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
- 作品数:10 被引量:145H指数:6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中国主要湿地植被氮和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被引量:70
- 2014年
- 研究湿地植物氮(N)和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揭示植物与生境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中国52个采样区湿地植物不同器官和全株样本的N和P含量,对其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探讨植物器官、生长期、植物类型、湿地类型和气候带对湿地植物N和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湿地植物各器官N、P和N:P的几何平均值均表现为叶片(N,16.07 mg·g–1;P,1.85 mg·g–1;N:P,8.67)>地上部分(N,13.54 mg·g–1;P,1.72 mg·g–1;N:P,7.96)>茎(N,7.86 mg·g–1;P,1.71mg·g–1;N:P,4.58);2)叶片N含量随时间变化呈现"三峰"型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7月和9月;茎的N含量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5月和9月;成熟期之前,植物叶片的N:P与N趋同波动,N:P主要受N含量控制;衰老期N:P受P含量控制。3)湿地类型是影响植物叶片N和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关键因素,N和P含量最高值出现在河流,最低值出现在沼泽湿地,N:P的变化趋势大致与之相反。4)植物叶片N、P和N:P的几何平均值都表现为热带>温带>亚热带,但总体差异不显著(p>0.05)。5)中国大部分湿地植物叶片N:P<14,表现为N限制。
- 胡伟芳章文龙张林海陈晓艳林伟曾从盛仝川
- 关键词:氮磷湿地植被
- 氮添加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6年
- 为了研究氮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我国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浙江桂天然林和罗浮栲天然林)和针叶林(杉木人工林),开展为期5年的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分别设置对照〔0 kg/(hm^2·a),以NH_4NO_3中的N计,下同〕、低氮〔75 kg/(hm^2·a)〕和高氮〔150 kg/(hm^2·a)〕3个氮添加水平,用H_2SO_4分2步酸水解获得LPⅠ(活性有机库Ⅰ)、LPⅡ(活性有机库Ⅱ)和RP(惰性有机库),定量研究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氮组分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氮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添加仅对w(LPⅡ-C)(LPⅡ-C为活性有机碳Ⅱ)有显著影响,而对其他活性和惰性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不显著,并且对不同林分的影响存在差异.与对照处理相比,低氮处理下浙江桂天然林、罗浮栲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w(LPⅡ-C)的增幅分别为15.3%、29.8%、68.8%;高氮处理下杉木人工林土壤w(LPⅠ-C)(LPⅠ-C为活性有机碳Ⅰ)、w(LPⅠ-N)(LPⅠ-N为活性有机氮Ⅰ)和w(RP-C)(RP-C为惰性有机碳)的增幅分别为32.4%、78.6%、28.7%;氮添加使得土壤w(S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幅为18.1%~202.5%、w(SMB-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增幅为0%~103.6%;在氮添加处理下,除杉木人工林土壤SMB-N/LPⅠ-N〔w(SMB-N)/w(LPⅠ-N)〕是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外,微生物对其他林分土壤活性有机氮的利用均表现为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研究显示,氮添加对阔叶林和针叶林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这与它们归还土壤的凋落物性质差异有关,并且凋落物的分解差异也可能是影响土壤不同碳氮组分变化的原因.
- 林伟马红亮裴广廷高人尹云锋林燕语
- 关键词:酸水解微生物生物量林分
- 闽江河口湿地秋茄叶绿素含量高光谱遥感估算被引量:16
- 2014年
- 叶绿素含量是表征植被胁迫状态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同时也是其它生化参数估算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遥感反演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闽江口秋茄(Kandelia candel)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3年4月和7月采集叶片,室内测定其叶片正面和反面反射光谱,同时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单位面积含量和单位质量含量)。选取13个常用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并进一步选取与叶绿素相关系数较高的参数建立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秋茄叶片反面反射率高于正面,尤其在绿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部分区域(1450—2450 nm)表现较为明显。对所选取的大部分参数而言,其与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系数要高于与单位质量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系数;基于正面光谱计算的光谱参数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系数要高于基于反面光谱计算的光谱参数。估算与验证模型结果进一步表明,TCARI、Vog1、Vog2和Vog3能较好的估算不同生长期秋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此外,在使用GM、Carter2和PSSRb估算叶片叶绿素含量时,可以适当考虑反面光谱的应用。这些结果也预示着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估算秋茄叶片叶绿素含量是可行的,并且具有较高的估算精度。
- 章文龙曾从盛高灯州胡伟芳陈晓艳林伟
- 关键词:叶绿素秋茄
- 闽江河口芦苇和短叶茳芏沼泽土壤磷分级特征比较被引量:5
- 2014年
- 磷是湿地生态系统必需的和重要的限制性养分元素,对比不同湿地植物土壤磷元素分级特征,对进一步认识湿地磷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选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沼泽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全磷、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并根据Chang S和Jackson M L的无机磷分级方法,将无机磷分为铁吸附态磷、铝吸附态磷、钙吸附态磷和闭蓄态磷,对比分析两种植物沼泽土壤磷元素特征。结果表明,无机磷是两种植物沼泽土壤磷的主要形态,其含量分别占芦苇和短叶茳芏沼泽土壤全磷含量的68.79%和59.29%。两种植物沼泽0-10 cm深度土层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10-50 cm深度土层的全磷含量则表现为芦苇沼泽显著高于短叶茳芏沼泽(p〈0.05)。芦苇沼泽10-50 cm深度土壤无机磷含量显著高于短叶茳芏沼泽,这是造成两种植物沼泽土壤全磷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无机磷分级进一步表明,芦苇沼泽土壤无机磷含量较高,由各形态无机磷(尤其是铁吸附态磷和闭蓄态磷)含量共同贡献。此外,不同形态磷含量与土壤p H、电导率、容重以及全氮和全碳含量显著相关(p〈0.05)。
- 章文龙曾从盛仝川林伟陈晓艳
- 关键词:磷无机磷分级土壤
- 氨基酸添加对亚热带森林红壤氮素转化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5年
- 为探究氨基酸氮形态对亚热带土壤氮素含量及转化的影响,选择建瓯市万木林保护区的山地红壤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实验法,通过设计60%和90%WHC两种土壤含水量并添加不同性质氨基酸,测定了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和氧化亚氮的释放量,分析了可溶性有机碳、土壤p H值的大小变化及其与氮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氨基酸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NH_4^+-N含量并使土壤p H值升高,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高含水量(90%WHC)对NH_4^+-N产生的抑制,其中甲硫氨基酸的效果最为明显。酸性、碱性、中性氨基酸对土壤NO_3^--N含量和N_2O释放影响不显著,但甲硫氨基酸可显著抑制土壤硝化从而导致NH_4^+-N的积累,并在培养前期抑制土壤N_2O产生而在培养后期促进N_2O释放,总体上促进N_2O释放。60%WHC的氨基酸添加处理较90%WHC条件下降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幅度更大。氨基酸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与带电性关系较小,而可能与其分解产物密切相关。可见,不同性质氨基酸处理对森林土壤氮素含量及转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且甲硫氨基酸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 裴广廷马红亮林伟高人尹云锋杨柳明
- 关键词:氨基酸土壤水分森林土壤氮素转化
- 磷输入对闽江河口芦苇枯落物分解的影响
- 2014年
- 基于室内培养法,笔者研究了磷(P)输入对闽江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枯落物分解的影响,并同步测定了不同分解期枯落物碳(C)、氮(N)、磷(P)含量及土壤相关的理化性质,探讨了P输入对芦苇枯落物分解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P输入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P含量(P<0.05),在第60 d时,P输入组和对照组的速效P含量分别为1.78 mg·kg-1和0.45 mg·kg-1;第135 d,分别为2.27 mg·kg-1和0.95 mg·kg-1.芦苇茎和叶的分解速率对P输入的响应不显著(P>0.05);芦苇茎和叶C、N、P含量在分解后期有所降低,但P输入对其影响均不显著(P>0.05).叶片C/N在整个分解过程中相对稳定,茎的C/N则有明显升高;P输入显著降低了叶的C/P和N/P(P<0.05),而对茎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叶和茎的C、N、P积累系数(NAI)均小于100%,预示着各元素均发生了净释放,但P输入对其释放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
- 林伟陈晓艳曾从盛章文龙
- 关键词:枯落物分解速率芦苇
- 凋落物和氮添加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浸提氮组分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土壤不同氮组分对氮素循环和转化过程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为了准确评价和理解氮添加和凋落物对土壤氮动态的影响,以亚热带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天然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保留凋落物(留凋)和去除凋落物(去凋)情况下,模拟氮沉降试验,采用不同浸提剂(水、K_2SO_4、2.5 mol·L^(-1)和13 mol·L^(-1) H2SO4)逐步浸提土壤氮组分,研究氮添加[对照(CK,0 kg·hm^(-2)·a^(-1))、低氮(LN,75 kg·hm^(-2)·a-1)和高氮(HN,150 kg·hm^(-2)·a-1)]对亚热带红壤浸提组分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钾浸提的NH_4^+-N和可溶性有机氮(SON)高于水浸提的,而水浸提的NO_3^--N含量高于硫酸钾浸提的,酸水解性氮高于水溶性氮和盐溶性氮。林分显著影响不同组分氮含量,对水溶性氮含量的影响最显著,而阔叶天然林土壤氮组分对氮添加的响应更明显。留凋处理增加水溶性氮,且有利于惰性氮的分解,而去凋处理有利于惰性氮积累。氮添加对酸解性氮组分的影响不显著,氮添加显著降低2种林分土壤的惰性氮指数,降幅为64.7%~82.2%,去凋处理的降幅更大。土壤水溶性、交换性和弱酸浸提的SON与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水溶性和交换性SON可能是参与土壤氮矿化的重要组分。不同浸提组分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组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可见,从不同氮组分角度研究氮动态,更能反映其内在机理。
- 王梦思林伟林伟尹云锋马红亮
- 关键词:凋落物浸提森林土壤
-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全磷高光谱遥感估算被引量:13
- 2015年
- 磷是湿地生态系统必需和限制性元素,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对其进行估算对实现湿地土壤磷素快速和准确定量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闽江河口湿地作为研究区,于2013年5月,采集16个土壤剖面80个样本作为估算与验证模型样本;基于光谱指数建立土壤全磷(TP)含量估算模型,其中光谱指数包括原始光谱反射率(R)、比值土壤指数(RSI)、归一化土壤指数(NDSI)和有机质诊断指数(OII)。此外进一步分析反射光谱与不同形态磷,TP与有机质之间关系,以期初步揭示河口湿地土壤TP估算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河口湿地土壤TP含量与R相关系数较高的区域分布在360-560 nm,并在406 nm处达到最大值-0.816;光谱指数RSI(R_(430),R_(830))、RSI(R_(460),R_(810))、RSI(R_(560),R_(580))、NDSI(R_(430),R_(830))、NDSI(R_(460),R_(830))、NDSI(R_(560),R_(580))和OII(R_(446))与土壤TP含量均有较高的相关系数,能较好的用于TP含量的估算;各估算模型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在0.657-0.805和0.052-0.067之间;验证模型r^2和RMSE分别在0.606-0.893和0.037-0.044之间。分潮滩建立TP含量估算模型是可行的,并且能提高部分光谱指数的估算精度。土壤TP含量的估算精度与磷素的组成有关,其中与铁吸附态磷关系较为密切,钙吸附态和铝吸附态磷关系较弱。土壤TP与有机质和氧化还原环境的存在密切关系可能是湿地土壤TP含量估算的重要机理。
- 章文龙曾从盛高灯州陈晓艳林伟
- 关键词:全磷湿地土壤
- 甲硫氨基酸对亚热带森林土壤硝化作用和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为探讨甲硫氨基酸对亚热带红壤硝化作用和N2O排放的影响,选择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保护区的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在土壤饱和持水量(WHC)60%和90%的条件下,开展室内培养试验.试验分为对照(CK)、添加甲硫氨基酸(M)、甲硫氨基酸和硫酸铵(MA)、甲硫氨基酸和亚硝酸钠(MN)、甲硫氨基酸和葡萄糖(MC)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M处理使土壤NH4^+-N平均含量显著提高0.8%-61.3%,而NO3^--N含量显著降低13.2%-40.7%;60%WHC条件下,MC处理土壤NO2^--N含量高于M处理,MA、MN处理NO3^--N含量高于M处理,且MN处理高于MA处理,M处理于试验后期最低,表明甲硫氨基酸抑制了硝化作用的亚硝化过程.碳添加处理使甲硫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NH4^+-N含量,抑制了土壤自养硝化,并且甲硫氨基酸和碳源共同作用下NO3^--N含量变化与土壤水分条件有关,在90%WHC条件下,碳加入后反硝化作用更明显;而NO3^--N含量降低不足以表明是异养硝化受到抑制所致.甲硫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壤N2O的释放,90%WHC条件下较60%WHC条件下释放量更大,且葡萄糖添加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 林伟裴广廷马红亮高人尹云锋彭园珍
- 关键词:森林土壤土壤水分硝化作用氧化亚氮
-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速效磷时空分布与来源被引量:14
- 2015年
- 选取闽江河口潮滩湿地作为研究区,于2013年5、8和11月沿水文梯度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测定其速效磷含量,研究闽江河口潮滩湿地土壤速效磷沿水文梯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测定土壤全磷(TP)、有机磷(Org-P)和无机磷(IP)分级,利用通径分析揭示土壤速效磷来源。结果表明:5月和8月土壤平均速效磷含量分别为3.53±1.15和3.23±1.15 mg·kg-1,显著高于11月(1.96±1.07 mg·kg-1)(P<0.05);5、8和11月土壤速效磷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从高潮滩到中潮滩,其含量呈波动降低,并且表现为芦苇群落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短叶茳芏群落(P<0.05);在垂直方向上,高潮滩土壤速效磷含量大都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中潮滩其垂直变化不显著;在植物生长初期(5月),土壤Org-P和闭蓄态磷(O-P)是速效磷的主要来源;在植物生长旺盛期(8月)和生长末期(11月),土壤Org-P和铁磷(Fe-P)是速效磷的主要来源。
- 章文龙曾从盛陈晓艳林伟
- 关键词:速效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