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国
- 作品数:20 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肾盂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肾盂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的1例肾盂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2000--2015年CNKI和PubMed的文献进行查询,筛选肾盂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合本例表现,总结肾盂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结果:肾盂肉瘤样癌患者大多以血尿及腰痛就诊,诊断时肿瘤大多已侵犯肌层。手术大多选择肾盂癌根治术。查询的32例患者中有6例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3个月;13例患者死亡,中位死亡时间为7个月。经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性别、年龄、地理位置、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病理分级、是否伴有其他病理类型、治疗时是否有转移、患者手术后的放化疗等与预后无关。结论:肾盂肉瘤样癌就诊时多已经侵犯肾实质,其临床病理分期、分级高,常伴有多种病理类型;术后放化疗效果差,易远处转移,且目前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患者预后非常差。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才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 刘肖腾申忠华谢林国张羽胡海龙吴长利
- 关键词:肾盂肿瘤肉瘤样癌预后
- 间质性膀胱炎动物模型去势对其膀胱肥大细胞的影响研究
- 目的: 1、通过膀胱内灌注硫酸鱼精蛋白(Protaminesulfate,PS)建立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Cystitis,IC)动物模型。 2、通过研究双侧卵巢切除对IC大鼠模型膀胱形态学、膀胱肥大...
- 谢林国
- 关键词:间质性膀胱炎动物模型女性激素卵巢切除
- 膀胱小细胞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与诊疗(附6例分析)
- 谢林国张卫韩瑞发
- 腺性膀胱炎IL-6、IL-17和TGF-β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6、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腺性膀胱炎(CG)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CG发病及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将15例正常膀胱黏膜定为对照(A)组,43例未复发CG定为治愈(B)组,13例复发和癌变的CG定为进展(C)组;检测3组IL-6、IL-17和TGF-β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这些因子与CG发病及进展的相关性。结果:A组、B组及C组IL-6、IL-17和TGF-β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因子与CG发病(rs分别为0.431、0.545、0.354,P<0.05)和进展(rs分别为0.426、0.333、0.288,P<0.05)呈正相关;IL-17分别与IL-6、TGF-β呈正相关(rs分别为0.997、0.961,P<0.05)。结论:IL-6、IL-17和TGF-β可能在CG的发病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 刘敏韩瑞发雷铭德杨宇明谢林国
- 关键词:膀胱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转化生长因子Β
- 枸橼酸氢钾钠在大负荷肾尿酸结石治疗中的应用(附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探讨枸橼酸氢钾钠在大负荷肾尿酸结石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以枸橼酸氢钾钠治疗的6例大负荷肾尿酸结石(长径>4c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1.3(42~66)岁,平均结石长径6.0(4.1~7.6)cm,腹部X线片(KUB)阴性,平均CT值475(418~535)HU,治疗前尿pH均≤5.5。6例血尿酸平均453.3(258.7~570.0)μmol/L,其中3例高于正常值,3例有痛风病史;2例有肾结石手术病史,结石成分回报为无水尿酸,其余4例根据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尿酸结石。所有患者均无泌尿系感染病史及泌尿系梗阻。6例均予口服枸橼酸氢钾钠颗粒治疗,以10g/d为起始剂量,按早餐后2.5g、午餐后2.5 g、晚餐后5.0 g分次服用,根据尿液pH值调整剂量,保持尿pH值6.5~7.0。治疗期间每2~3个月复查CT平扫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6例治疗2.5~8.0个月,无明显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结石负荷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平均长径缩短3.2(1.4~5.9)cm,其中2例结石基本消失。枸橼酸氢钾钠治疗后复查CT示,结石边缘由光滑变粗糙,结石表面及内部出现虫蚀样缺损及空洞,表现出明显的溶石现象。结论枸橼酸氢钾钠对大负荷肾尿酸结石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临床考虑尿酸结石的非感染患者可尝试应用枸橼酸氢钾钠治疗。
- 谢林国解海杰杨雄李桂来刘春雨
- 关键词:肾结石枸橼酸氢钾钠尿酸结石
- 原发性肾平滑肌肉瘤2例报告
- @@肾平滑肌肉瘤是肾肉瘤的一种,原发性肾平滑肌肉瘤非常少见。本病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同肾癌没有明显差别,诊断较为困难,其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治疗上仍以根治性肾切除术为主,术后化疗及放疗效果均不理想,本病恶性...
- 谢林国张卫韩瑞发
- 关键词:发病机制
- 文献传递
- 淋巴血管侵犯在输尿管癌患者中的临床病理意义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淋巴血管侵犯在输尿管癌患者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后出现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的输尿管癌患者,且术后病理结果为尿路上皮癌伴有LVI阳性的患者29例,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和病理类型按照1∶2原则匹配58例LVI阴性的输尿管癌患者为阴性对照组。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处理,采用Kaplan-Meier法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及肿瘤无复发生存期,采用Log-rank检验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LVI阳性组患者平均随访36.7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1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0%、68.2%、49.2%;LVI阴性组患者平均随访41.6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7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91.9%、81.8%。两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5,P=0.003);LVI阳性组患者术后出现肿瘤复发17例(58.62%),LVI阴性组患者术后出现肿瘤复发12例(20.69%),两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52,P〈0.01)。结论:输尿管癌患者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后标本中LVI阳性是能够预测疾病的不良预后,其对于输尿管癌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 邢晨沙楠徐浩张羽谢林国陈涛吴长利胡海龙
- 关键词:输尿管癌
- 成人Ⅰ期原发睾丸畸胎瘤的治疗方法选择及复发因素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回顾Ⅰ期睾丸畸胎瘤(包括纯畸胎瘤)的预后,并对其治疗提供建议。方法:回顾分析1993~2009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唐山工人医院收治的27例Ⅰ期畸胎瘤患者(不包括表皮样囊肿),统计与治疗方法和临床病理相关的复发结果。结果:27例患者共4例复发,复发均发生在腹膜后,无死亡病例。手术组复发4例,3例伴复发危险因素,1例不伴危险因素;手术联合BEP化疗组未见复发病例。纯畸胎瘤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后不予辅助化疗的复发率为11.1%。行辅助化疗的9例患者均能耐受,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发危险因素可以增加I期睾丸畸胎瘤的复发概率。尽管现在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单纯监测的观念占据上峰,但术后予辅助化疗确实可以降低复发率,即使是单纯的畸胎瘤,也应行辅助化疗。
- 朱识淼裴琼汤洋谢林国代晓飞孙光韩瑞发王建民
- 关键词:化疗
- mPCNL术后早期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预测价值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1 h)血清白蛋白水平对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后尿源性脓毒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60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0例,女50例。平均年龄(51.8±11.9)岁。伴高血压病68例,糖尿病26例。既往有内镜取石手术史16例。术前有发热病史12例,术前置管6例。24例术前尿细菌培养阳性,12例术前尿亚硝酸盐阳性,32例术前尿常规白细胞(+++)。160例均行单通道钬激光mPCNL。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输液量。所有患者均术后1 h留取血液标本,检测血常规、白蛋白,计算血白细胞变化幅度△WBC和白蛋白变化幅度△Alb。术后行结石成分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尿源性脓毒症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mPCNL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比较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对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160例,脓毒症组13例(8.1%),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53.1±8.2)岁;非脓毒症组147例(91.9%),男103例,女44例;平均年龄(51.7±12.1)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在结石性质[感染性结石占比:38.5%(5/13)与8.8%(13/147)]、手术时间[(94.6±26.2)min与(63.6±24.5)min]、尿细菌培养阳性率[46.2%(6/13)与12.2%(18/147)]、尿亚硝酸盐阳性率[30.8%(4/13)与5.4%(8/147)]、尿白细胞定性强阳性率[61.5%(8/13)与11.3%(24/147)]、术后早期白蛋白[(34.2±2.7)g/L与(40.7±6.2)g/L]和术后早期△Alb[(18.3±4.6)%与(3.8±14.3)%]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白细胞定性强阳性(OR=57.704,95%CI 2.407~1383.427,P=0.012)、术后早期血白细胞计数(OR=2.406,95%CI 1.154~3.627,P=0.014)和术后早期△Alb(OR=1.373,95%CI 1.083~1.740,P=0.009)是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症的独立危�
- 谢林国黄俊凯杨宇孙冲权昌益刘春雨
- 关键词: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白蛋白
- 头端可弯负压吸引鞘辅助的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无管化离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 2024年
- 目的找探讨头端可弯负压吸引鞘辅助的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无管化离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72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头端可弯负压吸引鞘辅助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并无管化离院。男50例,女22例。年龄(54.7±12.1)岁。术前尿细菌培养阳性14例,尿细菌培养阴性但亚硝酸盐阳性3例,尿细菌培养和尿亚硝酸盐阴性但尿白细胞(+++)11例。肾结石29例,输尿管上段结石3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肾结石10例。结石长径17.0(14.0,24.0)mm。结石CT值(1049.3±258.6)HU。24例术前携带输尿管支架。术中42例使用F11/13输尿管鞘,30例使用F12/14输尿管鞘。术中使用灌注泵提供足够的灌注压力,头端可弯负压吸引输尿管导引鞘的尾端外接负压吸引结石击碎后,利用软镜将鞘头端的可弯曲部分引导至目标肾盏,彻底吸出碎石颗粒和粉末。11例使用套石篮。手术结束后根据Traxer分级体系判断输尿管损伤程度,留置带线输尿管支架。术后第1天行CT检查评估残石情况,术后2~3d拔除尿管和输尿管支架后患者出院。术后随访30d,应用输尿管支架相关症状调查问卷(USSQ)评估拔管后的排尿症状和疼痛情况,记录止痛药使用和急诊返诊情况,术后第30天行CT检查评估无石率。结果本研究7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无管化出院。手术时间30.0(20.0,44.5)min。术中输尿管损伤程度分别为无损伤70例,1级损伤2例(轻微黏膜损伤)。3例术后72h内出现发热,无感染性休克病例,无拔管后发热病例。出院后8例报告腰腹部疼痛不适并口服止痛药,其中1例返回急诊科接受止痛治疗;5例报告排尿症状(排尿间隔、夜尿次数、尿急/尿失禁、尿灼热感、血尿情况、尿不尽感)的总体影响为中度以上(患者主观评价)。所有患者出院后即可正常工作和生活,无需要再�
- 解海杰黄俊凯付志豪祝福谢林国刘春雨
- 关键词:尿路结石输尿管支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