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术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下咽
  • 2篇下咽癌
  • 1篇蛋白
  • 1篇地塞米松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血清
  • 1篇血清炎性因子
  • 1篇咽喉反流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因子
  • 1篇右耳
  • 1篇再次手术
  • 1篇脂肪瘤
  • 1篇治疗儿童
  • 1篇治疗小儿
  • 1篇肉芽

机构

  • 3篇吉林大学
  • 3篇吉林大学第一...
  • 2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牛锴
  • 2篇汪欣
  • 2篇房宁
  • 2篇赵晓东
  • 1篇邵建丽
  • 1篇安立峰
  • 1篇姜岩
  • 1篇李艳华
  • 1篇祝威
  • 1篇李笑雨
  • 1篇孔庆杨
  • 1篇崔俊生
  • 1篇崔香艳
  • 1篇陈玮伦
  • 1篇王宏伟

传媒

  • 2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1
  • 2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研究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ntrochoanal polyp,ACP)是指来自上颌窦内囊肿或息肉的增大,经自然口或鼻囟门突出窦外,并沿中鼻道向后延伸到后鼻孔和鼻咽腔的单发性息肉,占鼻息肉患者(nasal polyp,NP)的4...
牛锴
关键词:鼻息肉手术儿童复发
文献传递
双侧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
2008年
姜岩赵晓东安立峰牛锴
关键词:嗜酸性淋巴肉芽肿颈部
基于细胞信号通路对胃蛋白酶在下咽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其定义为胃内容物反流至上食管括约肌以上的咽喉部。病理性咽喉反流可表现为慢性咽喉炎、哮喘及不明原因的胸痛。下咽为食道上端的直接延续,对比食道,下咽黏膜缺乏...
牛锴
关键词:咽喉反流胃蛋白酶信号通路
文献传递
喉鳞状细胞癌伴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被引量:1
2011年
患者,男,55岁。因发现颈部肿物2年,声音嘶哑2个月,呼吸困难1个月于2009年10月22日入院。吸烟、饮酒史20年。否认放射物质接触史及甲状腺癌家族史。入院体检:颈前偏右可触及一大小约3cm×3cm×2cm的肿物,无压痛,质韧,表面光滑,可移动。
崔香艳祝威牛锴房宁陈玮伦汪欣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碰撞癌
Plummer-Vinson综合征并发下咽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19年
目的:观察Plummer-Vinson综合征(PVS)患者中颈段食管蹼样狭窄的临床表现,分析其与下咽癌发病的关系,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临床上极为少见的1例PVS并发下咽癌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1例以“吞咽困难”为主诉的PVS患者,经电子喉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后诊断为下咽癌。经胃镜检查,患者下咽后壁及侧壁向下延伸至食管蹼上方的黏膜在窄带成像(NBI)中可见大量上皮内乳头样毛细血管襻(IPCL)。于IPCL密集处的下咽黏膜行病理活检,结果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入院后给予针对下咽癌的诱导化疗2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消失,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结论:下咽癌的发生与PVS的黏膜改变有关。NBI技术有助于早期诊断PVS患者下咽及食管黏膜变性。
张真雨房宁牛锴汪欣
关键词:下咽癌
右耳廓软骨脂肪瘤一例
2007年
软骨脂肪瘤和骨脂肪瘤是两种罕发的良性间叶组织肿瘤。肿瘤局部切除后不易复发。现报道右耳廓“骨脂肪瘤”切除术后半年复发,我科于2002年收治再次手术1例。
牛锴王宏伟赵晓东崔俊生孔庆杨
关键词:骨脂肪瘤耳廓间叶组织肿瘤再次手术切除后
普米克令舒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该院接诊的120例急性喉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给予普米克令舒治疗,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变化、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56/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4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呼吸困难、声嘶、犬吠样咳嗽及哮鸣音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声嘶、犬吠样咳嗽及哮鸣音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38±0.06)分vs.(0.72±0.11)分、(0.55±0.07)分vs.(0.78±0.12)分、(0.34±0.05)分vs.(0.65±0.08)分、(0.44±0.05)分vs.(0.74±0.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声嘶、犬吠样咳嗽及哮鸣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4.53±1.20)d vs.(6.29±1.53)d、(4.72±1.55)d vs.(6.94±1.73)d、(4.38±0.95)d vs.(6.10±1.24)d、(3.98±0.75)d vs.(5.94±1.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CRP及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清TNF-α、CRP及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93.41±14.58)ng/L vs.(111.43±17.36)ng/L、(3.28±0.46)mg/L、(5.32±0.62)mg/L、(50.21±6.40)pg/ml vs.(61.37±8.3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米克令舒治疗急性喉炎患儿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缓解临床症状,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邵建丽李笑雨李艳华牛锴
关键词:急性喉炎地塞米松普米克令舒血清炎性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