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维杰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台湾中央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释学
  • 3篇诠释学
  • 2篇伽达默尔
  • 2篇存有论
  • 1篇当代新儒家
  • 1篇新儒家
  • 1篇徐复观
  • 1篇儒家
  • 1篇儒学
  • 1篇气化
  • 1篇历史主义
  • 1篇牟宗三
  • 1篇鬼神

机构

  • 2篇中央研究院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德国鲁尔大学
  • 1篇台湾中央研究...

作者

  • 4篇林维杰

传媒

  • 1篇学术界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安徽电力职工...
  • 1篇国际汉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转向被引量:2
2012年
诠释学真正成为独立且重要的哲学学科是在伽达默尔的手中完成的。他在《真理与方法》中不仅考察了诠释学相关问题的始末,还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到伽氏自己的诠释学建立了发展系谱。在伽达默尔看来,德国诠释学的发展在施莱尔马赫是一个转折,在海德格尔又是另一个转折,这两个转折标志着"方法论诠释学"与"存有论诠释学"的距离意义。伽达默尔如此以"技艺学"解读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背后是出于"人文主义传统"对"自然科学统治"的批判;而后之继承海德格尔,则可看出伽达默尔对人文主义深化的切入点。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伽达默尔继承的人文主义传统对技术、方法的批判看出其理论的角色,也可以从他对理解的前行性看出他如何响应现代性的主体问题。问题不在于他的尊重传统,而是他如何在诠释学任务与人文学关怀的角度中联系上传统。
林维杰
关键词:伽达默尔
诠释学中的历史主义之争被引量:4
2002年
G·舒尔茨林维杰潘德荣
关键词:诠释学历史主义
儒学的宗教人文化与气化被引量:1
2010年
当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与徐复观对于儒家与宗教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徐复观主张儒学自先秦之后只有人文内容,因而否定宗教的神意位格性与法则超越性;唐、牟两位之"即人文即道德"与"即人文即宗教"的观点,则是一方面肯定伦理生活中人文设教的重要,另一方面又站在"即内在即超越"的立场而有别于位格神意的宗教界定。可以说,徐复观是内在主义地去除宗教,唐、牟两位则是内在超越地护持宗教。除了以人文审视儒家与宗教的关系角度之外,传统儒家对于宗教还有另一种观点,此与祭祀对象的存有性格有关。自汉代以后,这类对象的"气化"性格逐渐跃上宗教舞台,如何面对甚至对治这种性格,乃成为儒者宗教论述的工作之一。"人文化"与"气化"是儒教的两条重要线索,由气化来"拯救鬼神"的论述尤其能够让当代新儒家的人文宗教拼图更为完整。
林维杰
关键词: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徐复观鬼神
朱熹与伽达默尔对话中的存有论转化被引量:1
2009年
这篇文章对儒学(朱熹)与诠释学[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之间进行一个可构想的对话或比较。这个对话的双方并不全然处于平行对比,却可让某种存有论的转化事件一现象展现于读者面前。在本文的处理下,这些事件发生在三种关系之中:文本与真理、真理与意义以及方法与修养等关系,而它们(事件)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共同的存有论诠释学特质——"由手段向目的之存有论转化"之可能,即中介性的文本向被中介的真理之转化,中介性的意义向被中介的真理之转化,以及中介性(工具性)的方法向被中介的伦理修养要求之转化。
林维杰
关键词:诠释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