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沈德良

沈德良

作品数:54 被引量:238H指数:10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动脉
  • 14篇冠状
  • 13篇冠状动脉
  • 12篇心病
  • 12篇冠心病
  • 9篇动脉粥样硬化
  • 8篇心肌
  • 8篇心脏
  • 8篇介入
  • 7篇血小板
  • 6篇心肌梗死
  • 6篇衰竭
  • 6篇经皮冠状动脉...
  • 6篇梗死
  • 6篇冠心病患者
  • 6篇冠状动脉介入
  • 6篇病患
  • 5篇脂蛋白
  • 5篇介入治疗
  • 5篇急性心肌梗死

机构

  • 42篇郑州大学第一...
  • 9篇郑州大学
  • 7篇郑州市第五人...
  • 2篇郑州人民医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肿瘤基础与...

作者

  • 54篇沈德良
  • 30篇张金盈
  • 8篇刘恒亮
  • 6篇张辉
  • 6篇上官佳红
  • 6篇赵友民
  • 5篇张力
  • 5篇马翔宇
  • 5篇姚海木
  • 5篇王小芳
  • 4篇李凌
  • 4篇朱晓丹
  • 4篇杨威
  • 4篇王勃
  • 3篇海祺旻
  • 3篇付新
  • 3篇郝冬琴
  • 3篇赵晓燕
  • 2篇孙同文
  • 2篇刘灵芝

传媒

  • 6篇河南医学研究
  • 6篇郑州大学学报...
  • 5篇中国实用医刊
  • 4篇中国全科医学
  • 4篇医药论坛杂志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实用心脑肺血...
  • 3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菏泽医学专科...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医学与哲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急性血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防治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替罗非班组(28例),所有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术后替罗非班组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对照组应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观察2组患者冠脉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术后远端血流(TIMI)分级情况,并比较无再流、慢血流发生和术后的出血危险性。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TIMI为0级及TIMIⅠ~Ⅱ级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TIMIⅢ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中3例发生急性血栓形成,1例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术后出现肉眼血尿,3个月后有1例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支架内再狭窄。替罗非班组术中1例发生慢血流,2例术后出现肉眼血尿,1例出现牙龈出血,2例血小板减少,无发生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结论:急诊PCI术中、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防治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疗效可靠、安全。
白树鸣刘恒亮开芸郝冬琴沈德良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血栓形成
血清内脂素与冠心病的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血清内脂素(visfatin)是一种由内脏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能够与胰岛素受体相结合,发挥类胰岛素样作用,能够在糖脂代谢、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糖脂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过程存在密切联系。现有研究表明,visfatin与冠心病可能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本文主要探讨visfatin在糖脂代谢、炎症反应等方面对冠心病的影响。
宣学习张金盈唐俊楠沈德良朱晓丹王韫哲毛元元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代谢脂代谢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通过对 5 2例经过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初步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ngestiveheartdisease ,CHD)患者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mgiogrophy ,CAG)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colordopplerflowimagining ,CDFI)检查结果 ,评价CDFI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5 2例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初步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同期行CAG和CDFI检查 ,以CAG为标准 ,对比分析CDFI的诊断价值。结果 :CAG与CDFI对同一组病人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76.9%和 86.5 % ,χ2 =1.60 1,P =0 .2 0 5 ,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种方法对同一病人进行差别性检验 ,χ2 =1.2 3 ,P >0 .0 5 ,两种方法检出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两种方法对具体血管判断的构成比 χ2 ( pearson) =0 .63 9,P >0 .0 5 ,构成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随着病变血管的支数增加 ,两种方法的结果越一致。结论 :经统计学分析 ,证明CDFI对诊断冠心病的效果与CAG基本一致 ,作为冠心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其价值不容忽视。
沈德良秦石成刘继烈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CAG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
肾交感神经阻断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
2013年
目的:研究运用阻断肾脏交感神经方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failure,CH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接受最大耐受量的药物治疗但效果欠佳的CHF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行肾交感神经阻断术(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RSD)阻断双侧肾交感神经,术后随访1 a,收集数据并分析。结果:21位患者均诉症状有所缓解;术后1 a的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患者BNP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6 min步行距离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左室内径、心房面积、E峰、肾功能、电解质、心率、血压等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RSD治疗CHF安全、有效,且痛苦较小,进一步完善后可以作为临床治疗CHF的一种选择。
王琰淏张金盈黄莹莹朱晓丹沈德良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安全性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液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妊娠相关蛋白A(PAPP-A)、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等的变化。方法 112例冠心病患者被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2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作为对照组。观察hsCRP、IL-6、PAPP-A、ICAM-1等生化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SAP组、UAP组、AMI组血hsCRP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UAP组和AMI组高于SAP组(P<0.05),AMI组高于UAP组(P<0.05)。UAP组和AMI组的PAPP-A和ICAM-1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hsCRP、IL-6、PAPP-A和ICAM-1在ACS易损斑块的破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血浆水平可以作为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筛选高危患者的重要指标。
耿国英刘恒亮沈德良刘洋赵友民郝冬琴王贺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妊娠相关蛋白A细胞黏附因子
血清内脂素、糖化血红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中血清内脂素(visfatin)、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64例已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分别检测33例对照组造影结果正常者、51例斑块组、75例单支病变组、72例双支病变组和33例三支病变组患者的visfatin、HbA1c水平;通过Gensini评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并建立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与冠心病的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又可分为对照组(33例)、非重度狭窄组(174例)和重度狭窄组(57例),分析visfatin和HbA1c水平在3组患者间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按累及冠状动脉支数的分组中,HbA1c水平在对照组[(4.98±0.21)%]、斑块组[(5.58±0.36)%]、单支病变组[(6.17±0.48)%]、双支病变组[(6.63±0.80)%]、三支病变组[(7.97±1.49)%]中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5);visfatin水平在对照组、斑块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分别为(0.73±0.42)μg/L、(1.50±0.87)μg/L、(3.45±2.50)μg/L、(5.45±2.96)μg/L、(9.21±6.35)μg/L,其中,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显著高于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斑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按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分组中,重度狭窄组visfatin、HbA1c水平[(8.25±4.86)μg/L、(7.35±1.43)%]显著高于非重度狭窄组[(3.22±2.74)μg/L、(6.14±0.70)%]和对照组[(0.73±0.42)μg/L、(4.98±0.21)%],P<0.01;非重度狭窄组高于对照组(P<0.01)。visfatin、HbA1c、hs-CRP、LDL和TC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0.01),HDL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535,P<0.01)。各组患者HbA1c、hs-CRP、LDL和TC水平与visfatin呈正相关(P<0.01),HDL和TG水平与visfatin呈负相关(P<0.01)。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为HbA1c、LDL、hs-CRP、visfatin和HDL。结论 visfatin、
宣学习张金盈唐俊楠沈德良朱晓丹王韫哲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GENSINI评分
颈动脉斑块总长度对冠心病的筛查价值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总长度(TPL)对冠心病(CAD)的筛查价值。方法:依据纳排标准,连续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因胸痛疑诊为CAD的患者298例。收集入选者的基本资料、颈动脉超声参数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颈动脉超声参数包括最大斑块厚度(MPH)、斑块总厚度(TPH)、最大斑块长度(MPL)、TPL。CAD传统危险因素(TRF)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LDL-C、HDL-C、TG、TC和肌酐。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CAD或CAD多支病变的预测模型,分析模型的分类效能。结果:根据CAG结果,140例非CAD,158例被确诊为CAD;CAD患者中62例为多支病变,96例为单支病变。CAD患者的MPH、TPH、MPL、TPL均大于非CAG患者(P<0.001)。CAD多支病变患者TPH、TPL大于单支病变患者(P<0.05)。以CAD或CAD多支病变为因变量,以TRF为调整因素,分别以MPH、TPH、MPL、TPL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MPH、TPH、MPL、TPL均是CAD的预测因子,OR(95%CI)分别为1.601(1.253~2.046)、1.390(1.251~1.544)、1.179(1.115~1.246)、1.086(1.059~1.113);TPH和TPL是CAD多支病变的预测因子,OR(95%CI)分别为1.159(1.046~1.284)、1.047(1.021~1.074)。与单独以TRF构建的回归模型比较,TRF+TPH模型和TRF+TPL模型对CAD诊断的重分类改善能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程度最大的为TRF+TPL模型,相对NRI达14.58%;TRF+TPL模型对CAD多支病变诊断的重分类改善能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NRI达18.95%。结论:TPL可用于CAD的筛查,也可用于辅助判断CAD病变严重程度。
和伟伟崔新月靳之韩东建张义姜庆娇王富行刘志煜上官佳红张金盈张金盈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冠心病
软式气管镜引导下室间隔封堵器治疗复杂支气管胸膜瘘一例
2022年
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s,BPF)又称支气管残端瘘,是胸外科手术治疗后可出现的严重并发症[1],指支气管残端和胸膜腔之间出现异常通道,气道内的气体及炎性分泌物持续外漏,或胸腔内的感染性液体进入气道或肺部,进而出现反复胸腔积液、气胸及脓胸、肺部感染、全身气肿、呼吸衰竭等伴随症状,病死率可达40%~72%[2-3]。当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合并原发性肺疾病、肿瘤晚期、严重感染等时,常规外科手术方式创伤较大[4],目前逐渐发展的介入治疗技术为BPF的非外科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5-6]。作者在软式气管镜引导下采用室间隔封堵器治疗复杂BPF一例,报道如下。
刘志煜张力倪然倪然刘素玲杨洋上官佳红张金盈
关键词:支气管胸膜瘘室间隔封堵器
替罗非班治疗支架内急性血栓1例被引量:1
2006年
白树鸣刘恒亮沈德良
关键词:急性血栓替罗非班病理性杂音体温不升急诊入院频繁呕吐
机械通气在抢救急性左心衰并呼吸衰竭中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抢救急性左心衰并呼吸衰竭时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急性左心衰并发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分析该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PH、PaO2、SaCO2、PaCO2、HCO3)及X线胸片的变化,总结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方法和效果。结果急性左心衰并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之后1h、12h较通气之前的平均血压有所下降(分别为125·0/76·0、115·0/70·5、131·0/78·5mm Hg,1mm Hg=0·133kPa);通气后12h与通气前比较,P<0·05;平均心率减慢(分别为98、85、110次/min),通气后12h与通气前比较,P<0·01;平均呼吸频率减慢(分别为22·0、21·0、26·5次/min,均P<0·05);SaO2显著改善(分别为93·0%、95·5%、82·0%,均P<0·01);平均PaO2明显增高(从48·9mm Hg增加至90·1mm Hg,P<0·01),其他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X线胸片提示肺水肿明显改善。结论正压机械通气可作为治疗各种原因(包括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急性左心衰并呼吸衰竭的重要辅助措施。
开芸王黎沈德良孙毅青毛磊
关键词:肺水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