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东
- 作品数:16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供者巨细胞病毒血清学阴性状态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研究巨细胞病毒(CMV)血清学阴性供者对CMV血清学阳性患者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CMV血清学阴性供者(CMV IgG阴性)移植物的16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定义为CMV血清学阴性供者组(D^(-)/R^(+)组)。从同一时间段的其他患者中选择(以年龄、患者疾病状态和供受者关系为因素,按1∶4进行倾向得分匹配)64例作为对照组,即CMV血清学阳性供者组(D+/R^(+)组),比较分析两组的CMV感染相关情况、总生存期(OS)、非复发相关病死(NRM)率和累计复发率。结果D^(-)/R^(+)组患者移植后首次出现CMV血症的中位时间稍晚于D+/R^(+)组(移植后+37 d比+31 d,P=0.011),但移植后D^(-)/R^(+)组患者外周血CMV DNA首次和最终转阴中位时间要长于D+/R^(+)组(首次:29 d比18 d,P<0.01;最终:99 d比34 d,P=0.012)。D^(-)/R^(+)组移植后CMV激活次数≥4次的比例为4/16,明显高于D+/R^(+)组(4.7%,3/64,P=0.01)。D^(-)/R^(+)组难治性CMV血症(14/16比56.3%,P=0.021)和CMV病的发生率(4/16比4.7%,P=0.01)均高于D+/R^(+)组。经过抗病毒治疗后D^(-)/R^(+)组外周血CMV DNA转阴时间明显晚于D+/R^(+)组,且该组启动二线治疗[CM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MV-CTL)治疗]的比例明显升高。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提示CMV血清学阴性供者是难治性CMV血症和CMV感染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Ⅱ~Ⅳ、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累积发生率、3年NRM率、累积复发率、总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对OS、NRM率无明显影响,CMV血清学阴性供者组的难治性CMV血症发生率、CMV感染持续时长、病毒激活次数和CMV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MV血清学阳性供者组。因此CMV血清学阳性患者应优先考虑CMV血清学阳性供者。
- 刘静付强王昱王峰蓉韩伟马艳茹闫晨华韩婷婷王景枝王志东张晓辉许兰平刘开彦黄晓军孙于谦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
-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和HLA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回顾性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移植前微小残留病(Pre-MRD)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否较全相合同胞造血干细胞移植(MSDT)具有生存优势,以及该作用是否受Pre-MRD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998例移植前处于完全缓解(CR)的B-AL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haplo-HSCT组788例、MSDT组210例,移植前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检测MRD水平。结果①全部998例B-ALL患者中,997例获得持续的完全供者嵌合状态,移植后100 d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99.9%(997/998)、95.3%(951/998),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为26.6%(95%CI 23.8%~29.4%),3年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49.1%(95%CI 45.7%~52.4%),移植后3年白血病累积复发率(CIR)为17.3%(95%CI 15.0%~19.7%),非复发死亡率(NRM)为13.8%(95%CI 11.6%~16.0%),移植后3年无白血病生存(LFS)率、总生存(OS)率分别为69.1%(95%CI 66.1%~72.1%)、73.0%(95%CI 70.2%~75.8%)。②Pre-MRD阳性组(282例)患者移植后3年CIR高于Pre-MRD阴性组(716例)[31.6%(95%CI 25.8%~37.5%)对14.3%(95%CI 11.4%~17.2%),P<0.001]。③在Pre-MRD阳性组中,haplo-HSCT患者(219例)移植后3年CIR低于MSDT患者(63例)[27.2%(95%CI 21.0%~33.4%)对47.0%(95%CI 33.8%~60.2%),P=0.002]。④全部998例患者按照Pre-MRD结果分为阴性组(716例)、<0.01%组(46例)、0.01%~<0.1%组(117组)、0.1%~<1%组(87例)、≥1%组(32例);5组患者中,<0.01%组haplo-HSCT患者(40例)移植后3年CIR低于MSDT患者(6例)[10.0%(95%CI 0.4%~19.6%)对32.3%(95%CI 0%~69.9%),P=0.017],0.01%~<0.1%组haplo-HSCT患者(81例)移植后3年CIR也低于MSDT患者(36例)[20.4%(95%CI 10.4%~30.4%)对47.0%(95%CI 29.2%~64.8%),P=0.004];其他三组中,haplo-HSCT和MSDT患者移植后3年C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在Pre-MRD<0.1%组(163例)中,haplo-HSCT患者(121例)移植后3年CIR低于MSDT患者(42例)[16.0%(95%CI 9.4%~22.7%)对40.5%(95%CI 25.2%~55.8%),P<
- 王志东孙于谦闫晨华王峰蓉莫晓冬吕萌赵晓甦韩伟陈欢陈育红王昱许兰平王亚哲刘艳荣程翼飞张晓辉刘开彦黄晓军常英军
- 关键词:微小残留病复发
- 成人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成人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检出RSV阳性的allo-HSCT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移植后RSV检测阳性患者43例, 男26例, 女17例, 中位年龄42(21~66)岁。急性髓系白血病25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淋巴瘤1例, 混合性白血病1例。单倍体移植33例, 同胞全相合移植8例, 无关供者移植2例。20例(46.5%)患者因RSV感染或合并其他感染发生低氧血症, 6例(14.0%)转ICU治疗, 4例(9.3%)气管插管辅助通气, 7例(16.3%)患者死亡。死亡患者感染RSV时PLT较低[15.0(10.0~62.0)×10^(9)/L对74.5(8.0~348.0)×10^(9)/L, P=0.003], 合并细菌感染比例较高(85.7%对41.7%, P=0.046), 血液学复发比例较高(71.4%对13.9%, P=0.004)。血液学复发(OR=15.500, 95%CI 2.336~102.848, P=0.005)、甲型流感病毒感染(OR=14.000, 95%CI 1.064~184.182, P=0.045)、感染RSV时PLT较低(OR=0.945, 95%CI 0.894~0.999, P=0.048)是移植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allo-HSCT后感染RSV的成人血液病患者预后不良。
- 李瑶张枫刘畅赵晓甦莫晓冬王峰蓉闫晨华王志东孔军张圆圆郑凤美刘扬曹乐清邓道兴黄晓军张晓辉
-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移植物抗宿主病
- 微小残留病影响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前≥完全缓解2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
- 李思琦王志东孙于谦闫晨华王峰蓉莫晓冬吕萌赵晓甦韩伟陈欢陈育红王亚哲刘艳荣王昱许兰平张晓辉刘开彦黄晓军常英军
- 移植前血液形态学完全缓解状态对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B-ALL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接受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Haplo-SCT)的B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移植前血液学缓解(HCR)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6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Haplo-SCT且移植前均获得HCR的317例B-ALL患者。采用Cox模型分析移植前HCR状态对317例接受Haplo-SCT的B-ALL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317例患者3年非复发死亡(NRM)、累计复发(CIR)、无病生存(LFS)及总生存(OS)率分别为15%、15%、71%和74%。HCR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ANC)和血小板(PLT)恢复(CR)组、ANC未恢复伴或不伴PLT恢复(CRi)组和ANC恢复伴PLT未恢复(CRp)组的3年NRM、CIR和LFS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R组患者3年OS率高于CRi组(76%vs 59%,P=0.049)。移植前微小残留病(P=0.006)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P=0.020)影响CIR;PLT植入影响NRM、LFS和OS(P值均<0.001);Ⅲ~Ⅳ度急性GVHD影响NRM(P<0.001)和OS(P=0.035);慢性GVHD影响LFS(P<0.001)。结论移植前HCR状态不影响接受Haplo-SCT的B-ALL患者的预后。
- 王志东刘艳荣王亚哲韩伟陈欢陈瑶王景枝莫晓冬张圆圆闫晨华孙于谦陈育红王昱许兰平张晓辉刘开彦黄晓军常英军
- 关键词:预后
- 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及其调控
- 2007年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白血病复发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仍然是移植失败的最重要原因。allo-HSCT治愈白血病并非完全依赖移植前大剂量放、化疗,更重要的是通过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达到的。但GVL常伴发GVHD,如何将GVL与GVHD分离,调控GVL效应成为目前allo—HSCT研究热点之一。我们对此作一综述。
- 王志东黄晓军
- 关键词: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ALLO-HSCTGVL效应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白血病复发
- 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血液病患者体内供者特异性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水平对利妥昔单抗去敏治疗后造血重建不良的影响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接受利妥昔单抗去敏治疗的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SCT)患者体内供者特异性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DSA)对造血重建不良(PHR)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2015年5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Haplo-SCT、移植前DSA阳性[2000≤平均荧光强度(MFI)<10000]的血液病患者83例,预处理-3 d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分析移植后PHR(包括原发植入不良和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结果:83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61例,中位年龄39(1~65)岁;应用Kaplan-Meier曲线方法分析显示100 d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93.0%和90.7%,PHR的发生率为14.7%,3年累计复发率、非复发死亡(NRM)、无事件生存率(EFS)、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分别为6.5%、15.1%、70.8%、79.4%和79.4%。DSA MFI<5000患者(A组,46例)的PHR(4.4%比27.5%,P=0.003)发生率显著低于DSA MFI≥5000的患者(B组,37例);A组患者3年EFS显著高于B组(79.5%比59.8%,P=0.020)。多因素分析显示DSA MFI≥5000是PHR高发生率的影响因素(HR=6.101,P=0.021);PHR是高NRM(HR=4.110,P=0.026)、低DFS(HR=3.656,P=0.019)和OS(HR=3.656,P=0.019)的影响因素。结论:Haplo-SCT前DSA水平是接受利妥昔单抗去敏治疗患者移植后PHR发生的高危因素。
- 王志东孙于谦闫晨华王峰蓉莫晓东吕萌赵晓甦韩伟陈欢陈育红王昱许兰平张晓辉刘开彦黄晓军常英军
- 关键词:HLA抗原利妥昔单抗
-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无效的移植后复发患者过继性回输NK细胞的免疫学变化和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llo-HSCT)复发患者在供者淋巴细胞回输(DLI)治疗无效后过继性回输NK细胞后的免疫学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进行allo-HSCT且移植后复发患者8例,其中同胞HLA全合4例、单倍型相合4例,移植复发后过继性回输供者来源的体外扩增NK细胞,并在回输后每周留取1次外周血,共5周,检测回输后患者体内NK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规律,并初步评估NK细胞回输后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8例患者中有4例NK细胞回输治疗后有反应:3例由微小残留病阳性转为阴性,1例髓外复发转阴。免疫学监测显示,治疗有反应病例回输后NK细胞活化型受体NKG2D、NKp30及NKp46表达及CD107a分泌水平较无反应组明显升高。随访至allo-HSCT后5年,3例无白血病长期存活,其余死亡。NK细胞回输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5例患者NK细胞回输前存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NK细胞回输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未加重甚至缓解。结论:初步结果显示,移植后复发或持续微小残留病阳性患者,过继性回输NK细胞治疗后有反应的患者伴有NK细胞活化型受体及功能恢复,无明显不良反应,但疗效和安全性尚需在大样本中进一步证实。
- 曹勋红王志东韩伟陈育红唐菲菲孙于谦王景枝许兰平张晓辉王昱刘开彦黄晓军赵翔宇
- 关键词:复发NK细胞
- 西罗莫司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去敏治疗对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去敏治疗对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SC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1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haplo-SCT、移植前特异性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DSA)阳性[平均荧光强度(MFI)≥2000]的连续血液病患者15例作为去敏治疗组,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M(Q_(1),Q_(3))]为48(37,5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西罗莫司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进行去敏治疗。未去敏治疗组为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未接受去敏治疗的29例haplo-SCT患者,男12例,女17例,年龄为42(26,50)岁。随访截至2023年10月1日,去敏治疗组中位随访时间为13(9,18)个月,未去敏治疗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3(14,29)个月。比较去敏治疗组患者去敏治疗前后MFI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包括原发性植入失败(pGF)发生率、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慢性GVHD发生率、非复发死亡率、无事件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去敏治疗组患者接受去敏治疗后,DSA MFI水平[M(Q_(1),Q_(3))]从8879(7544,11495)降低至3781(1638,4165)(P<0.01);移植后所有患者均获造血植入,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4(11,15)d和20(18,25)d。去敏治疗组患者pGF发生率为0,低于未去敏治疗组的34.5%(10/29)(P=0.011);去敏治疗组患者的预期1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100%(15/15)、100%(15/15),未去敏治疗组分别为75.9%(22/29)、75.9%(22/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去敏治疗组预期1年无事件生存率为100%(15/15),高于未去敏治疗组的51.3%(15/29)(P=0.002)。结论西罗莫司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去敏治疗可降低haplo-SCT受者DSA水平,促进移植后造血植入,避免移植后pGF的发生。
- 马宁王志东孙于谦闫晨华王峰蓉莫晓东吕萌赵翔宇赵晓甦韩伟陈欢陈育红王昱许兰平程翼飞张晓辉刘开彦黄晓军常英军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抗CD20单克隆抗体西罗莫司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 两种扩增体系NK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及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比较不同扩增体系NK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以及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llo-HSCT)白血病复发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CD3/CD52单抗扩增法和饲养层细胞扩增法诱导供者来源NK细胞大量扩增,检测扩增前后NK细胞表型、因子分泌、细胞毒的变化规律;选取16例allo-HSCT后复发白血病患者,8例输注CD3/CD52单抗扩增NK细胞,8例输注饲养层细胞扩增NK细胞,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长期生存情况。结果①与CD3/CD52单抗扩增体系相比,饲养层细胞扩增体系NK细胞纯度较高、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DNAM-1及NKp30表达较高、抑制性受体CTLA-4表达较低,而两种NK细胞NKG2D/CD25/CD69/Trail/PD-1/TIM-3/TIGIT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种扩增体系NK细胞Ki-67指数均明显增加,以饲养层细胞扩增NK细胞尤为明显;饲养层细胞扩增NK细胞穿孔素及颗粒酶B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CD3/CD52单抗扩增NK细胞。③16例allo-HSCT后复发白血病患者NK细胞输注过程中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NK细胞输注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554(917~2583)d,CD3/CD52单抗扩增组中3例患者无白血病存活,5例死亡;饲养层细胞扩增组中6例患者长期存活,2例死亡。5例患者在NK细胞输注前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NK细胞输注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未加重甚至缓解。结论CD3/CD52单抗扩增与饲养层细胞扩增体系N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明显差异;NK细胞输注对allo-HSCT后复发白血病患者的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 曹勋红王志东孙于谦孔军卢晟晔唐菲菲张圆圆王景枝许兰平张晓辉王昱刘开彦黄晓军赵翔宇
- 关键词:白血病复发扩增NK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