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静
- 作品数:35 被引量:180H指数:7
-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成人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浅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成人MELA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复习线粒体脑肌病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2例经肌肉病理活检证实的MELAS综合征病人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病人均为卒中样起病伴癫间发作。影像检查提示:1不对称累及颞顶枕叶的"脑梗死"样病灶:CT示片状低密度影,MRI示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稍低信号;2病变同时累及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3MR血管成像(MRA)未见相应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4灌注加权成像(PWI)显示病变区异常高灌注;5磁共振波谱成像(MRS,TE=135 ms)示病灶区明显倒置的乳酸峰。实验室检查示血和脑脊液中乳酸含量明显升高。肌肉活检(改良Gomori Trichrome染色,MGT)示细胞内散在破碎红纤维。2例均确诊为MELAS综合征。基因检测线粒体DNA(mt DNA)A3243G点突变情况,病例1呈阴性,病例2呈阳性。病例1的病人于首次发病1年后复发,新发病灶向颞极迁移,原发病灶累及脑区萎缩。结论MELAS综合征临床较为罕见,临床表现和影像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多模态MRI检查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最终确诊依赖于肌肉病理组织学检查。
- 冯全志韩彤雷静
- 关键词:线粒体肌病乳酸性酸中毒卒中样发作成人
- 颅内神经鞘瘤与脑膜瘤的磁敏感加权成像表现及比较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颅内神经鞘瘤与脑膜瘤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表现,从肿瘤内微出血的角度评估SWI区分神经鞘瘤与脑膜瘤的价值。方法 2008年至2011年于本院手术,经病理证实的42例神经鞘瘤与31例脑膜瘤患者入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及SWI。评估并比较二者肿瘤内磁敏感性低信号(ITSHIA)发生率及IT-SHIA频数评分的差异。结果神经鞘瘤瘤体内ITSHIA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膜瘤(χ2=40.958,P=0.000)。神经鞘瘤瘤内ITSHIA的半定量评分明显高于脑膜瘤(Zc=6.088,P=0.000)。结论 SWI能够评估肿瘤内部结构和病理特征。由于微出血及其代谢产物的敏感性使SWI成为鉴别诊断神经鞘瘤与脑膜瘤的有效序列。在除外钙化的情况下,该序列可作为常规序列的补充。
- 韩彤刘力雷静白旭刘卉郭军韩静张晓晨廉凯西刘梅丽
- 关键词:脑膜瘤
-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循环CT灌注研究被引量:16
- 2008年
-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等检查。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造影剂达峰时间(TTP)定量数据,并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分期。结果入选者DSA显示椎动脉中、重度狭窄率为60%~100%,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而CT脑灌注成像有13例患者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低灌注区。共检出16个低灌注区,其中2例患者整个后循环供血区较同层面前循环供血区TTP明显延迟,1例双侧小脑半球可见2个局部低灌注区。16个低灌注区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Ⅰ2期:15个,Ⅱ1期:1个。结论后循环脑组织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辅助定性及定量评估椎基底动脉TIA患者是否处于脑梗死前期,并根据定量分析了解后循环供血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状态。
- 雷静高培毅林燕
-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基底动脉灌注
- 磁共振扩散加权和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影像半暗带的研究被引量:32
- 2002年
- 目的 应用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 ,DWI)和灌注成像 (perfusionimaging,PI)观察超急性期脑梗死影像半暗带的转归。方法 对 41例发病 2~ 72h(其中 3 1例发病 <6h ,为超急性期脑梗死 ;10例发病 7~ 72h ,为急性期脑梗死 )的脑梗死患者行MR扫描 ,并使用平面回波技术(echoplanarimaging ,EPI)进行DWI检查。全部病例在治疗后 1~ 2个月行MRI复查。将发病时DWI呈异常高信号 ,而于复查时T2 WI呈正常信号的脑组织定义为影像半暗带 ;将发病时DWI呈高信号而复查时T2 WI亦为高信号的组织定义为病灶中心区。以年轮状方式由外向内测定上述 2个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同时 ,对发病 <6h的患者中的 17例行表观扩散系数比率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ratio,ADCR)测定 ,并对 10例行动态对比剂增强血流灌注成像。结果 3 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在首次发病时T2 WI未能提示梗死灶 ,19例仅提示病变处血管流空信号消失 ;10例急性期脑梗死T2 WI均可见局部异常高信号 ;同一时期DWI于全部 41例明确显示梗死灶。超急性期脑梗死经治疗后 ,最终梗死灶的面积较首次DWI上异常高信号区域的面积减小 (t =17,P <0 0 1)。病灶中心区周边的影像半暗带呈可逆性转归。起病初期DWI上?
- 刘梅丽崔世民张蕾莉于薇韩彤李涛刘力靳松雷静李廷
- 关键词:急性病
- CT诊断脑膜炎的研究进展
- 2021年
- 脑膜炎为中枢神经系统较为常发的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是其主要的感染源。患者主要表现为脑膜受累,并出现硬脑膜、软脑膜、蛛网膜及脑脊液感染等症状,若不及时采取科学的诊治手段,将会对脑实质、脑动脉、脑神经和脊髓等造成侵犯,引发脑膜刺激症状,升高颅内压,损害脑实质,增加死亡风险。既往临床多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表现及脑脊液检查诊断脑膜炎,但以上方法均各有其优缺点。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高速发展及诊断设备的更新换代,CT诊断脑膜炎发挥的价值越发重要,该文即就CT诊断脑膜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高满雷静
- 关键词: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影像学表现
- 线粒体脑肌病MELAS型MRI表现1例
- 2008年
- 刘梅丽崔世民韩彤刘力雷静郭军
- 关键词:线粒体脑肌病MELASMRI
- 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被引量:7
- 2002年
-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的MRI影像特征。材料和方法:10例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患者,其中男女各5例,年龄11~59岁。9例病灶位于颅内,其中3例有皮肤黑色素瘤切除史;1例位于颈髓。10例全部行MRI检查,其中4例增强MRI扫描,2例CT平扫。结果:9例MRI均表现为不均-短T_1、短T_2信号,并在T_2WI可见低信号肿块影,另1例显示不均一长T_1短T_2信号。4例为不均一明显强化,其中1例沿软脑膜转移;2例CT平扫为血肿密度。结论:MRI显示黑色素瘤具有特征性,显示脑膜浸润的范围和程度优于CT。
- 刘梅丽崔世民韩彤秦进喜张蕾莉李涛刘力雷静靳松阎晓玲孔繁明
- 关键词:MRI诊断CT诊断影像学表现
- 观察脑肿瘤致大脑运动功能重组患者运动神经网络变化的功能性连接MRI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应用功能性连接MR成像(fcMRI)技术,观察中央沟附近脑肿瘤所致功能重组患者运动神经网络的改变,为理解肿瘤所致运动功能重组的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1.5TMR成像系统,对6名正常志愿者及14例功能MRI(fMRI)显示运动功能重组的中央沟附近脑肿瘤患者行fcMRI。分别得到以正常受试者左和右主运动(M1)区、脑肿瘤患者肿瘤侧半球和非肿瘤侧半球M1区为种子体素(兴趣区)的功能连接图。对与以上种子体素呈明显相关的功能连接区的位置、范围、体积进行评估。将所测数据进行t检验和单向方差分析。结果fcMRI显示6名正常志愿者单侧M1区的功能连接脑区遍布于双侧大脑半球,包括双侧M1区、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双侧运动前区(PMC区)等与运动相关的皮层,左右对称分布。左M1区的功能连接区[(9514.17±186.92)mm^3]与右M1区者[(9364.67±382.75)mm^3]范围基本一致,二者在体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fcMRI显示:(1)与肿瘤侧M1区所连接脑区的体积[(11193.14±811.29)mm^3]明显大于非肿瘤侧M1区的功能连接区[(6549.86±400.94)mm^3](P〈0.01)。肿瘤组肿瘤侧M1区所连接的脑区与正常对照组单侧M1区的功能连接脑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明显扩大(P〈0.01),提示肿瘤侧M1区与其他运动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增强。其连接脑区的范围与受累手对指运动时同层面mRI显示的运动功能重组区范围基本一致。(2)肿瘤组非肿瘤侧M1区的功能连接区的体积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有减少的趋势(P〈0.01),特别是肿瘤侧半球内,提示非肿瘤侧M1区与对侧半球的功能连接破坏。结论肿瘤组患者肿瘤侧M1区功能连接区的增多提示运动功能重组可能与运动功能传导路径重组或潜在
- 韩彤刘梅丽崔世民向华东刘力靳松雷静刘卉郭军郝妮娜郭迎翁旭初
- 关键词:运动皮层神经网脑肿瘤
-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分析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 :对 2 5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证实的颅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5例中单发病灶 18例 ,多发病灶 6例 ,单纯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 1例。平扫检查 2 5例在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 ,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 2 0例中 17例病灶呈明显团块状增强 ,2例病灶轻度增强 ,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 3例 (单纯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 1例 )呈线样及小结节样增强 ,增强程度较均一。结论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信号强度及增强方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刘梅丽崔世民刘红军秦进喜韩彤李涛刘力雷静阎晓玲孔繁明
- 关键词:颅内肿瘤原发恶性淋巴瘤MRI影像诊断
- 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病因分析与诊治思考:一例报告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报告1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过程,并对其病因以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相关认知水平。方法与结果 患者男性,34岁,以持续性后枕部胀痛伴间断性搏动样疼痛发病,发作时与体位或昼夜节律无关,症状呈渐进性加重。初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采取脑静脉窦机械取栓+接触性溶栓,疗效欠佳;后经头部MRI及磁共振脊髓成像修正诊断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经平卧位、补液、激素、抗凝、降纤治疗,头痛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至正常值范围,出院后无复发。结论 对临床无明显直立位头痛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应注意分析影像学和临床资料,以免漏诊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可能。
- 雷静王震段建钢高满
- 关键词:颅内低压窦血栓形成颅内脑静脉机械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