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全莉

作品数:62 被引量:17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18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4篇光谱
  • 25篇红外
  • 18篇吸收光谱
  • 18篇绿松石
  • 18篇红外吸收
  • 17篇红外吸收光谱
  • 14篇谱学
  • 13篇宝石学
  • 11篇拉曼
  • 10篇拉曼光谱
  • 10篇红外光
  • 10篇红外光谱
  • 8篇矿物
  • 6篇谱表
  • 6篇激光拉曼
  • 6篇光谱表征
  • 5篇荧光
  • 5篇荧光光谱
  • 5篇谱学特征
  • 5篇祖母绿

机构

  • 5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滇西应用技术...
  • 8篇上海建桥学院
  • 3篇深圳技术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梧州学院
  • 1篇中共河南省委...
  • 1篇广东省珠宝玉...
  • 1篇质量检验中心
  • 1篇四川省产品质...
  • 1篇江苏省黄金珠...

作者

  • 62篇陈全莉
  • 10篇尹作为
  • 8篇袁心强
  • 6篇亓利剑
  • 6篇包德清
  • 4篇徐亚兰
  • 4篇陈敬中
  • 3篇周琦深
  • 3篇张琰
  • 3篇刘衔宇
  • 2篇徐畅
  • 2篇罗洁
  • 2篇周金花
  • 2篇郑晨
  • 2篇王谦翔
  • 2篇姚伟
  • 2篇熊燕
  • 1篇贺安琪
  • 1篇罗琴凤
  • 1篇刘云贵

传媒

  • 29篇光谱学与光谱...
  • 12篇宝石和宝石学...
  • 7篇宝石和宝石学...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矿物岩石
  • 1篇红外技术

年份

  • 6篇2024
  • 10篇2023
  • 5篇2022
  • 7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达加斯加黄色方柱石的谱学特征研究
2022年
利用常规宝石学仪器、电子探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三维荧光光谱仪等,对马达加斯加黄色方柱石的宝石学性质及谱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马达加斯加方柱石的宝石学特征与方柱石理论值基本一致;方柱石样品颜色均匀,具有玻璃光泽,原石晶型较为完好且表面普遍可见纵纹及褐红色杂质,部分样品表面可见晕彩效应,样品内部可见多种包裹体,如黑云母、无色晶体包裹体等。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在指纹区均显示1039,1105和1196 cm^(-1)处Si(Al)—O伸缩振动吸收峰;752 cm^(-1)处Si—Si(Al)伸缩振动吸收峰;551,687和624 cm^(-1)处O—Si(Al)—O弯曲振动吸收峰;459 cm^(-1)处Si—O—Si的弯曲振动与Na(Ca)—O伸缩振动的耦合吸收峰;416 cm^(-1)处Si—O—Si弯曲振动吸收峰。红外光谱官能团区的诊断性鉴定依据为:3530和3592 cm^(-1)处O—H振动引起的吸收峰;2499,2629和2964 cm^(-1)处CO_(3)^(2)振动产生的吸收峰。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桥氧弯曲振动产生459和538 cm^(-1)两处吸收峰;Al—O振动导致775 cm^(-1)吸收峰;硅氧四面体Q_(4)结构单元振动产生1114 cm^(-1)吸收峰。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可知,马达加斯加方柱石为过渡金属元素致色,铁离子的存在导致了379和420 nm两处吸收峰,且420 nm吸收峰的强弱影响着方柱石的颜色深浅。致色原因为占据了晶体结构中四面体位置的Fe^(2+)与Fe^(3+)之间电荷转移,从而产生黄色。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显示,方柱石具有较为一致的发光行为,均可见一强一弱两个荧光峰,多集中在302 nm(λ_(ex))/343 nm(λ_(em))附近。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属于方柱石族系列中的针柱石,Ma值范围为66%~69%,平均Ma值为68.1%,且随着Ma值的增高,双折射率随着变小。谱学测试作为无损测试技术,适用于鉴定宝石品种。对鉴定马达加斯加方柱石具有重要的�
丁薇陈全莉艾苏洁尹作为
关键词:方柱石宝石学特征谱学特征
利用磷酸二氢铝结合剂再造绿松石的矿物学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与绿松石化学成分相近的无机结合剂Al(H2PO4)3溶液及相关辅助材料,通过压制再造的方法对小颗粒绿松石废弃料进行了改善处理,提高了绿松石废弃料的品质,使其宝石学特征、工艺和力学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了研究压制再造绿松石的结构和Al(H2PO4)3结合剂对其的改善机理,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单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处理前、后绿松石样品的宝石学特征及结构物相等特征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处理后的绿松石样品中P2O5和MgO的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它的主要化学成分则变化不大;Al(H2PO4)3结合剂呈凝胶状分布于绿松石微孔隙间,部分绿松石样品微晶可能发生了微弱的溶解重结晶反应;处理后绿松石样品的矿物组构和分子结构与处理前的一致。由于添加了Al(HPO)结合剂,促进了绿松石微晶面网(120)的发育。
陈全莉袁心强
关键词:绿松石结构特征
绿松石及其处理品与仿制品的红外吸收光谱表征被引量:33
2006年
采用红外反射光谱技术,对市面上常见的充填和压制处理绿松石、仿绿松石及天然绿松石制品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充填处理绿松石制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具有由聚合物中‰(CH:)反对称伸缩振动和地(CH2)对称伸缩振动致的吸收谱带(2934-2924,2863-2854cm^-1)及v(C=O)伸缩振动所致的红外吸收特征谱带(1739~1718cm^-1);仿绿松石制品中则明显缺乏天然绿松石中的v(OH)伸缩振动致红外吸收谱带(3507,3465cm^-1),并出现由vas(CH2)反对称伸缩振动和vs(CH2)对称伸缩振动及v(C=O)伸缩振动致红外吸收谱带以及由各自基团振动的红外吸收特征谱带(指纹区内)。依据这些特征的红外吸收光谱有助于将它们区分开。
陈全莉亓利剑张琰
关键词:绿松石红外吸收光谱
俄罗斯“绿龙晶”的成分和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随着近几年文玩市场的兴起,"绿龙晶"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类新兴的宝玉石品种。目前对于"绿龙晶"的主要矿物组成的认识仍存分歧。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测试、电子探针、红外吸收光谱和X射线粉晶衍射测试方法对产自俄罗斯的"绿龙晶"玉的基本性质、化学成分、红外吸收光谱及矿物组成特征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俄罗斯"绿龙晶"玉主要为深绿至灰绿色,表面具有特殊的放射状花纹及典型的丝绢光泽,折射率约为1.57,密度为2.61g·cm-3。"绿龙晶"中SiO2的含量为36.177%~36.651%,MgO含量为36.439%~36.730%,Al2O3含量为11.961%~12.318%,FeO含量为2.304%~2.853%,具富镁贫铁特点。样品中Al/(Al+Mg+Fe)为0.185 3~0.215 9,推测其为镁铁质岩蚀变成因。样品中的Si=3.10~3.40,Fe^(2+)/R^(2+)=0~0.024 8,属叶绿泥石类型。"绿龙晶"的红外吸收光谱为特征的绿泥石振动谱峰,高频区3 673cm^(-1)附近的吸收峰为OH伸缩振动所致,1 400cm^(-1)附近吸收峰属OH弯曲频率,1 000cm^(-1)附近的三个吸收峰由Si—O伸缩振动致,400~600cm^(-1)之间的吸收谱带属于Si—O弯曲振动。其中中频区1 000cm^(-1)附近分裂的三个吸收峰1 051,1 006和968cm^(-1)可作为鉴定其为叶绿泥石的关键证据。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结果与化学成分及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一致,显示"绿龙晶"中的主要组成矿物为叶绿泥石,非斜绿泥石。
陈全莉王谦翔金文靖余伊彤
关键词:红外吸收光谱
一类绿松石仿制品的宝石学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绿松石的仿制品由来已久,早期主要以染色压制碳酸盐为主,后期陆续出现天然矿物的绿松石仿制品,如染色磷铝石、染色玉髓以及染色菱镁矿等,这些仿制品普遍不具有天然绿松石的颜色和结构特征,物理和光学性质与天然绿松石也有较大差异。选取市场上新出现的一类绿松石仿制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红外吸收光谱及X射线粉晶衍射重点对其矿物组成、宝石学性质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类绿松石仿制品表面可见角砾状构造,铁线浮于表面,分布形态单一,蓝色样品上可见明显的深蓝色颗粒,白色样品上见少量黑色点状物质,为典型的压制处理特征,蓝色绿松石仿制品则经染色压制处理。此类绿松石仿制品折射率在1.54~1.58,较天然绿松石低并具明显的蓝白色紫外荧光,可作为鉴别其与天然绿松石差异的重要证据。X射线粉晶衍射说明该类绿松石仿制品主要由顽火辉石与石英组成。红外吸收光谱显示该类绿松石仿制品的吸收谱峰主要表现为顽火辉石的典型吸收光谱,在1 088和799 cm^(-1)附近的吸收峰则与石英中的Si—O和Si—O—Si伸缩振动有关;2 947和2 882 cm^(-1)附近的吸收峰与外来的有机树脂中CH_2的伸缩振动有关,1 736和1 510 cm^(-1)附近的吸收峰,则由C=O伸缩振动和CH_2的弯曲振动所致。
陈全莉艾苏洁王谦翔刘衔宇丁欣荣尹作为
关键词:绿松石红外吸收光谱顽火辉石
利用硅酸盐加瓷处理绿松石的鉴定方法、系统、介质
本发明属于绿松石鉴定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硅酸盐“加瓷”处理绿松石的鉴定方法、系统、介质,包括:选择天然及“加瓷”处理绿松石的样品,打磨成型;进行样品的能谱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测试,测试使用绿松石工作曲线,并对测试...
陈全莉黄莉莹徐丰舜艾苏洁
文献传递
天然及有机充填处理绿松石的荧光光谱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绿松石常见蓝色、绿色和杂色等颜色,其中蓝色和绿色者因颜色鲜艳,价值最高,因此绿松石优化处理品也多为蓝色和绿色。利用有机树脂对质松色浅的绿松石进行充填处理(简称“有机充填”)是目前最主要的绿松石优化处理方式,常见浸胶和注胶两种处理类型。采用基础宝石学测试、红外吸收光谱仪、三维荧光光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测试技术分别对天然绿松石、浸胶和注胶充填处理绿松石的宝石学特征及谱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天然绿松石紫外灯长波下具中等至弱荧光,荧光强度与色调和致密程度相关,浸胶绿松石长波荧光强于相同颜色天然绿松石,注胶绿松石长、短波下均具有中等至弱荧光。浸胶绿松石的红外吸收光谱显示,除绿松石本身特征峰外,还可见1739 cm^(-1)附近ν(C=O)吸收峰和2926和2851 cm^(-1)亚甲基的吸收峰,注胶绿松石除羰基及亚甲基吸收峰更强外,还可见1508 cm^(-1)处苯环骨架特征吸收峰。三维荧光光谱测试显示,天然蓝色绿松石具有一个Ex为370 nm的中等强度特征荧光峰、半峰宽约为100 nm,绿色、杂色系和低致密度绿松石荧光极弱;蓝色浸胶绿松石具有Ex为380~400 nm内的强对称荧光特征峰,绿色浸胶绿松石可见一较强的荧光特征峰,半峰宽约为80 nm;蓝色注胶绿松石具有两个Ex分别为278和390 nm附近的较弱强度荧光特征峰,绿色注胶绿松石具有中等强度的荧光峰、半峰宽约为150 nm,荧光峰区域范围增大可能因为含有较多有机物。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Fe对绿松石的荧光会产生一定抑制作用。绿松石荧光特征和三维荧光光谱测试作为无损检测技术,具有测试简便、快捷、有效的特点,对准确鉴定绿松石和有机充填处理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丰舜陈全莉丁薇王海涛
关键词:绿松石荧光荧光光谱红外吸收光谱
危地马拉“永楚料”翡翠的宝石学特征
2024年
危地马拉“永楚料”翡翠是近年来中国翡翠市场上出现的新品种,其颜色多为深绿色。本文收集了4件危地马拉“永楚料”翡翠成品和1件原石样品,在常规宝石学测试的基础上,通过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电子探针等测试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谱学特征和颜色成因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显示:危地马拉“永楚料”翡翠样品的折射率为1.66~1.67(点测),相对密度为3.33~3.34,玻璃光泽,长短波紫外光下均为荧光惰性;红外光谱表明样品的主要矿物为绿辉石,成分均匀;拉曼光谱表明样品中的绿辉石为P 2/n型结构,其他物相包括榍石和无定形碳,榍石常具“网脉状”截面;紫外-可见光谱出现437 nm和636、658、688 nm处吸收峰,分别由Fe^(3+)和Cr^(3+)所致。“永楚料”翡翠在自然光下的体色由Cr^(3+)主导,Fe^(2+)以及Fe^(2+)—Fe^(3+)间的电荷转移参与影响;电子探针计算得出“永楚料”翡翠中绿辉石的平均化学式为(Na _(0.50) Ca _(0.49))0.99(Mg_( 0.46) Fe_( 0.08) Al _(0.48) Cr_( 0.01))1.03[(Si _(1.99 )Al _(0.01))_(2) O_( 6)]。“永楚料”翡翠样品更富Mg贫Fe元素,其更高含量的Cr元素及副矿物以榍石为主的特征有别于危地马拉和缅甸墨翠。
徐世龙杨九昌陈全莉
关键词:绿辉石宝石学特征
基于SPSS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的祖母绿产地溯源方法
本发明属于祖母绿产地溯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SPSS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的祖母绿产地溯源方法,基于SPSS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的祖母绿产地溯源方法包括:获取不同产地祖母绿的化学成分数据,从获取的不同产地祖母绿的化学成分数...
陈全莉鲍珮瑾黄惠臻高冉
“外蒙料”绿松石的宝石学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近期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外形特殊的绿松石,体色多呈现浓度不同的蓝绿色,大部分表面都有大小不等的白色——浅蓝白色斑块和斑点,斑块界限模糊,部分品种表面有类似流纹的结构,外表与压制绿松石极为相似,这种绿松石原料主要产自于蒙古,市场上俗称"外蒙料"。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仪器, X射线荧光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激光拉曼光谱和X射线粉晶衍射等测试方法对这类"外蒙料"绿松石的宝石学性质、化学成分及矿物组成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蒙料"绿松石样品整体外观呈浅蓝绿至深蓝绿色,颜色分布不均匀,表面常见白色或浅蓝白色分布不均一的斑块或斑点,内部常含有石英、长石、伊利石还有黄铁矿。其折射率约为1.60~1.62,相对密度约为2.43~2.76,低于我国湖北和安徽的绿松石。在长波紫外光下,大部分样品可见较微弱的蓝白色荧光,在短波紫外光下,荧光为惰性。"外蒙料"的主要化学成分均偏离绿松石理论化学成分值,w(Al2O3)在26.75%~30.30%之间,w(P2O5)在32.54%~36.40%之间,w(CuO)在6.99%~10.73%之间,w(FeO)在1.73%~4.39%之间, w(ZnO)在0.35%~2.93%之间,属于绿松石——锌绿松石类质同像系列靠近绿松石的端元,其中普遍含有一定量的SiO2,质量分数可达2.38%~8.87%,这一特点与国内其他产地绿松石几乎不含或含有极微量的SiO2不同。X射线粉晶衍射及红外吸收光谱显示,"外蒙料"中不均匀分布的颜色斑块的主要组成矿物均为绿松石,且整体未经优化处理,为天然绿松石。红外吸收光谱显示绿松石"外蒙料"的红外吸收光谱为结晶水、羟基水及磷酸根基团的振动光谱,与天然绿松石的红外吸收光谱特征一致。"外蒙料"绿松石中不同透明度及颜色的杂质矿物的激光拉曼光谱测试分析表明该绿松石中所含有的白色不透明杂质矿物为钠长石,白色半透明杂质矿物为石英,黄铜�
陈全莉王海涛刘衔宇秦晨包德清
关键词:绿松石红外吸收光谱激光拉曼光谱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