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明确麦叶蜂发生为害规律,筛选对麦叶蜂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虫剂,为麦叶蜂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点调查、室内叶片浸渍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明确麦叶蜂田间种群消长规律及4种杀虫剂对麦叶蜂的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2017—2018年麦叶蜂幼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室内药后48 h,25 g/L溴氰菊酯乳油6.25~100 mg/L用量处理、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2.50~2000 mg/L用量处理、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530、5060 mg/L用量处理对麦叶蜂的致死率均超过75.00%。田间药后7 d时,25 g/L溴氰菊酯乳油9.375 g a.i./hm^(2)、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 g a.i./hm^(2)、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75.90 g a.i./hm^(2)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2.00 g a.i./hm^(2)对麦叶蜂幼虫的防治效果在84.13%~97.77%之间。[结论]麦叶蜂幼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25 g/L溴氰菊酯乳油、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对麦叶蜂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大田轮换使用。
【目的】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筛选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及合理的使用方法。【方法】采取室内盆栽接菌试验及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植株发病后喷雾防治,药后定期调查防治效果。【结果】药后10 d,250 g/L丙环唑乳油112.5 g a.i/hm2处理在室内及田间试验对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82.02%和74.02%,防治效果优于其它药剂处理的防效;其次是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35 g a.i/hm2处理,室内及田间试验防效分别为81.84%和67.24%;400 g/L氟硅唑乳油48 g a.i/hm2处理的室内及田间试验防效分别为69.25%和67.99%,对白粉病的防效也较好。25%乙嘧酚水悬浮剂187.5 g a.i/hm2处理、250 g/L已唑醇悬浮剂18.75 g a.i/hm2处理、10%苯醚菌酯悬浮剂12 g a.i/hm2处理在室内试验中对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但田间小区试验中防效略低。【结论】250 g/L丙环唑乳油112.5 g a.i/hm2处理、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35 g a.i/hm2处理、400 g/L氟硅唑乳油48 g a.i/hm2处理可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危害,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合理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