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立夏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前列腺
  • 4篇前列腺癌
  • 4篇腺癌
  • 3篇局限性前列腺...
  • 2篇调强
  • 2篇调强适形
  • 2篇调强适形放射...
  • 2篇动脉内
  • 2篇动脉内灌注
  • 2篇动脉内灌注化...
  • 2篇适形
  • 2篇适形放射
  • 2篇适形放射治疗
  • 2篇手术
  • 2篇内分泌
  • 2篇内分泌治疗
  • 2篇浸润性
  • 2篇浸润性膀胱癌
  • 2篇化疗
  • 2篇肌层

机构

  • 6篇北京军区总医...

作者

  • 6篇朱立夏
  • 6篇李志辉
  • 5篇关亚伟
  • 5篇郑清友
  • 5篇张国辉
  • 3篇王金萍
  • 3篇姜涛
  • 2篇贾卓敏
  • 2篇狄桂平
  • 2篇崔新娟
  • 2篇廖秀梅
  • 1篇李枫
  • 1篇张勇
  • 1篇高峰
  • 1篇陆建国

传媒

  • 2篇临床泌尿外科...
  • 2篇癌症进展
  • 1篇人民军医
  • 1篇现代泌尿外科...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保留膀胱手术后不同辅助治疗方法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索保留膀胱手术+动脉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确诊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的168例患者均采用保留膀胱治疗方法,分为三个治疗组:综合治疗组68例,术后采用动脉灌注化疗+膀胱灌注化疗;动脉灌注化疗组48例,术后仅采用动脉灌注化疗;膀胱灌注化疗组52例,术后仅采用膀胱灌注化疗。结果:观察期内,综合治疗组患者中92.6%(63/68)无复发及转移,2.9%(2/68)在术后6、13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动脉灌注化疗组患者中79.2%(38/48)无复发及转移,4.2%(2/48)在术后9、18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膀胱灌注化疗组患者中44.2%(23/52)无复发及转移,15.4%(8/52)在术后10~96个月转移而死亡。三组疗效按复发率任何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癌性死亡率比较,综合治疗组、动脉灌注化疗组分别与膀胱灌注化疗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患者,采用保留膀胱手术+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能有效减少肿瘤复发、预防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进一步探讨。
张国辉王金萍郑清友李志辉关亚伟贾卓敏朱立夏
关键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手术动脉内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
间歇内分泌治疗联合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联合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72例,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37例,采用间歇内分泌治疗联合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单纯治疗组35例,采用单纯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前列腺体积变化情况、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值改变、肿瘤控制率、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率等方面。结果:随访5~118个月,平均56个月。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临床症状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80,P=0.036);前列腺体积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53,P=0.000);血清PsA〈0.2μg/L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82,P=0.000);1年、3年、5年和8年PSA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3年均无死亡病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8,P=0.023);8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61,P=0.024);早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内分泌治疗联合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PSA水平,提高疾病控制率及患者生存率,降低放疗早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优于单纯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张国辉姜涛李志辉郑清友关亚伟廖秀梅狄桂平朱立夏
关键词:局限性前列腺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手术后不同辅助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探索保留膀胱手术+动脉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确诊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的168例患者,充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和治疗建议,对拒绝或不适合膀胱全切的患者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均采用保留膀胱治疗方法,分为3个治疗组:(1)综合治疗组:68例,术后采用动脉灌注化疗+膀胱灌注化疗;(2)动脉灌注化疗组:48例,术后仅采用动脉灌注化疗;(3)膀胱灌注化疗组:52例,术后仅采用膀胱灌注化疗。结果168例膀胱癌(T2N0M0)患者,观察期内,综合治疗组患者中92.65%(63/68)无复发及转移,7.45%(5/68)分别在术后6、8、12、18、20个月复发,2.94%(2/68)在术后6、13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11.76%(8/88)非膀胱癌导致死亡。动脉灌注化疗组患者中79.17%(38/48)无复发及转移,20.83%(10/48)在术后1~28个月复发,4.17%(2/48)在术后9、18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12.50%(6/48)非膀胱癌导致死亡。膀胱灌注化疗组患者中44.23%(23/52)无复发及转移,55.77%(29/52)在术后1~24个月复发,15.38%(8/52)在术后10~96个月转移而死亡,13.46%(7/52)非膀胱癌导致死亡。3组疗效按复发率任何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均〈0.05)。3组疗效按癌性死亡率任何两组间比较,综合治疗组与动脉灌注化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O.05);综合治疗组、动脉灌注化疗组均低于膀胱灌注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O.05)。3组患者分组治疗后非膀胱癌导致死亡率任何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o.05)。结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患者,采用保留膀胱手术+髂内动脉灌�
张国辉王金萍郑清友李志辉关亚伟张勇朱立夏
关键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手术动脉内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
近距离放疗联合间歇性内分泌治疗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分析比较近距离125I粒子置入联合间歇性内分泌疗法(intermittent hormonal therapy,IHT)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未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而接受治疗满5年的136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单纯间歇性内分泌治疗(A组,46例)、单纯近距离125I粒子置入(B组,42例)和近距离125I粒子置入+间歇性内分泌治疗(C组,48例)三组,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无效率、5年无事件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结果 A组、B组、C组治疗无效率分别为17.39%、16.67%、2.08%,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36.96%、66.67%、87.50%,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0%、73.81%、93.75%。C组的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距离125I粒子置入联合间歇性内分泌治疗作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综合治疗手段,可以增加治疗有效率、提高无事件生存率和生存率,是局限性前列腺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国辉姜涛李志辉郑清友关亚伟朱立夏王金萍贾卓敏高峰
关键词:间歇性内分泌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
局限性前列腺癌调强适形放疗联合间歇性内分泌治疗的疗效评价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联合间歇性内分泌治疗(intermittent hormonal therapy,IHT)方法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评价。方法将72例同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联合间歇性内分泌治疗(37例)和单纯调强适形放射治疗(3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前列腺体积变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改变、肿瘤控制率、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率。结果随访5~118个月,平均56个月,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临床症状缓解率、前列腺体积差值、血清PSA〈0.2μg/L者所占比例及治疗后1年、3年、5年和8年的PSA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3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5年、8年的生存率和早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联合间歇性内分泌治疗方法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PSA水平,提高疾病控制率及生存率,降低放疗早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优于单纯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张国辉崔新娟廖秀梅郑清友关亚伟李志辉狄桂平朱立夏
关键词:局限性前列腺癌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前列腺癌血清标记物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被引量:1
2013年
前列腺癌(PCA)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影响男性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尤其在70岁以上老年男性中最为常见。近年来,我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前列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和治疗前列腺癌,已成为当前业内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更有效地探寻和应用肿瘤生物标记物,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现将筛选前列腺癌血清标记物的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等综述如下。
崔新娟陆建国姜涛李枫李志辉朱立夏
关键词:前列腺癌血清标记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