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礼平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50例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评价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ation,PBSCT)治疗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的临床疗效,比较异基因PBSCT(allogeneicPBSCT,Allo—PBSCT)与自体PBscT(autologousPBSCT,Auto—PBSCT)在AL治疗方面的优缺点,探讨移植预处理方案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4—2012年间收治的50例因AL行PBSCT的病例,其中21例男性,29例女性,行Allo—PBSCT及Auto—PBSCT的分别为28例及22例。分析移植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异基因及自体移植复发率、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survival,DFS)及移植相关死亡率(transplantrelatedmortality,TRM)的差异。分析预处理死亡及植入成功率。结果:50例患者中除2例MAC(马法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方案预处理患者植入失败外,其余48例获得造血重建,移植成功率96%,中位白细胞植活时间(〉0.5×10-9个几)为11.3d[(7~24)d],中位血小板植活时间(〉20×109个几)为14.3d[(5—44)d]。异基因移植与自体移植相关死亡例数分别为8例、3例,TRM为28.6%、15.O%;累计DFS分别为46.4%、35.O%;累计复发率分别为25.0%、55.0%。随访时间内异基因及自体移植的总存活率(overallsurvivalrate,os)为57.1%、50.O%,两者移植前处于首次化疗缓解(completeremissionatfirstcourse,CRl)及非首次化疗缓解或未缓解状态的患者,移植后0s分别为61.5%、53.3%及45.5%、55.6%;累计DFS分别为46.2%、46.7%及27.3%、44.4%;死亡率分别为38.5%、46.7%及54.5%、44.4%。结论:PBSCT是治疗AL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移植前状态处于CRl的患者移植效果更好。异基因移植后复发率较自体移植低,长期DFS较高,但移植相关并发症多,TRM较高。预处理方案的优化是提高移植疗效的关键,以马利兰,环磷酰胺方案为基础�
- 廖欣王利刘林陈建斌王建渝张红宾肖青唐晓琼陈礼平杨泽松
- 关键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自体急性白血病疗效
- SPAG6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SKM-1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构建SPAG6-shRNA慢病毒载体靶向沉默SPAG6基因,探讨SPAG6基因沉默对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细胞株SKM-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并构建3条针对SPAG6基因的shRNA质粒表达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后得到可表达SPAG6基因RNAi的慢病毒载体。转染SKM-1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q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SPAG6基因干扰效果,筛选最佳靶点。CCK-8法检测SPAG6基因沉默对SKM-1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成功构建SPAG6-shRNA慢病毒载体,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均在60%以上。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PAG6-shRNA3慢病毒载体敲除效率最高,为最佳靶点。SPAG6基因干扰后,干扰组SKM-1细胞的增殖明显受抑,抑制率为(60.18±0.37)%,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组SKM-1细胞凋亡率为(16.32±5.80)%,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4.28±0.88)%,P=0.024]及空白对照组[(3.08±1.50)%,P=0.019]。结论 SPAG6-shRNA慢病毒载体能有效降低SPAG6基因表达水平,抑制SKM-1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 杨碧慧张玉琳王利罗小华陈礼平杨泽松刘林
- 关键词:慢病毒RNA干扰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
- “理论-检验-临床”模式在血液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理论-检验-临床"模式在血液学教学中应用成效,促进血液学部分的本科教学方式及教学模式改革。方法选取2011级1系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4人为研究对象。实验组102人,实施"理论-检验-临床"模式教学;对照组102人,采用传统的"理论学习-临床见习"教学方法。课程结束后,通过考试考核及调查问卷形式评价教学结果。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考试考核及实践技能操作成绩采用t检验。结果实验组95人(93.1%)认为该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血液学部分的知识很有必要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性及主动性;98人(96.1%)认为该模式可以使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临床实践能力;93人(91.2%)认为该模式可以使学生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实验组同学在考试考核及实践技能方面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学"理论-检验-临床"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具有可行性,可在血液学部分教学中推广应用。
- 肖青王利陈建斌杨泽松王欣陈礼平罗小华李兵
- 关键词:血液学
- 利妥昔单抗致间质性肺疾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RTX)致间质性肺疾病(ILD)(RTX-IL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1例19岁男性患者,确诊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2+年,1年前疾病复发,复发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移植后2个月开始每月以375mg·m-2 RTX维持化疗,期间纵隔复发行纵隔残留病灶放疗10次,第3次RTX维持治疗后第8天,患者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伴发热、咳嗽、胸闷和乏力。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先后给予抗细菌及抗真菌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后续反复多次行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支气管镜检查仍未见明显异常,考虑到RTX-ILD的可能,立即停用RTX并静脉给予40mg·d-1甲强龙治疗。结果:5d后患者症状好转,后续激素改为口服并逐渐减量至停用。结论:RTX-ILD相对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治疗以激素为主,对激素敏感者预后较好,激素不敏感者预后较差。
- 彭印印陈礼平刘林陈建斌陈亚娟韩晓黎肖青
-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淋巴肿瘤间质性肺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难治恶性淋巴瘤96例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9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病理资料,常规化疗后均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统计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移植前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预后情况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回顾性的分析总体疗效及预后因素。结果 96例患者中94例顺利完成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重建时间为7~19d,平均9d;血小板重建时间10~37d,平均16d;随访时间0~74个月,平均26个月。3年总体生存(OS)率为86.4%,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0.3%。单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大于2分、移植前未能达到完全缓解(CR)、乳酸脱氢酶(LDH)高于正常水平、骨髓浸润等为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状态及LDH水平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大剂量化学治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危难治恶性淋巴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移植前能否达到CR、LDH水平为移植疗效的影响因素。
- 张丽霞刘林陈建斌肖青唐晓琼张红宾王建渝陈礼平王欣王利
- 关键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瘤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