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付建

作品数:7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资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康复
  • 2篇置换术
  • 2篇入路
  • 2篇手术
  • 2篇速康
  • 2篇髋部
  • 2篇筋膜
  • 2篇老年
  • 2篇老年髋部
  • 2篇骨折
  • 2篇关节
  • 2篇关节置换
  • 1篇腰椎
  • 1篇腰椎结核
  • 1篇预后
  • 1篇院前
  • 1篇折手
  • 1篇植骨
  • 1篇植骨融合
  • 1篇植骨融合内固...

机构

  • 6篇资阳市人民医...
  • 2篇四川省安岳县...
  • 1篇安岳县中医医...

作者

  • 6篇王付建
  • 3篇唐光明
  • 1篇卿松

传媒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7
2022年
目的比较前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前侧入路组(采用前侧入路THA治疗,50例)和后外侧入路组(采用后外侧入路THA治疗,50例)。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假体安装情况,比较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前侧入路组均明显短(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0.001),手术时间前侧入路组明显长于后外侧入路组(P<0.001)。术后髋臼外展角及其安全区占比、髋臼前倾角及其安全区占比、偏心距及其恢复率、双下肢长度差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前侧入路组明显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前侧入路组明显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前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均可恢复患者的髋关节结构和取得良好的疗效,虽然前侧入路THA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但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短期疗效好等优势。
王付建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股骨颈骨折手术入路
快速康复理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论运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以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资阳市人民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实施常规康复方案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实施快速康复方案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评估不同康复方案对患者关节功能、家庭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为(2.52±0.84)分、家庭功能为(2.18±0.23)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患者Lysholm评分为(88.93±12.58)分高于对照组(71.54±1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0,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564、3.370、2.348、2.713、2.671、4.637、2.079、4.159,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有助于改善膝关节功能和家庭功能。
王付建
关键词:膝关节家庭功能关节功能全膝关节置换术
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疗效分析
2012年
目的分析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22例腰椎结核患者,在正规抗痨治疗1月后行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6~24个月,对治疗效果、脊柱后凸矫正、植骨融合及神经损害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22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级愈合,全身症状及腰部疼痛消失;后突畸形明显矫正,随访6~24个月,无1例结核复发患者,无1例内固定松动。患者植骨平均融合时间(4.2±2.1)月,22例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为(36±12)°,术后平均Cobb角为(16±12)°,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恢复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对脊柱后凸畸形进行矫正,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
王付建
关键词: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腰椎结核
术前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加速康复的作用被引量:22
2020年
目的研究术前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 compartment block,FICB)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加速康复的影响。方法拟入院后48 h内行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56例,根据随机表法分为FICB组和对照组各28例。在超声引导下定位神经阻滞针尖至髂筋膜间隙,FICB组注入0.3%盐酸罗哌卡因和右美托咪定(1μg/ml)混合液30 ml,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30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前等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不同时点盐酸曲马多用量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呕吐以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FICB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前等待手术时间较短,术前及术后48 h盐酸曲马多用量较少,阻滞后至术后次晨各时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较低,术后48 h呕吐的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48 h内未出现跌倒。结论术前采用FICB镇痛可缩短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前等待手术时间,减轻疼痛程度,对患者的加速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刘信全艾华东唐连强张莉苹卿松王付建唐光明屈新民
关键词:髋部骨折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2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比较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肋锁间隙入路和喙突旁入路2种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前臂、腕部和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前臂、腕部或手部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肋锁间隙入路和喙突旁入路两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完成臂丛神经阻滞操作。针尖到达目标位点后,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和右美托咪定(1μg/kg)混合液20 mL。记录麻醉操作时间、臂丛神经各分支(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程度、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等。结果肋锁间隙入路组患者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喙突旁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阻滞后30 min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肋锁间隙入路和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都能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和阻滞成功率,预防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肋锁间隙入路操作时间更短。
刘信全唐连强艾华东顾治芬熊伟王付建唐光明屈新民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超声神经刺激仪
两种入路髂筋膜院前区域阻滞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疼痛控制及快速康复的影响被引量:29
2021年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两种入路髂筋膜院前区域阻滞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疼痛控制及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资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该院急诊科或骨科就诊办理住院前均使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镇痛,依据入路方式分成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腹股沟韧带下传统入路方式,试验组采用腹股沟韧带上“领结征”入路方式。比较两组阻滞后不同时间点的阻滞成功率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手术前的全身相关情况:包括睡眠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阻滞后不同时间点的阻滞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阻滞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阻滞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睡眠节律正常比率和睡眠质量量化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谵妄发生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超声引导腹股沟韧带上“领结征”入路髂筋膜阻滞,可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降低患者术前的疼痛情况,改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全身状况。
刘信全唐连强艾华东顾治芬熊伟王付建唐光明屈新民
关键词:疼痛腹股沟韧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