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霞
- 作品数:36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 伦理选择与文化身份认同——《汉尼拔》小说与影视的文本对比研究
- 2024年
- 电影《沉默的羔羊》改编自托马斯·哈里斯同名悬疑小说,并成为世界电影经典之作。NBC犯罪电视剧《汉尼拔》则是这部小说的二次影像化改编。在两次改编过程中,呈现出20多年时间里的受众审美变化、跨媒介的叙事策略变化和食人犯罪问题探讨的变化,也体现了影视作品处理伦理问题的变迁。文学伦理学的视角下,小说、电影、电视剧三种媒介中的食人行为的伦理禁忌、汉尼拔的伦理身份和大众文化对艺术作品的伦理选择的影响,可以揭露现代人类生存与身份的挑战和重构。
- 陈芊含汪云霞
- 关键词:《沉默的羔羊》文学伦理学伦理身份
- “名字”与“称呼”:《洛丽塔》迷宫叙事的钥匙被引量:1
- 2021年
-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其迷宫叙事的典范,小说中的名字与角色特征、命运紧密相关,承载了大量隐藏涵义;人物之间的称呼则进一步起到了解释、补充、强化的作用。鉴于错译、漏译的现象造成汉译本有部分意义的扭曲与遗失,通过对照分析原作,探讨小说中双重人格的戏仿元素、命名行为与话语权力、不可靠叙述与语言游戏,有助于解开作者设置的文字密码,进而深入理解文本。
- 刘江南汪云霞
- 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迷宫叙事
- 荒原上绽放的丁香--罗伯特·白英日记中的西南联大知识分子被引量:1
- 2020年
- 罗伯特·白英于抗战时期来华,具有战地记者、学者、作家等多重身份。在华生活期间,他用英文撰写了两卷本日记《永恒的中国》和《觉醒的中国》,记录他在战时中国的见闻和感想。白英曾执教于多所大学,其中在西南联大的时间最长,前后达三年之久。他将战时中国喻为"荒原",视知识分子为荒原上傲然绽放的"丁香花",认为他们象征着中国觉醒的希望。白英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与联大知识分子的交往,为我们了解联大知识分子在战时的生活面貌和精神追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推动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的认知。
- 耿叶汪云霞
- 关键词:西南联大知识分子
- 论俞铭传诗歌的传播及其“世界性”意义被引量:2
- 2019年
- 自闻一多《现代诗抄》之后,西南联大诗人俞铭传在汉语学界长期处于沉寂状态。而早在1940年代,他已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并被当作是“中国诗人中最为年轻的一代”和“最具希望的诗人”加以译介,其多首作品在英语世界流传。俞铭传得以在海外传播虽有各种内外因素,但究其根本,还在于他诗歌写作的“世界性”。俞诗的“世界性”主要表现为语言符号的跨界性;意象与典故的跨文化性;抒情方式的客观化与非个人性;叙述模式的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的对话性。探讨俞铭传诗歌的传播,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这位现代诗人的文学史意义,也为我们思考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 汪云霞
- 关键词:文学传播
- 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诗学——读冯至《十四行集》
- 2011年
- 冯至《十四行集》的诞生有其特定的个人与历史境遇。1940年代,隐居昆明乡下躲避战乱的诗人得以与山水自然亲近,通过对自然的观看与冥想,诗人从平凡的境界和熟悉的事物中发现了日常生活"隐藏"的"陌生"和"深远",由此体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十四行集》展示了这种日常生活的诗学境界。而40年代战争的大背景使诗人意识到其个人经验与时代、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民族的苦难与个体生命发生着深切的关联。因此,感时忧世的现实情怀总是若隐若现地渗透在《十四行集》的哲学沉思中。"沉潜在万物的伟大的静息中",诗人感受到个体生命的坚韧与自觉、自我决断的意识与担当的精神,也感受到一个民族觉醒和复兴的希望。
- 汪云霞
-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集》战争
- 论学院派小说中学者的现实困境——以戴维·洛奇的《好工作》为中心
- 2018年
- 作为戴维·洛奇"校园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好工作》打开了《换位》和《小世界》中所构建的学界大门,不再局限于从"小世界"来揭露学术界的众生相。小说内容在学院和工厂之间平行展开,以"工业年影子计划"为契机,小说主人公罗玢从熟悉的学院环境进入陌生的社会环境,从理论研究转入实践体验,在此过程中不断经受现实的冲击,并对学院生活产生质疑。通过校园内外的交流与对话,洛奇揭示了学者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试图打破学者与世界、作品与读者之间的界限,从而为学院派小说创作寻找新的源泉和动力。
- 王贝贝汪云霞
- 关键词:戴维·洛奇
- 罗伯特·白英与毛泽东诗人形象的海外传播
- 2023年
- 罗伯特·白英自1946年延安之行后即开始毛泽东诗词的译介,堪称英语世界毛泽东诗词传播的先行者和开拓者。1940-1970年代,他持续不断地以多种文本形式建构和传播毛泽东诗人形象,包括中国日记、游记、回忆录以及毛泽东传记作品等。在白英跨文化写作中,通过三次见到毛泽东的个人印象、毛泽东诗歌涂鸦轶事以及诗集《风尘集》手稿之说等,勾勒出毛泽东这位中国政治领袖兼具的学者气质和诗人形象。白英1947年编译出版的中国诗选《小白驹》已收录《沁园春·雪》;1957年毛泽东诗词18首在《诗刊》上甫一刊出,白英即悉数译出并撰写评论文章《论毛泽东的诗》,发表于英美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和《谷山杂志》;还在两部毛泽东传记作品中开辟专章凸显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形象。白英的毛泽东诗词阐释着重发掘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的渊源关系,包括在诗歌题材与意象、诗歌主题内涵、诗歌表现技巧上对中国传统资源的创造性吸收和转化等。白英借由毛泽东诗词为西方世界观察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在中西文化交流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其价值和意义值得重视。
- 汪云霞
-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 论罗伯特·白英的闻一多书写被引量:2
- 2021年
- 罗伯特·白英旅华期间与中国知识阶层,特别是西南联大师生交往密切。在白英的跨文化叙事中,闻一多是“伟大的学者”“最受欢迎的教授”“觉醒的中国”的探索者。白英通过一系列鲜活的历史场景与细节叙述,建构了具体而丰富的闻一多形象,并从他者视域出发来理解、反思和评估以闻一多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传承文化、教育民众和唤醒国民等方面的重要贡献与地位。在1940年代的战争背景中,白英与闻一多的交往搭建了一座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它不仅显示了两个独特个体之间的情感相通和心灵契合,而且折射出东西方文化间的理解与对话。在闻一多其人其诗,乃至中国现代诗人诗作的海外传播过程中,白英的跨文化叙事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 汪云霞
- 关键词:闻一多西南联大中国知识分子
- 论中国现代诗的“情境”及其审美建构被引量:2
- 2022年
- “情境”作为一个现代诗学概念,可融中国古典的“意境”和西方的“戏剧性处境”等观念于一体,它可指现代诗吸收小说、戏剧等文类要素而呈现出的文体混合倾向及其包容性品质,还可指现代诗采用的客观化、非个性化的知性抒情策略。中国现代诗的情境建构可分为拟态化、场域化和戏剧化三种类型。“拟态化”的实质是诗人将自我情感客观化,并在自我与外物、自我与他者之间建立一种相应相通的情感契合关系。“场域化”特指诗歌吸收绘画艺术的表现功能,将抒情主体在时间流程中的思想或行动转化为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空间形象,以视角形象和空间场域来传递思想和情感。“戏剧化”指诗人营造的戏剧性人物的独白与对话、戏剧性情节的对立与冲突、戏剧性时空的跳跃与转换,以及由此综合而成的戏剧性处境。现代诗的情境写作,是现代诗人面临20世纪以来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文化语境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折射出现代诗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审美趋向。情境诗学为我们研究现代诗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 汪云霞
- 关键词:中国现代诗情境戏剧化
- 对岸的诱惑--论虹影《英国情人》的跨文化想象被引量:1
- 2011年
- 虹影的小说《英国情人》表层故事写的是裘利安与闵女士之间的情爱诱惑,而深层内涵则是文化"对岸的诱惑"。小说中的裘利安借助闵这双"中国"眼睛而展开了"美好的,中国人的,东方的"文化想象;与此同时,裘利安也充当了闵的西方眼睛,引诱她去感受和想象西方文化。小说中的性爱描写也充满了多重的文化隐喻,男女主人公情爱关系的进展与文化关系的增进处于一种同构状态。作为一个跨文化交流与想象的成功文本,小说以艺术的方式丰富了我们对20世纪30年代中英文化交流关系的想象与阐释,其自身的书写策略和文化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
- 汪云霞
- 关键词:虹影文化想象性爱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