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君 作品数:13 被引量:31 H指数:4 供职机构: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18例皮肤结节红斑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皮肤结节红斑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病理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间我科收住以皮肤结节红斑损害为特征的18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男2例,女16例,病程4天~6年;结节性血管炎3例;特发性结节性脂膜炎3例;结节性红斑12例,其中原发5例,继发7例(5例感染,其中结核感染3例、乙肝1例、链球菌感染1例,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分别为白塞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以单纯间隔性脂膜炎为主,部分呈小叶性和混合性脂膜炎,并伴有血管炎表现。随访中4例患者复发。结论结节红斑可以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应常规检查有无链球菌、乙肝病毒及结核菌感染,重视免疫和病理学检查。积极治疗原发病,依据病情及时加用甲氨喋呤或糖皮质激素。 盛君 徐亮 陆进明 陈兰芳关键词:结节 红斑 血管炎 脂膜炎 血清铁蛋白在风湿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e)在判断风湿性疾病活动和转归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156例风湿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并以同期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比较各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SFe水平。各疾病组SFe水平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Ab)、补体C3等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still病(AOSD)组(n=18)平均SFe水平为(1707±387)ng/mL,(143±100)ng/mL,n=20,P=0.000;类风湿关节炎(RA)组(n=42)平均SFe为(299±228)n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8);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n=30)平均SFe为(295±326)ng/mL,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0)。SLE活动指数(SLEdiseaseactivityindex,SLEDAI)积分>10分组(n=12)平均SFe为(338±225)ng/mL,显著高于SLEDAI积分≤10分组(n=18)平均SFe(158±123)ng/mL,t=2.534,P=0.042。相关分析表明,RA组SFe与CCP-Ab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531,P=0.004),与其它临床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SFe对诊断AOSD有重要意义,与AOSD及RA病情活动有关,当SLE高度活动时,其SFe水平也显著升高。 任传永 徐亮 宣丹 李志 盛君 陆进明关键词:血清铁蛋白 红斑狼疮 类风湿关节炎 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抗体和抗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6年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侵蚀性自身免疫病,其早期临床症状隐匿且多不典型,如不早期治疗,病情反复发作,最终可导致关节的破坏,可致畸甚至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R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抗原抗体反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寻找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在RA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到的自身抗体对于RA的诊断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可用于RA的预后及对RA病情活动度的监测,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掌握病情并指导治疗。 刘亚莉 盛君 陆进明关键词:抗体 糖皮质激素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分析 李丹丹 陆进明 盛君 栗深伟骨形成蛋白4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中的临床意义 盛君 陆进明 徐亮 李小燕 宣丹 李志 毛桐俊 邵体红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表现的结节性多动脉炎 2011年 患者男,40岁,因腹痛腹胀2月入院.2个月前出现腹痛腹胀,外院腹部CT、B型超声提示胰腺水肿、增粗,血淀粉酶1628U/L,诊断为胰腺炎.予以治疗,血、尿淀粉酶逐渐下降,但腹胀较难缓解,出现尿少、发热、胸痛、干咳,突发血压升高(220/140 mmHg,1 mmHg=0.133 kPa),血肌酐200μmol/L,并出现口角歪斜,鼻唇沟不对称,癫痫样发作2次伴昏迷,肺高分辨CT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抗感染治疗无好转入我院,病程中有睾丸疼痛. 盛君 徐亮 陆进明 李志 宣丹 毛桐俊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 首发表现 血淀粉酶 癫痫样发作 高分辨CT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12例强直性脊柱炎近期疗效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评价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ecombinant human tumornecros is factor-α receptorⅡ:IgG Fc fusion protein,rh TNFR:Fc)治疗12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随访半年的结果。方法:12例AS患者,男10例,女2例,rhTNFR:Fc每周2次皮下注射,每次25mg,连用3个月后停用观察。主要评价指标:晨僵持续时间,腰背痛和外周关节痛变化,治疗后第1、3、9个月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枕-墙距、指-地距的变化。结果:治疗1月后外周关节痛和腰背痛等症状显著改善,ESR由(54.41±28.21)mm/h降至(19.0±16.0)mm/h(P=0.00017)、CRP由(70.40±100.57)mg/L降至(5.29±5.62)mg/L(P=0.04),治疗3月后ESR和CRP完全降至正常。指-地距和枕-墙距在1、3和9月较基线亦有明显改善。治疗期间除1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出现。停止治疗后随访6个月,复发3例,其中2例于停药后1个月复发,另1例停药后3个月复发。结论:rhTNFR:Fc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联用3个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起效快,安全性好,本组病例3/12例于停药后复发,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宣丹 李志 毛桐俊 盛君 徐亮 陆进明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肿瘤坏死因子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炎中意义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检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水平,探索抗CCP抗体与SLE患者关节炎及骨侵蚀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141例SLE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水平,并与SLE患者关节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抗CCP抗体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20.6%(29/141)。其中,在SLE关节炎组抗CCP抗体阳性率为26.7%(20/75),非关节炎组抗CCP抗体阳性率为13.6%(9/66),两者间比较相近(P=0.056),但是SLE关节炎组抗CCP抗体中位水平为16 RU/mL(5~1600 RU/mL)高于非关节炎组的12 RU/mL(4~51 RU/mL)(P=0.004)。抗CCP抗体阳性SLE患者中关节炎组抗CCP抗体中位水平为304.5 RU/mL(28~1600 RU/mL),也明显高于非关节炎组的30.0 RU/mL(28~51 RU/mL)(P=0.001)。在75例SLE有关节炎表现的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现侵蚀性关节炎,其中5例检测出高滴度抗CCP抗体[459 RU/mL(76~605 RU/mL)]。结论:在SLE中,20.6%的患者体内存在抗CCP抗体,对于有关节炎表现的SLE患者伴有高滴度的抗CCP抗体,可能会发生侵蚀性关节炎,抗CCP抗体对判断SLE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 毛桐俊 许国飞 盛君 李志 宣丹 张军 陆进明 徐亮关键词:红斑狼疮 关节炎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SLE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2、IL-18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IL-12、IL-18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以及半定量RT-PCR法分别测定SLE活动组、缓解组和对照组血清IL-12、IL-18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IL-12 mRNA和IL-18 mRNA的表达。结果SLE活动组IL-18 mRNA、IL-18的表达较SLE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血清IL-18水平与IL-12水平呈负相关(r=-0.406,P=0.019)。SLE患者SLE疾病活动指数与IL-12、IL-12 mRNA呈负相关(r=-0.617,P<0.05;r=-0.512,P<0.05),与IL-18、IL-18 mRNA呈正相关性(r=0.817,P<0.05;r=0.806,P<0.01)。结论SLE活动组患者中存在IL-18异常高表达和IL-12异常低表达,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在SLE发病和发展中可能起不同作用。 张曲矗 陆进明 盛君 宣丹 李志 毛桐俊 徐亮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2 白细胞介素18 病情稳定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6例妊娠及预后分析 徐亮 陆进明 盛君 李志 陈兰芳 宣丹 毛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