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赵士诚

赵士诚

作品数:66 被引量:795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3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1篇土壤
  • 20篇养分
  • 17篇施肥
  • 15篇玉米
  • 11篇利用率
  • 11篇肥力
  • 10篇氮肥
  • 10篇肥料
  • 9篇土壤肥力
  • 9篇马铃薯
  • 8篇农业
  • 8篇小麦
  • 6篇冬小麦
  • 6篇水稻
  • 6篇专用肥
  • 6篇黑土
  • 5篇氮肥利用
  • 5篇氮素
  • 5篇养分吸收
  • 5篇养分需求

机构

  • 61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湖北大学
  • 5篇黑龙江省农业...
  • 4篇河北省农林科...
  • 4篇北京市农林科...
  • 4篇河南农业大学
  • 3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5篇赵士诚
  • 51篇何萍
  • 46篇仇少君
  • 44篇徐新朋
  • 31篇周卫
  • 14篇丁文成
  • 8篇王秀斌
  • 5篇艾超
  • 5篇王玉军
  • 5篇杨兰芳
  • 4篇王宜伦
  • 3篇韩燕来
  • 3篇刘双全
  • 3篇谭金芳
  • 3篇汪洪
  • 3篇梁国庆
  • 2篇孙静文
  • 2篇高强
  • 2篇李科江
  • 2篇易琼

传媒

  • 26篇植物营养与肥...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15篇2021
  • 13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流域中稻施肥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22年
分析长江流域施用氮、磷和钾肥对水稻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率,为该水稻种植区域的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在中国长江流域开展的水稻田间试验以及通过在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为“水稻”“水稻+产量”的文献,符合Meta分析标准的氮磷钾数据分别有1107、745和785组。以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以反应比作为增产效应值,利用Meta分析方法探究施肥对长江流域中稻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与不施氮、磷或钾肥处理相比,长江流域中稻施用氮、磷和钾肥均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施用氮、磷和钾肥的产量分别平均增加了35.1%、10.9%和11.9%,其中以氮肥的增产效应最高。不同基础地力水平对水稻增产效应具有显著影响,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增产效应均以低地力土壤(产量<5.0 t/hm^(2))的增产效应最高,增产率分别为45.9%、15.1%和17.0%。长江流域各省市种植区域中稻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增产效应具有显著差异,以上海市的施氮增产效应最高,为43.9%,以重庆市的施磷和施钾增产效应最高,分别为16.4%和16.1%。施用氮肥在碱性土壤条件下增产效应最好,施用磷和钾肥均在弱酸性(pH 6.0~7.0)土壤条件下最好,增产率分别为39.0%、14.1%和15.7%。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间施用氮和钾肥增产效应具有显著差异,而施用磷肥的增产效应影响不显著。当土壤全氮≤1.0 g/kg、全磷>0.9 g/kg、全钾<13.0 g/kg、碱解氮≤100 mg/kg、速效磷<9.0 mg/kg、速效钾≤70.0 mg/kg时,施氮的增产效应最好;当土壤全磷<0.3 g/kg、全钾>20.0 g/kg、碱解氮>150.0 mg/kg、速效磷≤9.0 mg/kg、速效钾≤70.0 mg/kg时,施磷和钾肥均获得最好的增产效应。低肥力土壤有助于增加施肥的增产效应,然而土壤pH和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着施肥增产效应,导致长江流域不同省市之间的施肥增产效应存在差异。施用氮肥的增�
王姣琳黄晓萌王博博徐新朋丁文成杨兰芳仇少君赵士诚何萍
关键词:长江流域中稻施肥肥料利用率养分管理增产效应
一种壳寡糖增效设施辣椒专用肥配制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农业肥料施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壳寡糖增效设施辣椒专用肥配制方法及应用。该配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设施辣椒不同生育阶段的养分吸收量和植株N、P<Sub>2</Sub>O<Sub>5</Sub>、K...
赵士诚何萍徐新朋仇少君
氮肥减量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09
2010年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减量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N 240 kg/hm2,基肥和大喇叭口追肥为1∶2)相比,氮肥减量后移(N 168 kg/hm2,基肥、大喇叭口肥和吐丝肥为1∶3∶1)处理的产量、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均没有降低,而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氮肥减量后移可使耕层无机氮供应较好地与作物吸收同步,降低收获期0—1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减少氮素的田间表观损失。基于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素吸收特征进行氮肥减量后移可节省氮肥30%,是较为理想的氮素施用方式。
赵士诚裴雪霞何萍张秀芝李科江周卫梁国庆金继运
关键词:氮肥后移夏玉米氮肥利用率硝态氮
洞庭湖区典型稻田玉米水稻轮作下土壤—作物系统对施氮措施的响应
2024年
【目的】双季稻田水旱轮作后能够提高作物产能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但水旱轮作后化肥氮素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作物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有机质含量影响的报道较少。【方法】以玉米水稻轮作为研究对象,于2015—2021年在洞庭湖区紫潮泥和红黄泥两种双季稻田上设置不施氮肥(CK)、单施化肥(NPK)、NPK+秸秆还田(NPKS)、NPK+有机肥(NPKM)、NPK+生物炭(NPKB)5种处理,探讨在两种土壤上不同施肥处理的作物产量、养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碳氮含量及平衡的变化。【结果】紫潮泥和红黄泥6年试验的平均玉米产量、水稻产量和年总产量分别为5.7、7.3和12.9 t·hm^(-2),三者在紫潮泥中的产量都略高于红黄泥,但差异都不显著。与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使两种土壤的玉米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10.6%、4.20%。在所有处理中,NPKM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6.0 t·hm^(-2);NPKB处理水稻产量最高,为7.5 t·hm^(-2)。NPKM和NPKB处理的6年平均年总产量分别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但NPKM和NPKB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相比,NPKM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水稻的化肥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玉米季6年平均值分别为66.3%、39.5 kg·kg^(-1)、56.0 kg·kg^(-1),水稻季6年平均值分别为53.8%,21.9 kg·kg^(-1)、68.6 kg·kg^(-1)。NPKB处理较NPK、NPKS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水稻的化肥氮素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较NPK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化肥氮素回收率。两种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从第4年(2019年)开始显著下降。与试验开始前(2015年)相比,2021年紫潮泥和红黄泥施氮处理年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1.8、0.7 g·kg^(-1),全氮含量分别下降0.4、0.1 g·kg^(-1);两种土壤NPKM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下降幅度最小、NPKB处理次之。NPKM处理的碳、氮投入量最高,平均土壤有机碳、全氮损失量最小,分别为0.48 t C·hm^(-2)·a^(
房康睿龙世平彭斯文陈山廖育林徐新朋赵士诚仇少君何萍周卫
关键词:施肥措施氮肥利用效率土壤碳氮
不同生物刺激素对玉米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生物刺激素对作物生长具有调节作用,而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尚不明确。研究不同生物刺激素对玉米生长、产量形成、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旨为发挥生物刺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增效作用。【方法】田间试验在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石灰性潮土上进行,供试作物为玉米。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生物刺激素处理包括海藻糖、壳聚糖、腐植酸和γ-氨基丁酸,所有生物刺激素于玉米播种前开沟施入土壤,以不施生物刺激素作为对照,共5个处理。于玉米6叶期(拔节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干物质量,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于玉米收获期测定产量。【结果】4种生物刺激素对玉米生长、产量和产量构成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4种生物刺激素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玉米地上部和整株干重,腐植酸、γ-氨基丁酸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地下部干重,以腐植酸提升地下部、地上部和整株植物干重的效果最佳,腐植酸处理地上部和整株干重显著高于其他3种刺激素处理;生物刺激素对玉米穗粒数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海藻糖、壳聚糖和腐植酸处理分别显著提高千粒重5.5%、4.9%和8.2%,腐植酸和海藻糖处理的玉米单穗重分别显著提高13.6%和12.5%;腐植酸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提高10.2%,其他生物刺激素的增产效果不显著。与对照相比,海藻糖、壳聚糖、腐植酸和γ-氨基丁酸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海藻糖、壳聚糖和腐植酸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脱氢酶活性(P<0.05),但各生物刺激素之间对酶活性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腐植酸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及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增幅分别为29.3%、43.9%、48.8%和40.5%,但不改变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
李炳言宋大利王秀斌赵士诚周卫
关键词:玉米生长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典型黑土马铃薯种植下温室气体排放对施氮量的响应
农田是温室气体产生的主要源,马铃薯是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水肥需求量大,当前对马铃薯块茎类作物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了解较少,为此,于2018年在吉林省黑土上开展不同氮素梯度下马铃薯温室气体排放,以明确马铃薯生育期内温室气体的...
李珺何萍徐新朋赵士诚仇少君
关键词:马铃薯氮肥施用温室气体
不同施肥处理及接种根瘤菌对大豆养分吸收、产量及土壤细菌组成的影响
2024年
施肥和接种根瘤菌剂是促进大豆生长的重要因素,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根瘤菌接种效果及大豆生长的影响,为大豆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双因素设计,以施肥为主处理,包括氮磷钾、氮钾、磷钾、不施肥;添加根瘤菌剂和不添加根瘤菌剂为副处理。盛花期和鼓粒期取样测定大豆根瘤数量和重量,盛花期测定土壤细菌群体组成,成熟期测定大豆产量及养分吸收量,评价施肥和接种根瘤菌对大豆生长和土壤细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平衡施肥较缺素处理大豆增产13.3%~40.1%,添加根瘤菌较不添加根瘤菌处理大豆增产0.1%~11.5%。氮磷钾平衡施用、添加根瘤菌均提高大豆养分吸收量和根瘤重量,且氮磷钾处理较其他处理氮吸收量显著提高30.5%~100.0%。添加根瘤菌的大豆根瘤数量提高9.3%~53.8%,并且盛花期缺氮条件下添加根瘤菌的根瘤数量增加最高(48.2%~53.0%)。施氮处理下添加根瘤菌降低了土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提高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添加根瘤菌能提高供试土壤中中华根瘤菌属的相对丰度,并且在施氮条件下较不施氮达到显著差异。总之,平衡施肥以及接种根瘤菌能促进大豆根瘤的形成、提高大豆的养分吸收和产量及土壤中华根瘤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
吕继龙赵士诚
关键词:大豆施肥根瘤菌接种根瘤形成土壤细菌
典型黑土马铃薯种植下温室气体排放对施氮量的响应
农田是温室气体产生的主要源,马铃薯是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水肥需求量大,当前对马铃薯块茎类作物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了解较少,为此,于2018年在吉林省黑土上开展不同氮素梯度下马铃薯温室气体排放,以明确马铃薯生育期内温室气体的...
李珺何萍徐新朋赵士诚仇少君
关键词:温室气体黑土
氮素运筹对两个晚稻品种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本研究采用农民习惯施肥、实地氮素管理、实时氮素管理以及实时氮素管理基础上施用基肥,探讨了集约化农田不同氮素管理对水稻品种赣晚籼30(GWX)和博优141(BY)的产量及产量主要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不同氮素优化管理分别对水稻的产量、地上生物量、吸氮量、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以及穗数、每株实粒数没有显著影响。每个水稻品种的产量与生物量和吸氮量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施用氮肥处理赣晚籼30平均产量为7.8 t/hm2,平均生物量为16.4 t/hm2,地上部平均吸氮量为N 175.6 kg/hm2,博优141的平均产量为8.9 t/hm2,生物量16.1 t/hm2,吸氮量N为150.6 kg/hm2。氮肥施用后,博优141的产量、收获指数、氮收获指数、每株总粒数、实粒数显著高于赣晚籼30(P<0.05),而博优141的吸氮量、结实率和千粒重都显著低于赣晚籼30(P<0.05)。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实时氮素管理节肥率最高,实地氮素管理节肥率最小;基肥施用具有稳产作用。总之,在当前集约化农田管理中,适量减少氮肥施用并不会影响水稻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但氮肥减施的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仇少君赵士诚苗建国徐新朋孙刚易琼王淳张文学何萍
关键词:氮素管理集约化农业
大豆养分专家系统在我国大豆主产区的应用与评价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平衡施肥是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主要因素,而推荐施肥方法是实现作物平衡施肥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养分专家系统(Nutrient Expert,NE)推荐施肥在我国大豆上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4—2015年在春大豆产区(东北三省)进行了21个田间试验,2017—2018年在夏大豆产区(安徽、江苏、河南)进行了11个田间试验。所有试验采用当地大豆品种,设置3种施肥处理,包括大豆养分专家系统(NE)推荐施肥、基于土壤测试的推荐施肥(OPTS)和农民常规施肥(FP)处理,分析比较了各施肥处理的肥料用量、大豆产量、养分吸收量及经济效益。【结果】在春大豆产区,NE和OPTS处理较FP处理明显提高了辽宁省的氮肥用量和吉林省的磷肥用量,提高了黑龙江和吉林省的钾肥用量,而NE和OPTS处理间氮磷钾肥用量相似;在夏大豆产区,所有试验NE和OPTS处理推荐的氮磷钾肥用量均显著高于FP处理。在春大豆产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OPTS处理的大豆产量较FP处理分别增加了135、518和478 kg/hm^(2),经济效益分别增加了699、1684和856元/hm^(2);NE处理的产量较OPTS处理分别增产了167、542和1225 kg/hm^(2),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096、2591和4610元/hm^(2);OPTS处理的氮吸收量较FP提高了9.1%~32.3%,钾吸收量提高了0~41.4%,且显著提高辽宁省的磷肥偏生产力;在黑龙江,NE处理氮、钾吸收量分别显著高于OPTS处理13.6%和23.5%。在夏大豆产区,安徽和江苏省OPTS与FP处理的产量相似,而河南、安徽和江苏省NE处理的大豆产量较FP处理分别增加了1021、694和622 kg/hm^(2),经济效益分别增加了3991、3955和2069元/hm^(2);河南省NE和OPTS处理的大豆产量和经济效益相似,而安徽和江苏省NE处理的大豆产量较OPTS处理分别增产868和545 kg/hm^(2),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876和2823元/hm^(2)。同时,除安徽省钾吸收量外,OPTS处理与FP处理氮磷钾吸收量均无显著差
吕继龙何萍魏丹仇少君徐新朋赵士诚
关键词:施肥量养分吸收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