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切除
  • 4篇术后
  • 4篇切除术
  • 2篇血性
  • 2篇胰肠吻合
  • 2篇胰肠吻合术
  • 2篇胰十二指肠
  • 2篇胰十二指肠切...
  • 2篇胰十二指肠切...
  • 2篇十二指肠
  • 2篇十二指肠切除
  • 2篇十二指肠切除...
  • 2篇手术
  • 2篇术式
  • 2篇切除术后
  • 2篇全胃
  • 2篇全胃切除
  • 2篇全胃切除术
  • 2篇全胃切除术后
  • 2篇缺血

机构

  • 19篇浙江大学医学...
  • 7篇安庆市第一人...
  • 1篇宁波市第二医...
  • 1篇扬州大学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上虞市中医院

作者

  • 25篇王俊
  • 10篇彭淑牖
  • 10篇刘颖斌
  • 6篇蔡炜龙
  • 6篇李江涛
  • 6篇王许安
  • 4篇刘付宝
  • 4篇王建伟
  • 3篇马孝明
  • 3篇曹利平
  • 3篇孔颖
  • 3篇方河清
  • 2篇朱锦辉
  • 2篇薛建锋
  • 2篇康明
  • 2篇马小庆
  • 2篇王建伟
  • 1篇昝安祥
  • 1篇王刚
  • 1篇于俊秀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安庆医学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心电与循环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2006年第...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 1篇2016年浙...

年份

  • 5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 6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并且是PD术后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避免胰漏,曾有数种胰肠吻合方法被用于PD术后的消化道重建.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自96年应用于临床以来,至今已有80余家医院使用...
刘颖斌王建伟李江涛方河清曹利平王俊王许安彭淑牖
关键词: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
文献传递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20例报告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总结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2006年间收治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癌变9例,内引流术后癌变11例。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其中15例表现为化脓性胆管炎,5例为上腹部包块,均伴乏力、消瘦。原发胆总管囊肿癌变9例中7例行ERCP检查,其中6例合并胆胰管合流异常。手术方式包括剖腹活检术4例,T管引流4例,囊肿切除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囊肿部分切除、肝左外叶切除2例,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4例。癌变主要位于囊壁18例,术后病理结果16例(16/20)为腺癌。术后生存期为4-31个月,平均12.7个月。结论胆胰管合流异常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的病因之一,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预后极差,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行内引流术后更易癌变,对先天性胆管囊肿病人推荐行新的预防癌变的手术方式,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有助于确诊,对侵及胰腺的病例考虑行囊肿切除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刘颖斌马孝明王建伟李江涛嵇振岭孔颖王许安蔡炜龙王俊曹利平彭淑牖
关键词: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
面部玻璃肉芽肿1例
2020年
1病历摘要患者女,40岁,面部包块1年余。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面颊有一红豆大结节,无疼痛及瘙痒等不适,未予重视。近半年来,包块逐渐长大,有压痛,遂于2019年2月15日来我科就诊。体格检查:患者右侧面颊可见3条长2~3 cm的疤痕,其中可见1个直径约1.5 cm的类球形结节(图1),界限清晰,质地坚硬,按压后患者有明显异物感及疼痛,可推动,结节表面光滑,无溃疡及窦道,无分泌物渗出。皮损周围组织无明显红肿、疼痛,皮肤温度不高。追问病史得知,患者8年前因车祸伤及头面部,在当地医院行清创缝合治疗。头颅计算机体层成像(CT)平扫检查:右侧面部皮下异物(图2)。血常规、血凝、HIV及梅毒抗体等检查无异常后,于2019年2月18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右侧面颊结节切除术。沿结节边缘做一长约2.5cm的梭形切口,完整切除结节及少许周围组织。
朱磊王刚杨迟徐祥宇王俊
关键词:肉芽肿
Toll样受体、白细胞介素-6在气虚血瘀型脑卒中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分析Toll样受体(TLRs)、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证型间患者血清TLR2、TLR3、IL-6水平;统计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并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血清TLR2、TLR3、IL-6水平对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证型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TLR2、TLR3、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血清TLR2、TLR3、IL-6水平均是影响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TLR2、TLR3、IL-6水平预测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0.832、0.771,而三者联合预测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的AUC为0.948,明显大于三者单独预测(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TLR2、TLR3、IL-6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差异较大,三者同时检测可有效预测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
吴剑红王俊戴姗珊董国丽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TOLL样受体白细胞介素-6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进展及其疗效评价被引量:12
2005年
王俊刘颖斌彭淑牖
关键词: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疗效评价临床常见疾病瓣膜功能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应用国产封堵器行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54例分析
2013年
房间隔缺损(AS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之一,由胚胎发育时期房间隔上残留未闭的缺损而形成。ASD常分为继发孔型、原发孔型、房间隔缺如3大类型,其中以继发孔型最常见,约占80%~85%。由于该病在儿童时期症状轻微、体征不明显,很大一部分患者直至成年期才被发现。
王俊陈安边昶马骥徐耕
关键词:损介入治疗国产封堵器继发孔型先天性心脏
社区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2021年
分析社区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6月、9月三次体检确诊的曙光社居委4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入组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包括饮食指导、规范用药、适度运动、健康宣教等方面,观察社区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和用药依从性。结果:在有效社区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低于社区护理干预前(P<0.05);社区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明显上升(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通过健康教育指导,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上升,维持着较理想的血压水平,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吴怡婷徐敏张黎王俊胡霜久
关键词:社区护理老年高血压护理效果
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分析及防治进展被引量:60
2006年
王俊刘颖斌彭淑牖
关键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部术后WHIPPLE手术病因FDGE
普通外科教学中CBL联合PBL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在普通外科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联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的40名临床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名学生。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观察组采用CBL联合PBL教学法进行教学,比较2组学生实习期结束的整体成绩及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理论成绩为(28.95±0.98)分,临床操作成绩为(68.24±1.04)分,均高于对照组[(23.57±1.35)分和(64.28±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教学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CBL联合PBL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满意度,增加学习积极性。
俞少俊王俊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满意度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Q开关Nd:YAG激光对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皮损及瘢痕修复的影响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Q开关Nd:YAG激光对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皮损及瘢痕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52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6)。对照组:予以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及莫匹罗星软膏涂抹;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外用。激光治疗后,两组均连续外用药物2周。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各类皮损计数、皮损及瘢痕评价情况,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治疗后3个月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46%vs 61.54%,P<0.05);两组皮疹、粉刺、脓疱、红斑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皮损积分、痤疮瘢痕权重评分(ECCA)均较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且治疗后随访3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25%vs 20.00%,P>0.05)。结论: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玫瑰痤疮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皮肤微循环,恢复患者皮肤屏障正常功能,改善面部皮损及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促进皮损及瘢痕的修复,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短期内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徐祥宇王俊汪柳芬
关键词:玫瑰痤疮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面部皮损瘢痕修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