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静
- 作品数:10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8例临床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在我院诊治、病理诊断明确的1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发病部位、临床症状、治疗方法、预后等)。结果:本组病例中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55.5%)、黄疸(44.4%)及贫血(22.2%),50%发生于十二指肠降段,83.3%的病理类型为腺癌;8例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1、2、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50.0%、12.5%;术后接受辅助化疗患者的5年存活率为25.0%,姑息化疗中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化疗总反应率(CR+PR+SD)最高,为62.5%。结论:根治性手术是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最根本、有效的治疗方法,辅助化疗及姑息化疗可使其获益。
- 邓文静余更生林秀欣方丽兰
- 关键词: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手术治疗化疗
-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7例晚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20 mg/m2,静脉滴注,第1~4天)化疗,21 d为1周期,共2~6个周期。结果总反应率17.6%,有效率58.8%。无药物相关性死亡事件发生,主要3/4级毒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11.8%)、恶心呕吐(17.6%)及脱发(58.8%)。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胃癌是可行的,其疗效肯定、毒副反应可耐受。
- 邓文静余更生吕华珠李春鸣
- 关键词:晚期胃癌多西他赛顺铂
- 直肠癌术前VMAT同期化疗后肠壁残余癌分布及其关联因素探讨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了解直肠癌术前VMAT同期化疗后肠壁残余癌细胞分布及关联因素.方法 搜集2011-2013年间本院术前VMAT同期化疗+手术的178例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男124例、女54例,年龄23 ~ 84岁;T1、T2、T3、T4期分别为l、2、73、102例.对所有手术标本肠壁残余癌细胞行病理评价.对各组间差异行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对临床T、N分期与ypT期及残余癌细胞分布的相关性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切除标本肠壁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或外膜层残余癌细胞比例全组患者分别为15.2%、27.0% 、46.6%、46.1%,120例ypT2~4期患者的分别为20.0%、36.7%、69.2%、68.3%.术后52例ypT0期、2例ypTis期、4例ypT1期、38例ypT2期、77例ypT3期、5例ypT4期.36例ypN(+)期中ypT0期的比例低于140例ypN0期的(3%∶35.7%,P=0.000),但其浆膜层或外膜层残存癌细胞比例远高于ypN0期的(83%∶36.4%,P=0.000).73例T3期中ypT0期的比例高于102例T4期的(37%∶21.6%,P=0.025).结论 VMAT同期化疗后肠壁残余癌细胞大部分位于固有肌层及以下,与ypT、ypN、T分期显著关联;但VMAT同期化疗后直肠原发病灶活检的临床价值可能有限.
- 肖林邓文静黄蓉周冠群肖巍巍陈利邱波常辉高远红刘孟忠
- 关键词:直肠肿瘤
- 聚乙二醇-聚(D,L)乳酸嵌段共聚物载逆转剂FG020326纳米胶束增加药效及其机理研究
-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PEDLLA-FG020326药效学的改变及可能机制。
方法与结果:
1.PEDLLA-FG020326和FG020326体外逆转MDR活性的比较KBv200细胞为过度表达P-gp...
- 邓文静
- 关键词:多药耐药异种移植瘤长春新碱药效动力学
- 文献传递
- 多西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蒽环类耐药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DXL)联合吉西他滨(Gemcitabine)方案治疗蒽环类耐药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将我院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蒽环类耐药性晚期乳腺癌患者85例,随机分成两组,多西紫杉醇治疗(DT)组42例,多西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治疗(DGT)组43列。DT组用多西紫杉醇75mg/m^2,静滴,第1天,21d为1周期;DGT组用多西紫杉醇75mg/m^2,静滴,第1天,吉西他滨1000mg/m^2,静滴,第1天和第8天,21d为1周期。两组中位化疗周期数均为6周期,检测指标为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结果DT组和DGT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78±0.54)个月与(9.69±0.6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T组疗效为总有效率(CR+PR)为47.6%,DGT组总有效率(CR+PR)为62.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主要毒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反应。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方案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疗效好,无交叉耐药性,不良反应轻,是蒽环类耐药性乳腺癌的有效治疗方案。
- 林秀欣邓文静陈秋连
- 关键词: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滨联合化疗
- 多西紫杉醇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临床观察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分析放疗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20例中晚期鼻咽癌的生存率、局控率和毒副反应,并与20例单纯放疗相比较。结果:综合组和放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0%和60%,颈部淋巴结有效率90%和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组的远处转移率高于综合组(P<0.05)。两组1-3年生存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经治疗可改善。结论:放疗联合多西紫杉醇可明显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比较轻,患者容易接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林秀欣邓文静陈秋连
- 关键词:多西紫杉醇放疗鼻咽癌
- NP与NHA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 2010年
-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联合羟基喜树碱和依托泊苷(NHA)与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分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2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长春瑞滨联合羟基喜树碱和依托泊苷组(NHA组)治疗晚期NSCLC患者47例,长春瑞滨联合顺铂组(NP组)治疗晚期NSCLC患者173例,每周期化疗前必须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化疗后每周复查血常规一次,并定期行胸部X线或CT、超声等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长春瑞滨联合羟基喜树碱和依托泊苷组总有效率为51.06%;NP组总有效率为47.40%;长春瑞滨联合羟基喜树碱和依托泊苷组中位生存期13.4个月,1年生存率65.96%,2年生存率23.40%,长春瑞滨联合顺铂组中位生存期12.7个月,1年生存率60.12%,2年生存率26.01%,白细胞减少NHA组轻于NP组。结论:2种方案临床疗效相近,耐受性好,在不良反应,尤其是白细胞减少方面NHA优于NP方案。
- 林秀欣邓文静陈秋连
- 关键词:羟基喜树碱依托泊苷顺铂肺癌
- 卡培他滨治疗晚期恶性肿瘤28例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口服卡培他滨1000~1250mg/m2,2次/d,连续口服14d,3~4周重复,完成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28例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5例,无变化(SD)10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CR+PR)53.6%。不良反应主要是轻中度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卡培他滨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可行,不良反应可耐受。
- 林秀欣邓文静陈秋连
- 关键词:晚期恶性肿瘤卡培他滨化疗
- 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治疗复发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治疗复发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主要研究终点为总反应率(ORR),次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毒副反应。方法:收集34例复发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培美曲塞+奈达铂化疗:培美曲塞500mg/m2+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10min,30min后静脉滴注奈达铂80mg/m2+0.9%氯化钠溶液500ml,每21天重复一次。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2~6程化疗,总反应率35.3%,铂类敏感组和铂类耐药组卵巢癌的反应率分别为40.0%和3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铂类敏感组和铂类耐药组的PFS分别为6.7、5.8个月,OS分别为12.7、10.4个月。无药物相关性死亡事件发生,主要的3/4级毒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11.7%)及血小板减少(5.9%)。结论:培美曲塞联合奈达铂治疗复发晚期卵巢癌疗效可,毒副反应可耐受。
- 邓文静林秀欣周颖
- 关键词:卵巢癌培美曲塞奈达铂
- 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与乳腺癌化疗后肝损害的关系及预防性拉米夫定治疗对降低继发性肝损害与HBV再激活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中心医院确诊为乳腺癌并有HB—sAg检测结果的女性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将其分为实验组50例(HBsAg阳性,其中19例接受了预防性拉米夫定治疗)与对照组60例(HBsAg及HBV—DNA均为阴性),化疗后肝脏毒性反应评价参照WHO标准。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实验组中发生各级肝损害(42.0%vs11.7%,P〈0.01)及Ⅲ-Ⅳ度肝损害的比率(22.0%vs1.7%,P=0.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50例合并HBV的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拉米夫定组的各级肝损害比例明显低于未行抗病毒组(21.1%VS54.8%,P=0.037);其Ⅲ~Ⅳ度肝损害发生率(5.3%VS32.3%,P=0.059)及HBV再激活比例(5.3%vs29.0%,P=0.067)均明显降低。结论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损害与HBV感染密切相关,化疗期间预防性使用拉米夫定是一种降低继发性肝损害与HBV再激活的有效途径。
- 邓文静余更生吕华珠
- 关键词:乳腺癌乙肝病毒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