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俊伟

作品数:10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贺州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艺术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电影
  • 3篇电视
  • 2篇地方高校
  • 2篇电视编导
  • 2篇电视编导专业
  • 2篇叙事
  • 2篇广播电视编导
  • 2篇广播电视编导...
  • 2篇高校
  • 2篇编导专业
  • 1篇地方本科
  • 1篇电视剧
  • 1篇独立制片
  • 1篇虚构
  • 1篇叙事动力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标准
  • 1篇影评
  • 1篇影视
  • 1篇影视专业

机构

  • 9篇贺州学院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陶俊伟
  • 1篇刘安经

传媒

  • 2篇传播与版权
  • 1篇新闻世界
  • 1篇新闻知识
  • 1篇青年记者
  • 1篇广西教育
  • 1篇东南传播
  • 1篇湖北函授大学...
  • 1篇视听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联动”机制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双创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研究——以贺州学院为例
2024年
文章以贺州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双创教育与服务地方发展的“四联动”机制发现,当前存在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课堂联动不够深入;专业教育与赛事联动较难激发学生兴趣和活力;校政企的“实习+创业”联动未能形成合力;毕业设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联动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聘请校外专家进通识教育课堂,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构建充满活力的“补习+创业”联运机制;完善沟通与“毕设+创业作品”联动机制的对策,以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安经陶俊伟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省略——电影中的节奏表述
2012年
一部电影是否能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付费进入电影院,除了宣传造势之外,更重要的是影片本身所具有的节奏。为此,电影会在叙事、剪辑、音响等多方面来营造节奏,省略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陶俊伟
关键词:省略节奏叙事
文本、技术与语境:广告微电影的叙事悖论——从大广赛微电影的叙事谈起被引量:2
2014年
2013年,微电影第一次纳入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评审系统,从获奖作品个案来看,其艺术特色可圈可点。但通过文本、技术、语境层面的分析发现:商业属性的介入使得微电影叙事实质上是一种文学叙事,是一种单一性的时间叙事,更是一种焦虑状态下的边际叙事。
陶俊伟
关键词:叙事动力叙事
微电影独立制片模式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中国的微电影神话大抵滥觞于2010年的《一触即发》,因开放性的传播渠道、低成本制作、参与门槛低等特征,引发了一场微电影的全民叙事运动。短短几年的发展,其在文本叙事、题材内容等方面,尤其在资本运作的制片模式上,都具备了区别于传统影视剧的独特个性。
陶俊伟
关键词:独立制片
近年中国宅院题材电视剧中民族性的表现
本文分析了宅院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认为宅院剧的民族性体现在器物、礼俗、宅院、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上。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宅院剧对民族性的重视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编导对民族性的表现有一些固定的手法,归纳起...
陶俊伟
关键词:民族性
文献传递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探析被引量:1
2013年
在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中,经常遇到实践课程少、实践性不强、课程联系不紧密、实践指导不精、专业特色不鲜明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只有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增强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整合实践资源等多种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增强其实践技能。
陶俊伟
关键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
地方本科职业教育转型下的微电影实践体系建构——以影视类专业为例
2015年
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鼓励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求到2020年形成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影视类专业来说是一种机遇。在消除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的顾虑后,通过建构"微电影实践体系",可以进一步缩小由地域、平台、资源所带来的差距,促进自身转型发展。
陶俊伟
关键词:地方高校影视专业
试论微电影技术沿革的进程被引量:2
2014年
微电影的发展势不可挡,其兴盛有着深刻的社会、媒介、文化等原因。然而,它的产生却并非随着《一触即发》一夜之间降临,而是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承独立电影精神之余绪,由设备生产商、技术推广组织、独立制片导演群等众多寻利者共同营造的"造型美学"神话。因而,微电影具备强烈的技术属性,有着明显的技术发展轨迹。
陶俊伟
虚构的权力:试论微电影的模仿特征
2015年
微电影是在中国传统胶片电影工业体系之外营造出来的一个虚构的"电影神话",它试图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区别于电影、电视剧从而树立起自身的艺术地位。然而,在影像权力体系的建构中,无论是在微观的还是在宏观的技术层面,微电影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对传统电影的模仿。因此,微电影很难有自身的独特个性。
陶俊伟
关键词:模仿
微电影的意义建构被引量:2
2015年
微电影概念的提出者陆克一认为,微电影是"创意营销",导演贾樟柯认为"与短片的实际差别不大",影评人王佳认为是"加长广告"。微电影是设备生产商、广告商、导演、观众等众多主体在技术、资本、创作欲望、文本体验等迥异语境之下的认知行为。因而,微电影意义的建构应该是多角度观照下行为修正的结果。
陶俊伟
关键词:设备生产商创作欲望贾樟柯艺术标准作者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