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祥
- 作品数:57 被引量:41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焦点句式“(是)S+V+的+O”的来源及相关问题被引量:1
- 2019年
- 文章从历时角度探讨焦点句式"(是)S+V+的+O"的来源及相关问题。焦点句式"(是)S+V+的+O"萌芽于元代,经明代发展,到明末清初普遍使用。它源自宋代的"M+是+DJ的"式判断句,其形成途径是系词"是"的焦点标记化、判断前项的话题化及判断后项的句法提升。由分裂结构式演化为强调结构式具有跨语言的普遍共性,汉语焦点句式"(是)S+V+的+O"的形成与该演化过程相符,同时又显示出其独特性,即"(是)S+V+的+O"句式普遍可获得"己然"义的解读。"(是)S+V+的+O"句式的"己然"义与其源句式中动词V的语义特点及V与O之间的语义关系有关。
- 张磊杨荣祥
- 试论《左传》中动作动词的体貌特征差异——以“帅”“执”等七个动词为例
- 2017年
- 我们提取《左传》中若干典型的时间性标记,以"帅""执"等七个动词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其在《左传》中的句法分布,并根据每个动词的体貌特征被不同时间性标记激活的"激活率",解释这些动词之间的体貌特征差异。结合动词的语义特征可知,《左传》中具有[+动态][-变化]语义特征的动词,在不同语境中通常可以体现出不同的体貌特征,此类动词是连接[+动态][+变化]类动词和[-动态][-变化]类动词的桥梁,其内部成员可以根据不同体貌特征的强弱程度构成一个连续统。笔者据此推断,上古汉语动词的体貌特征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以作为动词分类的一条重要标准。
- 焦一和杨荣祥
- 关键词:《左传》动作动词
- 近代汉语中类同副词“亦”的衰落与“也”的兴起被引量:11
- 2000年
- 本文在调查了唐代至明代数种有代表性的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副词"亦"、"也"表示类同的几种主要类型,并通过对比,探讨"也"兴"亦"衰的原因,描述"也"兴"亦"衰的过程。本文认为,大约元代开始,在口语中基本上就只用"也"而不用"亦"了;发生这种历史演变的主要原因是"也"更能适应新的汉语语法系统。
- 杨荣祥
- 关键词:汉语副词
- 全文增补中
- 试析《马氏文通》状字部分存在的问题被引量:9
- 1996年
- 本文认为《马氏文通》状字部分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没有一个统一的、前后一致的确定状字的原则。《文通》确定状字有三个标准:(1)语法功能;(2)构形特征;(3)语义特征。三个标准互相冲突,不能统一,于是带来了其他两个问题。二、状字的范围不明确。把很多非状字看作状字,而有些真正的状字又排除在状字之外。三、状字的职能不明。这主要表现在论述具体状字时,与“界说”不一致,分析语言材料时处处出现矛盾。
- 杨荣祥
- 关键词:《马氏文通》语法功能动字表词
-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 2021年
- 阅读古文,学习古代汉语,最大的困难是不明白古文中一些词的意义。何九盈先生的《古汉语词义丛谈》一书,针对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的问题,从宏观的理论阐释、微观的词义考释以及分析词义对阅读古书的具体运用,给读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导。本文结合阅读何著的体会,提出了分析掌握古代汉语词义的五种方法,即本义探求法、因声求义法、古今差异比较法、例句排列法、以今证古法。
- 杨荣祥
- 关键词:词义考释
- 易色修辞格的社会心理依托被引量:6
- 2015年
-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易色修辞格表现了中国式的幽默,也是中国人放松心情调侃人生的一种方式。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带有丰厚的传统文化信息。中国古代哲学追求精神的高蹈超越,相信祸福相依、祸福互化的观念是易色修辞格的文化依据。
- 杨荣祥
- 关键词:修辞格文化特征
- 副词词尾源流考察被引量:40
- 2002年
- 杨荣祥
- 关键词:虚化状语位置双音节化
- 汉语语法史研究的观念、视野浅议
- 2023年
- 研究汉语语法史,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的观念和系统的观念。历史的观念指导我们少犯以今律古的错误,系统的观念指导我们避免孤立地看待某种语法现象。研究汉语语法史,不仅要有广阔的理论视野,还要有跨语言的视野。所谓跨语言视野,就是要突破以往以历代文献记录的汉语为依据研究汉语语法演变的局限,充分利用汉语方言资源,将历史语法研究与方言语法结合起来;要把汉语自身的语法演变研究和因与异族语言接触导致的语法演变研究结合起来;要把汉语语法的历史演变与人类其他语言的语法演变进行比较,用“历时类型学”的眼光观察汉语语法演变的个性和与其他语言语法演变的共性。
- 杨荣祥
- 关键词:历史观念
- 论“名而动”结构的来源及其语法性质被引量:24
- 2008年
- 要认识"子产而死"这样的"名而动"结构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法结构,有两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一是这一结构的来源,二是连词"而"的语法功能。本文认为,连词"而"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标记"两度陈述",即"而"连接的一定是两个在句法结构中具有述谓功能的成分。在"名而动"结构中,"名"原本是一个判断句的谓语部分,它和"而"后的"动"通过"而"连接构成一个复杂谓语形式,共同对句子的话题性主语加以陈述。"名而动"来源于"话题性主语+名而动"句法结构省略"话题性主语"。"名而动"中"名"具有"类意义"的语义特征。文章还对"时间名词+而+动"给予解释。
- 杨荣祥
- 关键词:述谓性
- 上古汉语副词“既”“已”的时体功能及演化差异
- 2021年
- 时间副词“既”和“已”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于表达完成体意义,但二者的时体功能和演化路径都不相同,在完成体用法、篇章分布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文章归纳了副词“既”“已”差异的五种表现,并从“词汇来源”和“完成体演化的一般规律”两个角度作出解释。副词“既”“已”的功能及演化差异反映了上古汉语体系统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并丰富了Bybee等(1994)的“完成阶段”理论。
- 焦一和杨荣祥
- 关键词:上古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