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兵善

作品数:40 被引量:47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动力工程及工...
  • 8篇建筑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0篇数值模拟
  • 20篇自然对流
  • 20篇值模拟
  • 19篇纳米
  • 19篇纳米流体
  • 12篇腔内
  • 11篇换热
  • 7篇对流换热
  • 7篇多孔介质
  • 5篇方腔
  • 4篇自然对流换热
  • 4篇壁面
  • 3篇平板通道
  • 3篇腔体
  • 2篇多孔
  • 2篇死锁
  • 2篇太阳能
  • 2篇太阳能热水
  • 2篇太阳能热水系...
  • 2篇天然气

机构

  • 40篇兰州理工大学
  • 3篇兰州交通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1篇开封大学

作者

  • 40篇马兵善
  • 23篇王刚
  • 8篇韩喜莲
  • 7篇厚彩琴
  • 5篇孟曦
  • 4篇李绍勇
  • 4篇郭玉龙
  • 3篇王烨
  • 3篇殷结峰
  • 3篇蔡颖
  • 2篇王刚
  • 2篇李春娥
  • 2篇韩建平
  • 2篇马文强
  • 2篇王磊
  • 1篇李超
  • 1篇牛凯杰
  • 1篇杨蓉霞
  • 1篇肖兴达
  • 1篇朱彦鹏

传媒

  • 17篇甘肃科学学报
  • 5篇制冷与空调(...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2篇控制理论与应...
  • 2篇甘肃科技
  • 2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能源与环保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含硫天然气埋地集输管道泄漏模拟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
高含硫天然气埋地集输管道泄漏模拟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该实验装置可以模拟高含硫天然气埋地集输管道泄漏现场,模拟测试埋地管道泄漏时降温效应,也可以为高含硫天然气埋地集输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的集成与优化提供现场测试数据。主要包括供...
麻宏强宋兴鹏刘叶敏梁诺韩建平李春娥厚彩琴韩喜莲马兵善
文献传递
热管式真空管和平板型集热器在兰州地区太阳能热水系统中的热性能对比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利用TRNSYS软件对兰州市某住宅小区别墅用户建立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及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热水系统模型,并结合兰州地区气象参数,选择在兰州最冷月的太阳辐射强度最小日及太阳辐射强度最大日对系统进行了仿真模拟,得到了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热水系统和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热水系统的太阳能辐射强度、有效的热量、太阳能保证率及系统效率的分布。分析发现在同样的气象条件下,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及系统效率都要比平板型集热器太阳能热水系统高,说明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的性能更优。
王忠海马兵善王刚
关键词: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热水系统
倾斜角度对封闭方腔内液体自然对流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在多种倾斜角度下,对封闭腔内液体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Ra数变化和倾斜角度对对流传热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Ra数的增大,换热由热传导为主转化为对流换热为主;倾斜角度对Nu数的变化影响很大,并且当倾斜角度处于90o~135o时,Nu数可以达到最大值。
孟曦刘庆红郑华殷结峰马兵善郭玉龙
关键词:自然对流数值模拟
封闭腔内纳米流体自然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数值模拟方式研究充满了纳米流体的封闭腔内的稳态自然对流。重点分析了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Ra数以及不同类型纳米颗粒对自然对流换热特性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纯水中加入纳米颗粒可以显著提高基液的自然对流换热特性;对于给定的Ra数下,随着纳米流体的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流体换热效果显著增强;对于给定的体积分数下,随着Ra数增大,纳米流体的换热强度也随之增大,并且换热机理由热传导为主变为热对流为主;通过Ag,Cu,CuO和Al2O3四种纳米颗粒的对流换热效果比较分析得出,金属Ag和Cu纳米颗粒比金属氧化物CuO和Al2O3的纳米颗粒制备的纳米流体的对流换热效果更好。
孟曦侯海明马兵善葛玉龙殷结峰
关键词:纳米流体数值模拟自然对流
倾斜磁场下梯形腔内Cu-水纳米流体自然对流的数值研究
2024年
对倾斜磁场作用下梯形腔内Cu-水纳米流体自然对流传热进行数值研究。首先根据物理模型建立数学无量纲控制方程,然后对热容、密度、导热系数、动力黏度和膨胀系数等热物性参数进行数学表达,最后利用SIMPLEC算法处理速度场与压力场的耦合。分析磁场倾角(γ=0°~90°)、腔体的上下壁面长度之比(AR=0.5、1.0、1.5)、瑞利数(Ra=10^(3)~10^(6))以及纳米颗粒体积分数(∅=0~0.06)等参数的变化对自然对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腔体的上下壁面长度之比AR、平均努塞尔数(Nu_(ave))随着AR的增加而减小,AR=0.5时对流传热效果最佳。而Nu_(ave)数随着纳米颗粒体积分数∅与瑞利数Ra的增加而增加。当瑞利数(Ra=10^(3)~10^(5))较小时Nu_(ave)值的增大趋势较小,几乎不变;当瑞利数较大时Nu_(ave)的增大趋势明显,腔体内流体流动强度增强,使得对流传热效果增强。当磁场倾角发生变化时,Nu_(ave)随着磁场倾角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γ=30°时,Nu_(ave)数值最小且传热效果最差。
虎兆燕马兵善王刚
关键词:磁场纳米流体自然对流数值模拟
纳米颗粒球形度对平板通道中Al_(2)O_(3)-水纳米流体强制对流换热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数值研究了水中添加立方体形、球形或柱状Al_(2)O_(3)纳米颗粒的纳米流体在平板通道中的层流强制对流换热,分析了纳米颗粒球形度、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和雷诺数对平板通道中Al_(2)O_(3)-水纳米流体强制对流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和雷诺数一定时,随着纳米颗粒球形度减小,通道壁面平均努赛尔数增大,对流换热增强;当纳米颗粒球形度一定时,随着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和雷诺数的增大,通道壁面平均努赛尔数增大,对流换热增强.
王刚张倩马兵善
关键词:纳米流体数值模拟
倾角对含内热源封闭方腔内湍流自然对流换热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为了研究腔体倾角和内热源位置对封闭腔内对流冷却效果的影响规律,采用RNG kε模型和DO辐射模型对有内热源、上下壁面导热的封闭腔内湍流自然对流耦合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使得热壁面总的平均努塞尔数取得最大值的热源距热壁面的无量纲最佳长度D=0.5,腔体最佳倾角φ=75°,比D=0.4、φ=0°时提高了20.5%;热壁面平均辐射努塞尔数对热源位置的敏感性较腔体倾角φ强;腔体热壁面上Nu total为表面发射率的增函数.
马兵善马兵善王烨
关键词:耦合传热内热源倾角数值模拟
土壤温度季节性波动与热扩散率跃变对地埋管群取热性能的影响及其调和
2024年
为研究地质结构分层下不同影响因素对地埋管群取热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土壤温度季节性波动的地埋管群数值传热模型,分析了土壤温度季节性波动、土壤热扩散率、钻孔间距、回填材料热扩散率和管群布置形式对管群取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忽略土壤温度季节性波动将高估管群热效率和钻孔的单位管长换热量。管群位于多层土壤中,热扩散率高的土壤层冷堆积严重,钻孔间热相互作用更强,其中管群中心钻孔受热相互作用的影响最大。以矩形布置的钻孔群为例,当钻孔间距由3 m增加到5 m时,管群热效率可提升6.6%。同时,增大钻孔间距或使用高热扩散率回填材料均可增加单个钻孔的换热能力。然而,对确定的钻孔间距和管群构型,使用过高热扩散率的回填材料将降低管群的热效率。此外,线形布置的管群更适于短期连续运行的场景。
巩振权曲德虎马兵善王刚厚彩琴
关键词:季节性波动热扩散率回填材料
LTNE条件下多孔方腔内Cu-水纳米流体自然对流研究
2024年
采用局部非热平衡假设,对固体骨架分别为玻璃球和泡沫铝的多孔介质方腔内Cu-水纳米流体自然对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无量纲容积换热系数、瑞利数、孔隙率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对多孔方腔内纳米流体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瑞利数较小时,可以用局部热平衡模型代替局部非热平衡模型计算多孔腔体内的自然对流。当瑞利数较大时,对于填充玻璃球的多孔腔体自然对流,孔隙率较大时可以采用局部热平衡模型计算,而对于填充泡沫铝的多孔腔体自然对流应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计算。填充泡沫铝的腔体内使用Cu-水纳米流体时,总的传热速率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对于填充玻璃球的腔体,当瑞利数较小时使用Cu-水纳米流体可以明显增加腔体的传热速率,而当瑞利数较大时填充玻璃球的腔体传热速率随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大而降低。
刘晨玺马兵善王刚
关键词:纳米流体多孔介质自然对流局部非热平衡
应用控制变迁的柔性制造系统死锁控制策略被引量:2
2019年
不同于目前许多文献中基于添加控制库所的死锁预防策略,本文提出了控制变迁方程(CTE)的概念和相应的基于添加控制变迁(CT)的死锁控制策略(DCP).通过分析存在死锁的原网(N0;M0)的可达图(RG),该DCP 求解出所有死锁标识(DM).基于CTE,构造出所需的控制变迁.然后,对每个DM添加相应的CT,进而消除了原网(N0;M0)中的死锁标识,得到了活性受控网系统(N*;M*).通过理论分析和相关算例的应用,该DCP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得到了验证.此外,该DCP获取的活性受控网系统(N*;M*)可达数目与原网(N0;M0)是相同的,即最大可达数(MRN).
李绍勇孙智冬蔡颖厚彩琴韩喜莲马兵善
关键词:柔性制造系统PETRI网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