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一凡

作品数:16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6篇神经病
  • 6篇周围神经
  • 5篇周围神经病
  • 4篇电生理
  • 3篇神经电
  • 3篇神经电生理
  • 3篇小纤维
  • 3篇小纤维神经病
  • 2篇血管
  • 2篇隐球菌
  • 2篇诊治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突变
  • 2篇呋喃类药物
  • 2篇腓骨
  • 2篇腓骨肌
  • 2篇腓骨肌萎缩
  • 2篇腓骨肌萎缩症
  • 2篇硝基呋喃

机构

  • 1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长治医学院附...
  • 1篇中共中央办公...

作者

  • 16篇李一凡
  • 10篇黄旭升
  • 8篇陈朝晖
  • 8篇杨飞
  • 4篇崔芳
  • 4篇凌丽
  • 3篇李懋
  • 3篇柏秀娟
  • 2篇解恒革
  • 2篇孙博
  • 2篇尚延昌
  • 2篇王振福
  • 2篇徐菲
  • 2篇陈思宇
  • 2篇王红芬
  • 1篇姜磊
  • 1篇鲁向辉
  • 1篇朱明伟
  • 1篇时霄冰
  • 1篇姚国恩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北京医学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糖尿病杂...
  • 1篇第一届华北地...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特征及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性周围神经病(VN)患者的临床、电生理特征和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连续收治的AAV患者652例, 其中合并VN91例, 排除存在其他病因者, 最终纳入61例, 其中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17例、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11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33例。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不同类型AAV患者间临床特征、VN临床表现、电生理[侧间波幅比(IAR)]及治疗差异, 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EGPA、GPA及MPA组VN的发生率分别62.1%(18/29)、8.3%(15/180)和13.1%(58/443)。MPA组患者就诊和发病年龄中位数高于EGPA及GPA组(P<0.01)。GPA组VN发生时间晚于EGPA组(P<0.01), 电生理受累神经数少于其他两组(P<0.016)。EGPA组下肢运动神经IAR异常比例高于MPA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第3版伯明翰血管炎活动度评分(BVAS-V3)≥15(OR=6.85, 95%CI 1.33~35.30)患者VN疗效较好, 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OR=0.13, 95%CI 0.02~0.89)是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类型AAV患者VN临床和电生理特点略有不同, GPA患者常表现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而电生理为局灶性受累, EGPA以多发单神经病最常见。BVAS-V3较高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能对VN治疗效果有预测作用。
李一凡李懋杨飞王红芬徐菲陈思宇孙博陈朝晖黄旭升
关键词:显微镜下多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病血管炎变应性肉芽肿性
一个GARS基因新突变导致腓骨肌萎缩症2D型家系的遗传学特征
目的 分析一个腓骨肌萎缩症家系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征,应用外显子捕获测序技术鉴定该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通过家系调查,对一个腓骨肌萎缩症家系进行临床资料收集、神经电生理和遗传学特征分析,对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并绘制系谱图....
李一凡崔芳杨飞李懋陈朝晖凌丽黄旭升
伴小纤维受损周围神经病34例的临床、电生理及皮肤活检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伴小纤维受损周围神经病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IENFD)与临床、神经电生理的关系,评价13项小纤维神经病和症状问卷(SFN-SIQ)、下肢神经症状评分(NSS[LL])对小纤维神经病(SFN)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日至2014年7月14日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34例伴小纤维受损的周围神经病(PN)患者,进行SFN-SIQ、NSS[LL]、下肢神经功能评分(NDS[LL]),并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及皮肤活检.采用相应统计学方法分析IENFD与各量表评分及电生理参数的关系,评价SFN-SIQ、NSS[LL]对小纤维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根据临床特点,分为2组,SFN组16例,混合性PN组18例.根据IENFD国际标准参考值,13例可诊断伴小纤维受损的周围神经病;IENFD与SFN-SIQ中度相关(r=0.437,P=0.012),与NSS[LL]边缘相关(r=0.334,P=0.062),且SFN-SIQ、NSS[LL]对小纤维病变的诊断价值中等,评分为6分时分别对应的正确诊断指数最大;混合性周围神经病组NDS[LL]评分明显高于小纤维病变组(t=-5.605,P<0.001);IENFD异常组NSS[LL]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t=-2.047,P=0.049);IENFD异常组与正常组电生理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建立中国人群IENFD正常参考值对于小纤维神经病的诊断至关重要;SFN-SIQ、NSS[LL]有望成为小纤维神经病初筛、病情随访、疗效观察的有效手段.
孙博李一凡刘立芝陈朝晖凌丽杨飞刘洁晓刘红朱文佳黄旭升
关键词:小纤维神经病
硝基呋喃类药物致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硝基呋喃类药物致周围神经病(peripheral neuropathy,PN)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例硝基呋喃类药物致PN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呋喃唑酮致PN多为长度依赖性多发性PN,以薄髓或无髓神经纤维为主,后累及运动、感觉有髓神经纤维,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及疗程有关。呋喃妥因致PN为长度依赖性感觉运动性PN或非长度依赖性小纤维神经病或神经节病,发病与剂量和疗程无关。结论不同硝基呋喃类药物导致PN的临床和电生理方面存在差异。
李一凡崔芳杨飞陈朝晖黄旭升
关键词:硝基呋喃类周围神经病电生理学
老年保健人群颅内出血病因变化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回顾性研究保健人群颅内出血的病因变化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全部临床科室收治的老年颅内出血患者303例,根据年代队列分为队列1组(1983~2000年)88例,队列2组(2001~2010年)97例,队列3组(2011~2018年)118例。比较3组病因学、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等。结果 与队列1组比较,队列2组和队列3组年龄、外伤性脑出血、淀粉样脑血管病、脑叶和硬膜下出血比例显著升高,高血压脑出血及基底核区出血比例明显降低,队列3组1个月内病死率明显降低,队列2组脑室出血比例明显升高(P<0.05,P<0.01)。多部位出血、抗凝联合抗血小板增加1个月内死亡风险(95%CI:1.095~16.647,95%CI:1.669~217.967,P<0.05)。年龄、多部位出血是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95%CI:1.014~1.103,95%CI:1.516~14.533,P<0.01)。结论 保健人群颅内出血的病因谱发生变化,需加强老年人抗栓药物使用安全。
李一凡郝卫军解恒革王振福高中宝鲁向辉柏秀娟陈思宇
关键词:颅内出血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血肿硬膜下阿司匹林
糖尿病小纤维神经病的诊治被引量:1
2014年
糖尿病神经病变(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1/4的患者有症状,约半数患者有客观体征,95%的患者经详细的神经功能检查可发现周围神经损伤的客观证据.遗憾的是,临床医生缺乏对这种病理状态的认识,即便对有症状的DN患者的诊断率也不到1/3[1].
李一凡黄旭升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小纤维神经病诊治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功能检查病理状态
以腰骶神经根炎发病的结核性脑膜炎一例被引量:1
2018年
患者男,37岁,已婚,因“左下肢麻木2年余,右下肢麻木16个月,反复头痛伴发热14个月,视物成双2个月余”入院。患者于2015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趾麻木,未予特殊治疗,2015年底症状自行缓解。2016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后背部疼痛,为持续性刺痛,较剧烈,当地医院行“伏针”治疗,疼痛好转,但逐渐出现右下肢麻木、无力,主要为右侧小腿、右足麻木.
卫杏利李一凡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左下肢麻木发病反复头痛视物成双
隐球菌脑膜炎12例诊治分析
王云霞邱恩超许经纬李一凡郭月其张家堂刘若卓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2022年
目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原代培养及纯度鉴定。方法取SD大鼠,在无菌环境下将大鼠的股骨与胫骨进行分离,从中间剪断SD大鼠的股骨和胫骨,用无菌注射器反复冲打骨髓腔冲出骨髓细胞,用吸管吸入离心管内。然后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细胞,将其进行传代培养,选取生长良好稳定性高的第三代细胞进行鉴定。通过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的第三代BMSCs表面抗原标志CD29、CD31、CD44、CD45进行鉴定。结果BMSCs传代细胞呈扁平形或梭形,增殖至融合时细胞呈放射状和漩涡状排列。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抗原CD29、CD44阳性,CD31、CD45阴性。结论成功分离培养出第三代BMSCs,通过鉴定证实其符合BMSCs的表面标志物特征。
柏秀娟李一凡时霄冰尚延昌姜磊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D大鼠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
结节性多动脉炎并发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和电生理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并发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PAN患者35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双侧同一神经的侧间波幅比(interside amplitude ratios,IAR)。结果35例PAN患者中有16例存在周围神经受损表现(45.7%),经神经电生理确诊为PAN并发周围神经病患者共10例(28.6%),其中男8例,女2例,发病年龄为(42.7±12.1)岁。4例以周围神经病症状首发,就诊时多为慢性病程(8/10),多发性单神经病(5/10),感觉运动均受累(9/10)和轴索损伤为主(8/10),1例为小纤维神经病。IAR可以发现神经电生理非对称性特点(6/10)。通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超过半数患者周围神经症状得到缓解(6/10),全部接受了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结论PAN临床虽少见,但周围神经系统常受累,多为慢性病程和多发性单神经病。详细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针对小纤维神经的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周围神经症状。
李一凡李懋徐菲杨飞王红芬柏秀娟陈朝晖凌丽黄旭升
关键词:结节性多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小纤维神经病神经电生理检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