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鹏飞
- 作品数:29 被引量:537H指数:13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科研创新提高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吗被引量:29
- 2017年
- 本文构建包含科研创新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一个新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基础性的科研创新对绿色TFP的影响机制。随后,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在测算绿色TFP的基础上,实证检验科研创新是否提高了沿线国家的绿色TFP。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TFP整体呈缓慢增长态势;科研创新能够显著提升沿线国家的绿色TFP,影响路径主要为纯技术进步;科研创新对沿线亚洲国家绿色TFP的促进作用,仅通过提高纯技术进步实现;而对沿线欧洲国家的促进作用则通过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双重路径实现。支持沿线国家科研合作,倡导建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研究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葛鹏飞徐璋勇黄秀路
- 关键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 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的地区行业交叉特征与差异分解被引量:27
- 2018年
- 研究目标:本文旨在考察中国工业分地区分行业动态产能利用率的时空演进的交叉特征事实以及东中西部和重轻工业的差异和来源分解。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工业分省分行业10231个样本数据,运用D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工业的产能利用率为74.65%,整体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79.58%、61.72%、63.64%,东部工业整体无产能过剩,中部和西部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重轻工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4.56%和75.14%,产能过剩在重轻工业层面表现不显著。趋势特征上,中国工业的产能利用率的时间演变与中国宏观经济特征相吻合,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东部的产能利用率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严重,中西部则在经济"新常态"以后下降明显;重工业的宏观经济烙印明显,并且易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轻工业则表现出持续下降特征。进一步的差异识别发现,工业整体产能利用率的地区差距主要源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交叉重叠的差异;总体重轻工业差异主要由于重轻工业内不同行业的影响。即产能过剩实质是地区与行业过剩产能的交叉结果。研究创新:本文通过引入厂商的跨期生产决策,重新审视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地区和行业的差异来源,为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治理提供支撑。研究价值:本文的结论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未来工作重点有导向作用。
- 黄秀路葛鹏飞武宵旭
- 关键词:产能利用率产能过剩
- 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的空间效应被引量:3
- 2015年
- 本文测算了各省装备制造业子行业的技术效率,把样本时间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分析了技术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结论有:通用设备业和电气机械业的技术效率有较大的提升,其余子行业提升不明显;自2006年起,各子行业技术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逐渐消失,至2012年,除通用设备业技术效率还存在空间自相关以外,其余各子行业均无空间自相关性。为此,各级政府在制定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政策时,应综合考虑本省和邻省的资源禀赋。
- 葛鹏飞黄秀路
-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
- 城市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金融发展传导效应——以“一带一路”国家为例被引量:8
- 2019年
- 城市化进程中活跃的金融部门,对绿色TFP的提升有关键作用。然而,城市作为现代经济的载体,如何通过金融发展的传导效应影响绿色TFP,现有研究往往语焉不详。本文理论分析了城市化对绿色TFP的直接作用及通过金融发展的间接传导效应,并借助"一带一路"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城市化对绿色TFP有着先抑制后促进的直接影响。通过金融发展中的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规模的间接传导效应,城市化进一步恶化了绿色TFP的增长。门槛效应表明,城市化在以资本市场衡量的较高金融结构下,对绿色TFP有正向的传导效应,而金融效率、金融规模则不存在这一促进机制。一方面,应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是破解当前城市化自身对绿色TFP负向影响的核心。另一方面,随着金融部门的日益重要,应把发展资本市场作为优化改善金融结构、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的重点。
- 武宵旭葛鹏飞
- 关键词:城市化金融发展金融结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能够促进制造业升级吗?被引量:26
- 2020年
- 本文基于2010年以来设立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示范区对地区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示范区的设立并未有效促进地区制造业升级,且这一结论在考虑估计的识别条件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进一步地,示范区对地区制造业升级的不利影响是承接效应和激活效应合力的结果。承接效应导致制造业存在“低端结构锁定”,不利于制造业升级;激活效应激发制造业的内生活力,有效地促进制造业升级。针对示范区激活效应的机制探讨表明,集聚效应与创新升级效应是示范区产生激活效应的中介机制,即示范区设立能够提升集聚程度以及促进创新升级,进而推动制造业升级。激活效应的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示范区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效应在西部地区、初始技术水平较低的地区、要素禀赋较高的地区及政府能力较强的地区较为明显。
- 王小腾张春鹏葛鹏飞
- 关键词:制造业升级双重差分
- 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性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提高自主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但如何更好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则有助于创新驱动战略在制造业中的落实。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利用耦合协调原理,测度了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并对行业及地区层面的时间演变走势与差异性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总体较低,处于轻度失调至中度失调衰退型之间,即制造业自主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弱,全要素生产率也未给予自主创新足够的推动。(2)分行业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自主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大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分地区看,东部制造业自主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大于中部和西部。(3)差异性结果显示,行业间的自主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差异在趋同,地区间的差异先缩小后扩大。本研究测度并分析的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结论,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选择性产业政策,更好实现二者关系的融合发展。
- 武宵旭韩永楠葛鹏飞
- 关键词:自主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产业政策
- 中国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测度与评价被引量:65
- 2020年
- 研究目标:本文旨在考察中国创新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地区特征、差异性表现及空间效应。研究方法:基于中国2004~2017年283个地级市样本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总体创新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递增,但也仅由低度水平过渡到中度耦合水平。华东、华北与华南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为高度或准高度耦合协调。华中与西南地区、西北与东北地区则分别为中、低度耦合协调。从城市规模来看,城市规模越大,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越高。长江流域城市的耦合协调度高于黄河流域城市。差异性分析发现,耦合协调度区域上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华东、华南与西北、西南、东北之间。城市规模上的差异则表现为城市规模相差越大,耦合协调度的差异越大。长江与黄河流域城市耦合协调度的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另外,城市间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效应,这一效应大小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研究创新:本文基于系统论视角,分别构建了创新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的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了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了其典型特征与差异性表现。研究价值:为落实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 葛鹏飞韩永楠武宵旭
- 关键词:经济发展
- “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外部投资:异质性与机制研究被引量:7
- 2021年
- 借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准自然实验",文章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外部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外部投资水平,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地,文章通过异质性分析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了何种形式的外部投资。"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提升了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以及民营企业的国内投资和海外投资,不影响国有企业的国内投资。"一带一路"倡议对国有企业的避税投资影响不显著,但是提升了民营企业的避税投资行为,这值得警惕。机制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提升民营企业的实体利润率和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极大地推动了民营企业的外部投资行为;而对国有企业则不存在实体利润率和融资约束的中介机制。研究结论表明,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既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又是难点;既要肯定民营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态度,又要谨防其避税行为,这为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和振兴中国实体经济提供了客观依据。
- 周伯乐葛鹏飞武宵旭
-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资本错配——基于西部大开发的准自然实验被引量:12
- 2019年
- 政府干预是资本错配的原因之一,那么政府政策是否必然会导致资本错配呢?西部大开发作为中国较早实施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关于其对资本错配影响的探索可以解答这一困惑。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没有恶化西部资本配置,反而通过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显著缓解了资本错配问题,缓解效应表现出“先大后小”的动态特征。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改善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非出口企业的资本错配,对外资企业、出口企业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会强化西部大开发对民营企业、非出口企业资本错配的改善作用,也会加剧国有企业、出口企业的资本错配问题。
- 徐璋勇葛鹏飞
- 关键词:资本配置西部大开发政府政策民营企业
- 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与空间效应被引量:50
- 2019年
- 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城镇化流动有助于改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而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本文基于SBM-DDF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在测算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基础上,从常住城镇化和就业城镇化视角分别考察了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①地区间的农业劳动力要素过剩表现出较大差异。具体,中部地区的农业过剩劳动力高于东部和西部,粮食主产区的过剩量高于主销区和平衡区。②整体上,常住城镇化和就业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分地区显示,常住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最为明显,其次为东部和西部;就不同粮食功能区而言,其对粮食平衡区的促进作用最大,然后是主销区和主产区。③区分不同产业就业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相比于第二产业就业城镇化,第三产业就业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大;进一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城镇化对东部和主销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不显著,对其余区域均有着显著地正向影响。④空间分析表明,就业城镇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常住城镇化则不存在;实现"就业"和"身份"的双重改变,是实现农业过剩劳动力持久"转身"的决定因素。政策启示在于,本地城镇化是解决农业过剩劳动力的首选;关注包容性社会政策设计,积极引导农业过剩劳动力城镇服务业就业,不失为改善现阶段城乡社会鸿沟,强化非农"转身"稳定性,实现乡村振兴计划的可行方案。
- 武宵旭葛鹏飞徐璋勇
-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