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国钧
- 作品数:65 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论中国古典戏剧综合性演出形态
- 2017年
- 中国古典戏剧发展到'综合'阶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这是一个由简单综合向复杂综合演进的过程。从整体上看,戏剧的综合性有三种方式:'叠加式'、'串珠式'与'叠加+串珠'式。通常,这三种方式并非完全割裂,综合使用是常例。其中叠加式又有两类,一为艺术手段的叠加,如:唱+舞、唱+说、说+舞(肢体语言)、唱+舞+说等形式;一为剧目、曲目的叠加。前者,通过叠加形成某种艺术形态;后者,利用叠加组成一场演出。
- 麻国钧
- 关键词:演出形态古典戏剧
- 元明杂剧中的队舞与队戏
- 2010年
- 队戏从队舞中分化而出。但是,队舞并不因为队戏的出现而丧失其原有的生命力,它依然存在着。它的存在方式除了仍然以队舞的形式单独流传下去之外,还作为一种演出方式而被纳入元、明杂剧之中,变为一种特别的表现手段而获得别样的演出手段所不可比拟的舞台效果。
- 麻国钧
- 关键词:明杂剧队舞演出方式舞台效果
- 中国古典哑剧探魅(下)被引量:1
- 2016年
- 中国古典哑剧的成因与古代祭祀礼仪紧密相关,还与鬼神扮演及由此带来的禁忌相关。从"竹竿子""哑队戏"等的演变可以看出戏曲发展的一些脉络。古典哑剧对戏曲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演出程式发展上的贡献最突出。
- 麻国钧
- 杨潮观《诸葛亮夜祭泸江》与云南保山香童戏——中国古典戏剧镇魂母题研究(一)
- 2019年
- 在悠长的中国历史中,戏曲与民间祭祀戏剧、傩戏等,先后发生,持续发展,形成无比丰富文化风景。它们共生、共存于辽阔的地域,存续于各民族文化生活之中。既然这样,各自在不同的文化空间存续过程中,是否发生关联以及怎样的关系呢?本文从镇魂角度为切入口,寻求杨潮观杂剧《诸葛亮夜祭泸江》与云南保山香童戏在创作构思、起源发生、演出形态等异同点展开讨论,并结合笔者两次在保山的实地考察、观摩演出所获得之鲜活的文史与现场资料佐证本文所提出的观点。
- 麻国钧
- 关键词:杨潮观
- 伎乐:横游于亚洲大陆的艺术之舟——为怀念“真伎乐”的恢复者野村万之丞而作
- 2010年
- 在古代亚洲,有这样一些演出艺术,如伎乐、舞乐、散乐以及后来的目连戏,它们贯通亚洲各个民族,在那里留下蛛丝马迹,斑斓了那一民族的艺术史。当它们走向一个新的民族时,也就把不同民族文化串联起来;
- 麻国钧
- 关键词:艺术史怀念目连戏演出散乐
- 分别与交流——戏曲与祭祀仪式剧异同论被引量:3
- 2015年
- 在中国传统戏剧中,有两大类演出艺术形态——戏曲与祭祀仪式剧。二者不同而相类,分别而交流,却始终未能走向一致,融合而为一。戏曲不能全面覆盖祭祀仪式剧,而祭祀仪式剧更不能取代戏曲。二者在演出形态上迥然不同,也在展演空间上存在很大区别。祭祀仪式剧自古迄今未能脱离祭祀坛场而独立为艺术商品,从整体而言,它始终以神灵供品的属性活跃在村落,展演在各种各样的祭祀空间中;而戏曲至迟在勾栏出现之后,已经完成其作为艺术商品的蜕变。更加重要的是,祭祀仪式剧虽然历史悠久,却始终没有形成脚色行当体制,而戏曲却早已用脚色行当这个具有中介性质的体制去塑造人物,敷衍故事,戏曲与祭祀仪式剧的根本区别恰在于此。
- 麻国钧
- 关键词:戏曲演出空间
- 演出空间论:皮影戏艺术的“平轴”与“竖轴”
- 2024年
- 一切演出艺术无不有局限性。皮影戏的局限性既明确,又不能摆脱,这个局限就是影窗(亮子)。然而,恰恰是影窗,赋予影人以艺术生命,使之立于传统艺术之林,熠熠生辉。影窗的存在,构成了皮影戏平轴、竖轴的二维空间,二维成像的影人只能在同是二维的影窗上游弋。按理说,二维不能构成“空间”,但是对于皮影戏而言,不但可以,甚至是必须的。
- 麻国钧
- 关键词:竖轴演出空间
- 中国古典戏剧演出空间简论被引量:4
- 2009年
- 传统戏剧演出场合无比丰富,历史上出现的名称很多,然而任何一个名称都远远不能涵盖,为此引入“空间”概念,并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本文所论述的只是戏剧演出空间,是古典戏剧在什么样的空间中进行的,笔者把它称为“戏外空间”。“戏外空间”针对“戏内空间”而言,这里不对戏剧本身所构成的空间进行谈论。
- 麻国钧
- 关键词:中国古典戏剧演出空间传统戏剧剧本
- 中国古典戏剧演出空间简论
- 首先,需要说明的有两点,本文所谓的"演出空间"不是文化人类学范畴的"文化空间",虽然二者多少有所关联。这里所论述的是针对戏剧而言的演出空间。其二,本文所论述的只是戏剧演出空间,探索的是古典戏剧是在什么样的空间中进行的,笔...
- 麻国钧
- 文献传递
- 明清以来队戏的演变及演出形态论
- 2014年
- 队舞与队戏是独特的演出品种,队舞源自周代的行傩及由西域东渐中原的行像仪式等发展为队戏,在元杂剧、明传奇乃至清代地方戏等完整戏剧中,逐步融入至戏曲程式系统中,发挥了独特的艺术功用。因此,在探讨明清时期队舞、队戏在杂剧、传奇作品串演情况的同时,关注民间祭礼演艺中的队舞、队戏表演形态,并探索其流变形态将是十分有益的研究。
- 麻国钧
- 关键词:明清演出形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