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川
- 作品数:19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并发骨髓浆细胞恶性肿瘤1例被引量:1
- 2018年
- 1病历资料患者男性,58岁,于2012年10月因"头晕、乏力"就诊我院,既往史:糖尿病病史3年,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史10年。查体:中度贫血貌,余未查及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4.2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1.67×10~9/L,血红蛋白(HGB)72.0g·L^(-1),血小板计数(PLT)246×10~9/L。检测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风湿免疫相关指标无异常。
- 李玲许飞白晓川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环孢素骨髓浆细胞MDS恶性肿瘤
- 7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染色体R带或G带分析核型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融合基因转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LL患者中,异常核型以t(9;22)、复杂核型最常见。正常核型组缓解率高于t(9;22)组和复杂核型组(P<0.05)。异常融合基因中BCR/ABL最常见,且缓解率低于阴性表达组(P<0.05)。成人ALL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和融合基因表达率与儿童均无差别。结论细胞遗传学特征及融合基因表达可提高ALL诊断的准确率,对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刘蕾白晓川许飞杨瑞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疗效
- 丹参酮与三氧化二砷协同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的体外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为评估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应用的效应,观察2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浓度的As2O3、TanⅡA单独及联合应用作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NB4)作为实验组,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以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分析不同浓度的As2O3、TanⅡA单独及联合应用对NB4细胞的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 TanⅡA、As2O3均能抑制NB4细胞生长,以1.0μmol/L As2O3作用更显著,二者联合应用后的增殖抑制作用表现为协同效应;经TanⅡA组处理后的NB4细胞,其形态改变更多显示一定程度的成熟粒细胞的特征,As2 O3组则更多表现为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并经电镜检查证实,两药联合应用可加强NB4细胞的凋亡形态改变;处理后的NB4细胞G0/G1期比例增高,S期细胞比例降低,细胞增殖指数(PI)下降,两药联合应用后具有协同效应。结论①TanⅡA、As2O3对NB4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两者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协同效应,并与剂量相关;②TanⅡA与As2O3联合作用于NB4细胞具有诱导凋亡作用,两药的诱导凋亡作用具有协同效应;③小剂量的As2 O3联合TanⅡA即可对NB4细胞产生促进凋亡的效应,故临床可以选择小剂量的As2 O3,以减轻砷剂的毒副作用。
- 马云白晓川
- 关键词:丹参酮三氧化二砷NB4细胞凋亡
- CDX2基因在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15年
- 目的 研究尾型同源盒基因2(CDX2)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RTPCR方法检测114例初发AML患者及56例诱导化疗后患者骨髓和(或)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CDX2基因表达,19例随访患者每3个月定期检测CDX2基因表达。8名健康者外周静脉血和5名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作为对照。结果 114例AML患者和13名对照的骨髓和(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均检测到CDX2基因表达。以第一个四分位数为界划分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对照组CDX2基因表达水平均在低表达组,114例AML患者高表达组90例(78.9%),对照组与AML患者CDX2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发患者骨髓和外周静脉血CDX2基因表达呈正相关(r=0.656,P〈0.01)。CDX2高低表达组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AML病例CDX2高表达78.9%。CR患者CDX2表达量为化疗前的10.3%-86.2%,且随着疗程增加逐步降低,复发时显著升高。随访6个月以上病例19例,两组早期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X2表达量变化反映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负荷,持续高表达可能是预后不良指标之一,可作为染色体核型正常AML微小残留病监测指标。
- 申淑珍刘娟马云杨瑞许飞李玲白晓川
- 关键词:CDX2微小残留白血病
- MYC、BCL-2、BCL-6蛋白共表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探讨MYC、BCL-2、BCL-6的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2018年就诊于该院的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DLBCL中MYC、BCL-2、BCL-6的表达,阐述共表达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MYC、BCL-2、BCL-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7%、60.0%、50.3%。全组DLBC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5.0个月;39例共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其中28例MYC/BCL-2共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0个月;7例MYC/BCL-6共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3.0个月;4例MYC/BCL-2/BCL-6共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技术诊断“多重表达淋巴瘤”可靠;DLBCL中MYC、BCL-2、BCL-6蛋白共表达患者常规治疗效果差、生存期短。
- 胡代宏闫文莉白晓川
- 关键词:MYCBCL-2BCL-6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分析
- 2021年
- 目的总结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40例MDS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骨髓病理、染色体核型、预后等信息,将以上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例MDS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7.97±18.79)岁。所有就诊患者均有血象异常,三系均低患者最常见(50.0%),34例可见骨髓病态造血(85%),40例MDS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22.5%。按照IPSS标准对MDS患者进行预后分组,不同MDS预后分组患者与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不良染色体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病态造血仍是MDS的诊断要点,染色体是MDS诊断的重要补充和预后分层的必要条件,依据不同分型给予患者个体化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 张延芳杨继黎冶秀鹏张伟包慎马燕萍白晓川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
- 恶性血液病并脓毒血症100例临床及病原学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脓毒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谱、药敏及治疗转归。方法对100例成人恶性血液病合并毒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研究对象中(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伴休克表现15例,伴呼吸系统感染54例,口腔感染13例,肛周感染12例,消化道感染3例,尿路感染1例,2个以上部位感染32例。白细胞计数减低65例,升高26例,正常9例;感染发生于化疗前28例,化疗中30例,化疗后42例。血培养阳性76例,G+菌22株,G-菌52株,真菌2株。临床治愈30例,死亡26例,放弃治疗44例。结论恶性血液病尤其是化疗后白细胞减低易并发脓毒血症等严重感染,病死率高。血培养病原菌以G-菌为主,G+菌次之,真菌少见。
- 汉英白晓川
-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脓毒血症血培养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突变30例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2013年
- 目的探讨JAK2V617F突变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中的检出率及其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部分临床特征及血液学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确诊的30例ET患者临床资料检测JAK2V617F突变率,并对检测结果与患者部分临床特征及血液学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0例ET患者的JAK2V617F突变率为56%,突变阳性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较突变阴性患者的高(P<0.05)。突变阳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较突变阴性患者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突变阴性组与阳性组骨髓巨核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之间突变阴性组与阳性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和<60岁间突变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大组和无脾大组间突变阴性组与阳性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AK2V617F突变与ET部分血液学特征有一定的关系。
- 马强白晓川
- 关键词:JAK2V617F骨髓增殖性肿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降钙素原检测在血液肿瘤伴发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初步探讨降钙素原检测在血液肿瘤伴发热患者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血液肿瘤伴发热的11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原学、影像学、症状体征等,分为不明原因发热组及感染组,分析两组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以及PCT水平与性别、年龄、发热程度、粒细胞水平的关系。结果血液肿瘤伴发热患者中,感染组的降钙素原水平高于不明原因发热组(Hc=6.740,P=0.009);在不同发热程度间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P=0.665);感染组中,不同性别、年龄间PC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粒细胞水平间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8,P=0.885)。结论在血液肿瘤伴发热患者中,降钙素原检测对于感染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与患者发热程度、性别、年龄、粒细胞计数无关。
- 贾婷婷白晓川
- 关键词:降钙素原血液肿瘤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50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服药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生化、骨髓细胞学、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依据结果及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程度,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50例患者中位治疗时间30个月。累计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为96%、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90%、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78%、主要分子学反应58%、完全分子学反应46%;预计1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7.8%、93.9%;5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7%、78%;患者用药期间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细胞减少,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检出率分别为36%、20%、8%、4%。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常见有水肿、恶心和(或)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皮疹和(或)瘙痒、肌肉关节疼痛等。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具有较高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 白晓川刘芳芳
- 关键词: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甲磺酸伊马替尼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