标化率(男6.04‰,女10.77‰)明显低于对照区(男6.92‰,女12.72‰),女性差别更显著(P<0.01):干预区女性心血管病例的每例损失年数小于对照区(分别为7.05年和8.07年),而男性心血管病例的每例损失年数大于对照区(分别为4.88年和3.03年)。这与女性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服药顺应性好、高血压?
- 黄广勇顾东风段秀芳段秀芳陈百玲徐希胜陈百玲吴锡桂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社区干预发病率死亡率
- 农村社区高血压的知晓、治疗和控制效果评估被引量:13
- 2001年
- 目的探索适合我国农村社区人群高血压筛查、治疗和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方法 1991~ 1999年在北京房山农村干预社区实施心血管病卫生宣教、培训基层医务人员、进行高血压筛查和定期随访治疗高血压病人 ,以促进高血压管理治疗的效果。并通过人群抽样调查进行效果评估。结果通过 8年干预 ,干预区男性的高血压知晓率从1991年的 34 .3%上升到 1995年的 48.5 %和 1999年的 6 2 .4% ,与对照区比较净升高 7.1% ;高血压治疗率也由1991年的 8.9%提高到 1995年的 2 3.6 %和 1999年的 40 .9% ,净升高 15 .5 % ,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区男性 ;干预区和对照区女性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也均有提高 ,但与对照区比较上升幅度未达到显著性差异 ;干预区男性和女性的高血压控制率也呈上升趋势 ,但上升幅度与对照区比较 ,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社区心血管病综合防治对提高农村高血压病人检出、治疗和控制率是有益和有效的 。
- 段秀芳顾东风徐希胜谢宝元黄广勇甘文奇陈纪春吴锡桂
- 关键词:高血压农村社区
- 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2年
-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 (Fg)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 ,分析血浆 Fg的影响因素。方法对 81例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和 83例正常对照测量了身高、体重、血压、血浆 Fg浓度、血清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和甘油三酯 (TG) ,询问了吸烟和饮酒情况。比较 CHD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浆 Fg浓度 ,应用多元回归分析血浆 Fg的影响因素 ,应用 Logistic回归分析 CHD的危险因素。结果 CHD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浆 Fg水平分别为 (4.3± 1 .1 )和 (3.6± 1 .3) g/ L,CHD患者的血浆 Fg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 (P<0 .0 1 )。血浆 Fg水平与年龄、吸烟、体质指数、TC和 TG正相关 ,与饮酒和HDL- C呈负相关 ,吸烟是血浆 Fg升高的最主要的因素 (P=0 .0 0 2 )。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TG(β=1 .86,P=0 .0 0 8,OR=4.31 ,95% CI 1 .78~ 1 1 .2 3)和 Fg(β=1 .73,P=0 .0 2 ,OR=3.88,95% CI 1 .75~ 8.70 )是 CHD的危险因素 ,HDL- C(β=- 1 .89,P=0 .0 0 5,OR=0 .2 3,95% CI0 .0 7~ 0 .89)是 CHD的保护因素。结论吸烟是血浆 Fg升高的最主要的因素 ,血浆 Fg升高是
- 张国平张连英蒋耀昌黄广勇
- 关键词:冠心病纤维蛋白原
-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被引量:1383
- 2003年
- 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人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的患病率和分布特征。方法 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应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在全国 1 0个省市 (南方和北方各 5个省市 )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年龄在 35~ 74岁之间 ,城市和农村各半 ,男、女人数均衡。统计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人群的心衰患病率。结果 共抽样调查 35~ 74岁城乡居民 1 5 51 8人 ,心衰患病率为0 9% ;其中男性为 0 7% ,女性为 1 0 %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P <0 0 5)。 35~ 44岁、45~ 54岁、55~64岁、65~ 74岁年龄组的心衰患病率分别为 0 4%、1 0 %、1 3 %和 1 3 % ;随着年龄增高 ,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 (P <0 0 1 )。我国北方地区心衰患病率为 1 4% ,南方地区心衰患病率为 0 5 % ,北方明显高于南方 (P <0 0 1 ) ;城市人群心衰患病率为 1 1 % ,农村人群心衰患病率为 0 8% ,城市人群心衰患病率高于农村。
- 顾东风黄广勇吴锡桂段秀芳何江Paul K WheltonStephen Mac Mahon
- 关键词:成年人统计学心血管病心力衰竭流行病学患病率
- 科技人员血脂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被引量:8
- 2001年
- 目的研究科技人员的血脂水平及其与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对中国科学院的 2万余名科技人员进行了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 ,统计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病史的阳性率 ,分析有无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病史的两部分人群的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的水平及血脂异常的检出率。结果科技人员血脂水平较高。有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病史者的 TC、TG、L DL- C的水平高于无这些疾病史的对照人群 ,其中 TC、TG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这些心血管病患者的HDL- C低于对照人群 (P<0 .0 1) ;有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病史者的高 TC、TG、L DL- C和低 HDL- C的检出率高于对照人群 ,特别是有冠心病病史者 (P<0 .0 1)。有无这些心血管疾病史的两部分人群的血脂水平有部分重叠 ,即使无这些疾病史的科技人员的血脂异常的比例也较高。结论北京科技人员人群的血脂异常的比例较高。较高水平 TC、TG和 L DL- C及较低水平的 HDL- C是冠心病。
- 顾东风张崇嘏黄广勇巍燕甘文奇陈纪春吴锡桂
- 关键词:血脂心血管病
- 中国人群低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7
- 2001年
- 目的 了解我国人群低血压的患病率、危险因素以及低血压对心血管病的影响。方法 利用 1991年全国血压抽样调查的资料 ,进行低血压的横断面分析。低血压的定义为 :收缩压 (SBP)≤ 98mmHg并且舒张压 (DBP)≤ 6 0mmHg。结果 男性和女性的低血压患病率分别为 2 .70 %和 7.36 % ,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P <0 0 1)。从低年龄组到高年龄组 (15~、2 5~、35~、45~、5 5~、6 5~岁 ) ,低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7.6 2 %、6 .97%、4.40 %、3.2 2 %、2 .6 5 %、1.94% ,随年龄的增加 ,低血压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不同民族低血压患病率变异大。低血压患病率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南高北低的现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体重指数、饮酒、心率与低血压状态呈负相关 ,女性比男性更易患低血压。低血压人群的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患病率明显低于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人群。提示 我国人群低血压的患病率变异较大 ,影响因素较多 ;低血压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
- 吴锡桂黄广勇赵建功段秀芳顾东风
- 关键词:低血压患病率流行病学
- 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被引量:610
- 2003年
- 目的 评估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血压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方法 亚洲国际心血管病合作研究 (InterASIA)于 2 0 0 0~ 2 0 0 1年进行 ,应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共调查了 35~ 74岁的成年人 15 838人。测量血压时 ,先让调查对象休息 5min ,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人员应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量 3次血压。应用标准问卷询问高血压病史及高血压的治疗情况。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 140mmHg、舒张压≥ 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结果 35~ 74岁的中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 2 7 2 %,即全国约有 1 3亿高血压患者。 35~ 44、45~ 5 4、5 5~ 6 4和 6 5~ 74岁年龄组的高血压患病专率分别为男性 17 4%、 2 8 2 %、 40 7%和 47 3 %;女性为 10 7%、2 6 8%、38 9%和 5 0 2 %。在高血压病人中 ,44 7%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2 8 2 %正在服用降压药 ,8 1%的人血压得到了控制 ( <140 / 90mmHg)。在过去 10年中 ,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率的增长百分率分别为 86 2 %、92 6 %和 145 4%。结论 在过去的 10年中 ,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率有显著的提高。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比较高 ,而高血压的知晓率偏低 ,治疗率和控制率又非常低。在我国迫切需要改善高血压的预防、检测和治疗状况?
- 顾东风Jiang He吴锡桂Kristi Reynolds甘文奇刘东海宿少勇段秀芳黄广勇Paul K.Whelton
- 关键词: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血压控制
- 中国成年人体重与死亡率的关系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与死亡率的关系。方法本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包括全国4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共169 871人。1991年采用标准化方案进行基线调查获得体重和其它各项数据,1999年至2000年对该人群进行了全部死亡原因的随访,应答率93.4%(n=158 666)。结果排除体重或身高缺失的数据后,共分析了154 736名成年人的资料。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力活动、文化程度、地域以及城乡等因素后,BMI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呈"U"型相关(p<0.01)。若以BMI 24.0~24.9 kg/m^2者为参照组,BMI<18.5、18.5~19.9、20.0~20.9、21.0~21.9、22.0~22.9、23.0~23.9、25.0~26.9、27.0~29.9和≥30.0 kg/m^2组的全因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65(95%CI,1.54-1.77)、1.31(95%CI,1.22.1.41)、1.20(95%CI,1.11-1.29)、1.12(95%CI,1.04-1.21)、1.11(95%CI,1.03-1.20)、1.09(95%CI,1.01.1.19)、1.00(95%CI,0.92-1.08)、1.15(95%CI,1.06.1.24)和1.29(95%CI,,1.16-1.42)。即使排除了现在或曾经吸烟者、酗酒者、基线检查有慢性疾病者、基线调查后3年内死亡者,这种"U"型关系仍然存在。BMI与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其它死因死亡率之间均有类似关系。结论中国成年人群低体重和肥胖都与死亡率的增加有关,建议在所有种族和民族中采用一个共同标准来定义超重和肥胖。
- 顾东风HE Jiang段秀芳吴锡桂Kristi ReynoldsCHEN Jing黄广勇CHEN Chung ShiuanPaul K.Whelton陈纪春
- 关键词:体重指数超重肥胖症全因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